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 四十年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如春雷般喚醒了長城內外,像春暉暖透了大江兩岸。

這40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勇於實踐、開拓進取、取得輝煌成就的40年;

這40年,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城鄉人民生活得到最大實惠的40年;

這40年,是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40年!

40年來,每個中國人都沐浴著改革的春風、享受著開放的果實,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全國各地一樣,在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聊城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屆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發奮圖強、團結實幹,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走上了一條擺脫欠發達、實現現代化的光明大道。

在這樣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古老的魯西大地上有多少令人鼓舞的事蹟值得謳歌,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值得抒寫,有多少滄海桑田的變化值得描繪,有多少舒心愜意的情懷值得表白……為充分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聊城發生的巨大變化、書寫下與改革開放有關的生活故事、留存下每個聊城人的青春和夢想,也記錄下這個無與倫比的時代,本報將陸續推出《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刊》,集中反映全市上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偉大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激勵全市人民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特刊將圍繞城市、經濟、農村和生活等幾個主題陸續推出,每期開設《聊城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特稿》《見證》《人物誌》《影像志》等版面以及各縣(市、區)和各行業部門改革開放40年專刊專版,既見證全市上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盤點改革開放的風雲故事與風雲人物,又聚焦各行各業改革開放的新舉措、新亮點,展現全市上下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歷史使命和全新實踐,極具重要歷史意義和收藏價值。

今日,我們推出《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刊》第一期,重點圍繞城市變遷和經濟發展的主題,通過系列特稿、重訪見證、人物風采、新舊照片對比等方式,展現聊城40年來的巨大變遷,喚醒每個聊城人心底的最深記憶,激勵全市上下在這一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整裝再出發!

特刊今後還將陸續推出,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一座城 四十年

40年改革開放,繪就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40年城市變遷,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40年來,與全國人民一樣,聊城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上不斷締造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吹遍了城市的每個角落,讓有著2500年曆史的文明古城煥發了新生,新時代的聊城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改革開放的強大活力,鼓舞著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全市上下眾志成城、砥礪奮進,用勤勞的雙手書寫了城市發展的壯麗史詩;

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一再證明著一個樸素的真理,每一座城市都是在一次次豪邁的出發中,不斷抵達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彼岸!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2018年,就是這樣的特殊年份。站在新起點,屹立在發展的潮頭,我們再次唱響了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歌。

沐浴新時代朝陽,聊城揚帆再啟航。如今,全市上下正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新徵程中昂首向前!

□本報記者 趙宏磊

改革開放40年,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

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時間的刻度往往因其記載的重大事件而別具意義,發展的高度往往因為站上機遇“風口”而與眾不同。

1978年,在改革起步階段,作為傳統的農業地區,聊城大力推行農村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業,“要發家,種棉花”的口號鼓舞著全區農民。1984年,聊城棉花產量佔全省產量的五分之一,佔全國產量的十分之一,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棉和出口棉基地。

1984年到1997年,改革逐漸全面展開,當時的地委、行署先後提出了“遠抓林果近抓牧,多種經營、鄉村企業邁大步”的思路,各級開始對多種經營工作重視起來,國民經濟開始躍上一個新臺階。1992年2月,地委提出“奮戰‘八五’興聊城,團結一致奔小康”的口號,在農業方面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工業方面重點進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非公有制經濟開始迅猛發展。1994年7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長篇通訊《天下不敢小聊城》,全面介紹了聊城的建設成就與各級黨委、政府搶抓機遇、奮力拼搏的精神面貌,極大地振奮了全區上下的精氣神!

1996年9月1日,是聊城發展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京九鐵路通車運營,結束了聊城沒有大鐵路的歷史,架起了通向大江南北的“金橋”。縱橫開闔,京九通衢,讓聊城這一沉寂多年的歷史繁華之地再次看到騰飛的希望。京九鐵路的通車,不僅打破了制約聊城發展的交通“瓶頸”,也促進了人們思想意識的開放,崛起了京九沿線經濟隆起帶,為這座城市注入無限的發展活力。

1998年,“聊城地區”成為歷史上的一頁翻了過去,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新的名字——聊城市。自此,歷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艱苦創業、攻堅克難、奮力趕超,一任接著一任幹,幹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夢想,開創了聊城改革建設發展的“黃金時代”。

40年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始終沐浴著每個聊城人,為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著生機和活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從率先在全省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加快推進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從經濟領域的改革,到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不斷打破陳舊的思想觀念、習慣勢力的束縛,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在對外開放方面,堅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營造更加優良的發展環境,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引進了一大批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大力建設“海外聊城”,積極走出去開發國外資源、開拓國際市場,為發展注入了嶄新的理念和機制,為生產力開闢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40年來,多少人青絲變白髮,他們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用青春和生命澆灌出的璀璨花朵將永遠被這座城市所銘記:

昔日以糧為主的傳統農區,變成了今天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新興城市;昔日偏僻閉塞的魯西一隅,變成了今天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昔日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百姓,今天正在闊步邁向全面小康。

今日之聊城,從一個只有幾條老街的破舊小城,變成了交通四通八達、城鎮星羅棋佈、環境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城市形象、品質和競爭力大大提升,讓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從中受益!

