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至上~世俗化的中國人?

年少輕狂曾視金錢如糞土,長大才知人窮志短。到了有房有車的年齡,卻未有半點成就與喜悅之感。蓋因爸媽在啃饅頭,我們在啃爸媽。

金錢至上~世俗化的中國人?

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物質條件的日益提高,並不意味著壓力的減少,更沒有轉化為生活幸福感的提升。相反,由於生活的挑戰早已從簡單的溫飽問題,變成了全方位的發展問題,對人們而言,競爭將更加激烈,所面臨的壓力,從廣度和深度上也與日俱增。與此同時,社會轉型條件下所帶來的貧富差距逐漸大大,讓越來越多人群因為害怕落後於他人而產生失衡無力的失落情緒,作為剛剛步入上升階段,一切根基尚淺的年輕群體而言,更是有一種深深的焦慮感。

金錢至上~世俗化的中國人?

論生活,比起吃苦受累的父母輩,不知道強了多少,可現在的生活環境也複雜和世俗了很多。父母那輩是在艱苦而單純的時代成長起來的,80後是在經濟高速發展,而社會無比複雜的環境中長大的。很難講究竟是那一輩更幸福些。就好比一定要對比究竟是單純還是世故更好,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在受寵中長大起來的嬌氣一代,一旦遇到了生活中的挫折,是完全沒有父母輩的那種韌性和堅強程度的。

金錢至上~世俗化的中國人?

中國的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操心的父母,一輩子都是在為兒女而活著。中國人還有一個最獨特的心理特點:面子文化。一切皆與面子有關,即使為了面子讓自己很累,但面子絕對不能丟。於是在很多老外眼裡的個人的私事,在中國一定是街頭巷尾的談資。人們為了在別人面前表現的有面子,都戴著厚重的一層面具。中國的父母是博愛的,但同時也是自私的。他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不讓孩子去獨立。結果父母操碎了心,還不一定得到子女的理解,甚至還幫了倒忙。而子女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很少具有獨立的人格,完全不懂得如何去過日子。

金錢至上~世俗化的中國人?

同樣的,中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世俗化國家,在一個完全沒有任何真正的宗教信仰(有的可能只是迷信)與其它信仰,一切的生活都是圍著世俗生活轉的國家,人們的精神層次必然是貧乏的。這個國家的人想不世俗都難,想不市井化都不可能。於是對於不用去教堂做禮拜,去祈禱、去懺悔的人們來說,凡塵俗世才是真實的生活,即使偶爾有人去拜拜佛,無非也是為了讓自己趕快升官發財,長命百歲,充滿了世俗化的想法。世俗化最大的影響就是,人們生活最大的能把握的東西,就是物質世界。如果說美國夢裡,一個孩子最大的夢想可能是長大後去火星上當清潔工的話;世俗化的中國夢絕對只能是長大後掙很多很多的錢,成為人人都羨慕的大富翁。在一個一切以世俗化的眼光衡量世界的社會,我們想脫離繁瑣的家長裡短、各種經營算計都變得不可能,想不去攀比都難。

金錢至上~世俗化的中國人?

所以中國並不是因為技術原因拍不出《泰坦尼克號》或者《阿凡達》,而是中國人壓根就沒想過這樣的事情。不得不遺憾的說,如果整個地球都這麼世俗化的話,這是個相當無趣的世界。

西漢以來,儒家思想尤其是後來的實用主義長期佔領了中國人的思維,這種功利性極強的實用主義,讓原本更形而上的老莊哲學、佛家哲學都世俗化成為世俗功利的依靠,比如道家到了道教成了長生煉丹,佛教到了中國成了賄賂神仙求好運。

中國沒有科幻,顯然不僅僅是缺乏科學精神,還缺乏宗教精神,起碼缺乏對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好奇。儒家實用主義之後,是各種變相的實用主義統治而已。

金錢至上~世俗化的中國人?

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我殺人,你願意去放火;我搶銀行,你願意去放風。甚至同生共死。沒有什麼對錯可言,道理可言,道德可言。這種級別的愛情,人群裡不到1%。剩下的都是凡夫俗子搭夥過日子,純粹為了繁衍後代,性與物質的等價交換。彼此算計著對方的每一步利弊得失,滿地雞毛。最後大難臨頭,各自飛。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煙火氣息重的世俗化國家,連文藝作品都是家長裡短,雞毛蒜皮,極少超現實主義浪漫情懷。這樣的國度裡你,你追求愛情?瘋了吧!

金錢至上~世俗化的中國人?

個人是社會的縮影,只有等社會轉型期陣痛的結束,中國人也才有可能追求到真正的愛情幸福!

金錢至上~世俗化的中國人?

感謝你經常聽我胡說八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