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話好好學?一個與普通話,粵語並駕齊驅的語言

不少常用字的例子來說明中古音的宕、通二攝入聲字的文白異讀/對應的規律。這類常用字還有不少,其白讀音往往連潮人自己都不懂。下面再舉幾個例子:

谷,文讀為(國),“稻穀”、“五穀豐登”等讀此音;但節慶民俗中農曆十月有“五穀母生(日)”,其中的 “谷”字讀(角)。有民俗學家認為這是祭祀神農氏的節日。(國)/(角)文白異讀而整齊對應。

潮汕話好好學?一個與普通話,粵語並駕齊驅的語言

族,文讀為(足8),“民族”、“族群” 等讀此音;一讀為(扎8),“種族”一詞文讀為,但口語中說,如:“伊家人個種族好,撮孥囝個個會讀書(他們家族的基因好,孩子們都會讀書)。”成語也有“好種好族”、“漚種漚族”之褒貶說法。(足8)/(扎8)也是文白異讀對應。

獨,文讀為(逐),“獨立”、“孤獨”等讀此音;白讀為(達),口語中形容人性格孤僻、不容易與人相處為“孤daɡ8”,“daɡ8”的本字正是 “獨”。民間文學作品中多寫做 “孤毒”,是錯誤的寫法。“孤獨”的比較級形容詞叫做 “孤生獨死”,“獨”也讀(達)。“種族”、“孤獨”這兩個例子正是“文白別義”(利用文白異讀來區別詞義)的典型例子。

沃,文讀為(屋),“肥沃”、“沃土”等詞讀此音;一音(惡),有兩個義項:一是植物枝葉茂盛。《詩·國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小雅·隰桑》:“其葉有沃。”《詩·檜風·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引申為肥沃,所謂 “沃土”,就是 “肥沃的土地”。一是澆灌,《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唐·孔穎達疏:“沃,謂澆水也。”《說文解字·水部》:“沃,溉灌也。”清代段玉裁注:“自上澆下曰沃。”潮汕話施肥澆水都叫 “沃”,“沃肥”、“沃水”。被雨淋也叫 “沃雨”。由此可知,魯迅《無題》詩中的 “血沃中原肥勁草”的“沃”潮汕話也應該讀(惡)才是正確的。

學,一音(轄8),一讀為(窩8),在“好惡學”、“好好學”中都讀此音。看起來好像與文讀音不搭嘎,其實也是一對文白異讀對應,只不過在語音的發展過程中,本來應該讀(伏)的音被 “除頭去尾”,也就是失去聲母、失去舌根塞音韻尾而改讀喉塞音韻尾而已。廈門話也保留了這個文讀音,“大學”讀為。

最後得說說本文標題了,兩個“好”字讀音不同:第一個讀陰入聲(賀4),第二個讀陰上聲。第二個讀音大家都知道,其文讀對應的讀音是(吼),如 “好漢”、“好巧”(吼考,幸虧)、“好佬”(出手大方,有土豪氣)。受喉音聲母影響後產生鼻化作用,則讀成陰去聲的,意思是喜歡,如“愛好”、“喜好”等普通話詞語。還如潮汕話的“好臉”(死要面子)、“好食”(貪吃)、“大舌好啼”(愛嘮叨,喜歡說話)等等。

中古“豪”韻母字的/對應在前面的《鏖糟》一文也談過了。問題是 “好”字在中古音中沒有入聲的反切,怎麼在潮汕話中就變成入聲了?筆者認為:這不是字音自身的發展問題了,而是連讀使其發生讀音變異了,也就是與相連,後一讀音前面有聲母,前面的音節就很容易在後面也帶上而變成喉塞音了。而後,這個帶韻尾的“好” 就獨立成為了表示程度的副詞,不但“好好”這樣讀,“好大”、“好重”、“好貴”的 “好”也都讀成入聲了。所以,“好好”讀成意思就是不錯、頗好;讀成 就是“好好學習”、“這東西好好的”的。本文的標題“好好學”如果讀成,意思就是“潮汕話好容易學”(不難學);讀成 就是“潮汕話要好好(認真)學”。還有,“好食”的“好”如果讀成就是指“能吃的,味道好的”;如果韻母讀成帶鼻化音的,就是喜歡吃、貪吃。

天啊,如果有外地讀者能讀完、讀懂我這篇文章,他如果還想學潮汕話,那才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