曾經這條丹東在舉足輕重的老街,如今舊有的痕跡蕩然無存……

一條老街,一段歷史。歷史上,興東街與元寶區眾多街道相交,且位於火車站與碼頭之間,交通運輸價值極高。相對而言,其商業發展較為落後。近幾年,因城市建設,過去的面貌已蕩然無存。

曾經這條丹東在舉足輕重的老街,如今舊有的痕跡蕩然無存……

▲興東街臨近興東橋、柴草市街一段(攝於上世紀80年代)

早期商業不甚發達

歷史上的興東街是一條長約八百米、寬約十米的街路。它北起沙河鎮火車站貨場大門前,南經興東橋與鴨綠江邊的糧市碼頭相聯。自北向南依次與沙河鎮街、公安街、中興街、長興街、興東后街、興東前街、柴草市街、興隆街等街道以及福合衚衕等大衚衕相交。它的一頭是火車站,一頭是江邊碼頭,其重要地位無須贅述。

“興東”之名的由來,一種說法是,興東街位於著名商業街興隆街的東部,故名“興東”。兩街交匯的地方,就是位於後潮溝上的興東橋。也有人覺得,應該是先有興隆街,再有興東橋,進而出現興東街。不管怎麼說,興東街都是沙河鎮地區一條舉足輕重的老街。

關於興東橋,72歲、家住江景之都小區的姜吉慶回憶,橋是用石頭做的,有20多米長,是一座平板橋。“興東橋位於湯二虎樓正門的西面,這座橋方便了百姓出行,平時有很多人經過它。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還能看到這座橋,等到上世紀60年代,這座橋基本就看不到了。”

興東街從誕生那天起,就以交通運輸著稱,工商業反倒不太發達。據1933年至1935年的統計,這條街上只有織白布、粗布、毛布的源記、福順、天合恆,染布的公合湧、福增順油坊和永遠油工廠這幾家企業。1944年,日本廣島市的三宅株式會社遷入安東(丹東),在興東街與公安街交匯處建立了由日軍518部隊管轄的“滿洲制針株式會社”。起初,由於設備和技術力量所限,只能由日本運來半成品進行再加工。1945年,生產初具規模,擁有制針機10臺,工人五十餘名,日產手縫針二十餘萬支。安東市民主政府接管後,改名光華制針廠,仍由日本人維持生產。1946年10月,國民黨政府軍將廠名改為東北民用機械一廠,因日本人回國而停產。1947年,恢復光華制針廠名稱。1948年1月恢復生產。1949年6月,職工達一百餘人,年產手縫針3560萬支。到1985年,全廠已擁有專用設備一百四十餘臺,職工三百餘人,部分產品出口創匯。

曾經這條丹東在舉足輕重的老街,如今舊有的痕跡蕩然無存……

(網絡圖片)

後期逐漸走向平凡

興東街曾有兩家較大的木製品企業,一家是安東市木器廠,另一家是木材公司傢俱廠。1949年,安東市內有木匠鋪三百七十餘家,從業人員五百餘人。合作化時,個體手工業者組成了16個木器生產合作社。其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五合作社後來合併成了安東市木器廠。到1970年代,工廠的產品已有七百多種。如:工業用的電木盤、電線條、工具箱;農業用的打稻機、水輪泵、大車;民用的各類木器傢俱以及醫用、教學用的各種木製器具等。進入1980年代,設計出了高檔的席夢思床、帶抽屜或帶斗的沙發床、摺疊式鋼管床,以及國際流行的板式組合傢俱等。木材公司傢俱廠也同樣生產了許多流行傢俱。

此外,興東街還有一個聲名遠播的大型國營企業——丹東熱工儀表廠,這個廠生產的煤氣表行銷全國;興東紙製品廠也坐落在興東街上。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生產的各種專業檔案袋、檔案盒被全國鐵路系統採用。

由此可見,興東街有著輝煌的過去,可在當地住戶看來,“平凡”是這條街的主色調。71歲的李仁財,小時居住在興東后街、湯二虎樓水泥崗樓對面,他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還有人在土壩對面的鴨綠江裡挑水吃,我家門口有一口自來水公用井,要排隊。總之,這條街給我的印象不太深,只記得那時的興東街很長。”

對此,姜吉慶深有同感。“從我有記憶開始(上世紀50年代),興東街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兩邊都是低矮的平房,住戶密集。平時也沒有什麼活動在這舉辦,日子過得很平淡。”

這種平淡的時光一直持續到兩千年左右。上世紀90年代末,這條街上的企業陸續遷走,有的經營不善倒閉。後來,隨著舊區改造,興東街已經完全改變了模樣,部分街路被江景之都小區覆蓋,舊有的痕跡蕩然無存,留下一些片段的記憶。

(本文部分史料據《地名檔案》《100位老人口述安東》)


於秉義 記者│侯春林

©丹東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