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毛澤東的七絕詩: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弦

七絕·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毛澤東詩詞——毛澤東的七絕詩: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這是1910年16歲的毛澤東在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就讀時寫的一首言志詩。

毛澤東從偏僻的韶山來到地處繁華鬧市的新式學校東山小學,同學中大多是富家闊少,衣著講究,舉止文雅。而毛澤東通常是身著破舊的短衣和褲子,且來自外鄉,年齡也比其他同學大6歲。這個"新來的鄉巴佬"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嘲笑和蔑視。但這種自卑不但沒有使他沮喪,卻更加激發了他宏偉的抱負和奮發向上的勇氣。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主要構思巧妙,託物言志新穎。通過對青蛙所處的環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態的描述,深刻地表現出毛澤東少年時期的遠大抱負和博大的胸懷。既對那些富豪子弟嘲諷蔑視,又表達了年輕的毛澤東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尚還朦朧的領導群倫的英雄意識。

該詩最早是由1987年7月17日《羊城晚報》發表的一篇不足200字的短文"披露"的。另有李世民、薛瑄、嚴嵩、張璁、鄭正鵠等多個版本的類似民間故事流傳。

七絕·改詩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毛澤東詩詞——毛澤東的七絕詩: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一九一零年秋天,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懷著激動心情,臨行前他寫下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以作告別。

《七絕·改詩贈父親》是毛澤東此時根據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的詩略加修改而成。毛澤東適應自己的情況做了改動,表達了自己遠大的志向,也表達了對父親的深厚感情。

七絕·屈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

毛澤東詩詞——毛澤東的七絕詩: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屈原是毛澤東非常喜愛的詩人之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是毛澤東終身最愛讀的書籍之一。他在第一師範讀書時的筆記《講堂錄》曾經工工整整地抄錄了《離騷》全文。曾多次讓身邊的工作人員收集各種版本的《楚辭》和屈原著作,晚年更是將《離騷》置於床頭。

《七絕·屈原》是毛澤東在1961年讀完《楚辭》時所著的一首七言詩。此詩中高度讚揚屈原的愛國精神,把屈原的才華、當時的世情、以及屈原在悲憤、絕望中的心境精煉和巧妙地作了藝術再現。毛澤東運用詩句的藝術魅力,同情屈原的遭遇,訴說屈原能賦騷是因為手中有一支戰鬥之筆,用來捍衛自己和國家,同時歌頌了屈原強國抱負,憂國憂民的高尚人格,不屈服於惡勢力而以身殉志的英勇無畏的形象。

七絕·五雲山

五雲山上五雲飛,遠接群峰近拂堤。

若問杭州何處好,此中聽得野鶯啼。

毛澤東詩詞——毛澤東的七絕詩: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會根據憲法的規定,選舉了國家領導人,毛澤東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被選為全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宋慶齡等13人為副委員長,毛澤東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這個時期,各方面工作都有很大進展,祖國大地生機一片,欣欣向榮。《七絕·五雲山》是毛澤東在1955年在遊杭州五雲山時即興所做的一首詩。

《七絕·五雲山》與《看山》和《莫干山》同時寫於遊歷杭州美景之時,同樣是寫景抒懷的即興之作。抒發了詩人的歡快心情,這與當時我國的大好形勢是分不開的。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作者真實地描寫了自身感官感受,寫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特別是“五雲山上五雲飛”,是一個讓人叫絕的佳句,全句七個字,竟兩寫“五雲”,此處的重複,恰好道出了該山的奇妙傳說和動人景色,令人喜讀、耐讀。

《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1961年9月

其一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其二

鑑湖越臺名士鄉, 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 一例氤氳入詩囊。

毛澤東詩詞——毛澤東的七絕詩: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絃

1961年9月25日,是魯迅誕辰八十週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魯迅,毛澤東熱情洋溢地寫下這首詩。

第一首以20世紀30年代文化戰線上"圍剿"和反"圍剿"這一充滿刀光血影的尖銳鬥爭場景為背景,反襯出魯迅先生堅定的意志和無畏的氣概。稱頌魯迅先生在陰森恐怖的環境裡,毫無畏懼地以筆作刀槍,與敵人鏖戰;

"小詩",指魯迅的《七律·慣於長夜過春時》(亦稱《無題》或《悼柔石詩》)。這首詩慷慨悲愴,氣壯情真,表達了魯迅"怒向刀叢覓小詩"的堅強鬥志。毛澤東愛讀魯迅詩,尤欣賞魯迅那些激情澎湃、筆挾風雷的詩句,並常予援引,用以教育黨內外同志。毛澤東顯然對魯迅的這首千古絕唱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並把這首詩視為體現魯迅革命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首從精神文化淵源上發掘魯迅先生與他家鄉歷史上愛國詩人陸游、秋瑾一脈相承的關係,讚頌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使魯迅精神得以昇華。第二首雖然字面上未提魯迅,但卻深刻揭示了魯迅賴以植根、成長的文化沃土和給魯迅以豐富精神滋養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與第一首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