40年風雲激盪,40年春華秋實。

改革開放40年,在宏闊的時代主題之下,圍繞著一個個“時代課題”,這座城市一次次精彩作答,深刻改變著城市的面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讓聊城成為了今日的聊城!

40載光陰,成就著一座城市:

從抓糧棉解決溫飽,到抓基礎設施改善環境;從抓總量增強綜合實力,到抓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40年來,聊城始終恪守發展第一要務,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科學謀劃每一個階段的發展,聊城綜合實力逐年邁上新臺階,培植起信發、時風、祥光、東阿阿膠、魯西化工等一批在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的大企業。1987年,全市生產總值只有35.36億元,到2017年底已增長到306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也由1987年的 0.74億元增長至 2017年的186.5億元。

40載光陰,改變著一座城市:

交通的閉塞落後,讓聊城曾經的繁華遠去。曾幾何時,聊城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區,工業基礎薄弱,發展相對落後,一度成為了山東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之船的沉重“船尾”。如今,隨著青蘭高速、莘南高速加快建設,京九高鐵、鄭濟高鐵、聊城機場等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聊城正在加快構建立體化的交通體系,向著冀魯豫三省交界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闊步邁進。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承載起聊城新一輪發展的希望!

這40年,是聊城對外形象變化最大的40年。我市成功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城市品牌,正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如今,聊城先後被列入中原經濟區、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協同發展區、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山東西部經濟隆起帶,成為國家和省區域戰略疊加區,正在多個領域跨入國內領先行列。

40載光陰,幸福著一座城市:

“疏朗柳蔭間,一灣淺不及膝的涓流在乾涸的河床上緩緩流淌,彷彿在嘆息青春不再的無奈。”《天下不敢小聊城》一文中,也在嘆惋京杭運河聊城段的衰落。

不僅是京杭運河,始掘於宋熙寧三年的東昌湖,水面5.2平方公里,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城內湖,當年也是一汪鹼灘,滿目荒涼。前來視察的一位老領導曾遺憾地說:“東昌湖像位漂亮的大姑娘,可惜穿了身破衣裳。”

改革開放40年來,聊城一直把對東昌湖和京杭運河聊城段的開發改造,列入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近年來,“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業新聊城”的城市定位一經提出,打造運河旅遊文化產業隆起帶,提升改造東昌湖、徒駭河等城市亮點的工程便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立足於“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業新聊城”的定位,市委、市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把河湖、森林、溼地、田園等建設成一個整體的、高品質的生態系統,打造中國北方獨一無二的全域水城。

水是流動的詩,湖是帶框的畫。昔日古城破舊不堪,風格不一,如今中華水上古城環湖而居,“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流到哪裡,哪裡就有了綠意;河走到哪裡,哪裡就成了一景。逛溼地公園,坐水上巴士,清水繞家旁……聊城人與水的距離,從未像今天這樣親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正是市委、市政府做大做活水文章的“初心”所在。

今日的聊城,長在水裡,美在世界!

四十不惑。

站在這個歷史性的節點,眺望未來。“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明確了中國改革開放將走向哪裡。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當前,正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聊城,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交界點。“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改革開放之初振聾發聵的判斷,同樣適用於今天。“雖然我們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在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時刻,我們要再一次喊響“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豪邁宣言!

改革開放再出發,要搶抓機遇,敢拼敢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正步入中高速增長的新週期,面對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要求和新舊動能轉換國家綜合試驗區建設這一寶貴的機遇,聊城要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般的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唯有立志“改革開放再出發”,堅持用改革開放的思路和辦法解決問題,才能贏得新優勢、掌握主動權。否則,機遇的窗口期就會稍縱即逝,稍不留神就會落伍掉隊。

改革開放再出發,要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我們要始終保持改革開放以來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強化“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40年來,我們一次次敢為人先的銳意探索,依然是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在過去的40年中推動聊城一次次向上躍升,在“再出發”的全新徵程上,它依然是推動城市發展最需要的精神底色。

改革開放再出發,要解放思想,保持定力。“再出發”是在“深水區”裡行進,無底可觸、無石可摸,挑戰更大、困難更多,形勢也更為急迫。因為當下的聊城,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不把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就無法尋獲新動力、無法邁上新臺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回首來路,汲取過往一次次奮鬥的經驗與智慧;眺望未來,我們用馳而不息的堅定信念,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勇氣,追逐新的夢想,書寫新的傳奇。

聊城,再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