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子针叛秦入晋:同母兄弟反目成仇?还是潜入敌国的卧底行动?

后子针叛秦入晋:同母兄弟反目成仇?还是潜入敌国的卧底行动?

一、背景介绍

秦康公元年(公元前620年),秦康公应晋国卿士赵盾主张,派兵护送晋襄公庶弟公子雍回国继承王位,但赵盾临时变卦改立太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秦国的护送军队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遭到晋军的拦截和伏击,秦军损失惨重。其后,秦晋两国呈多年持续对抗状态,互有胜败,秦国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

秦桓公和秦景公年间,秦国被晋国率领的诸侯联盟打得惨败,秦景公被迫与晋国结盟,但后来又背弃盟约,秦晋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

后子针叛秦入晋:同母兄弟反目成仇?还是潜入敌国的卧底行动?

秦晋对峙

二、景公同母兄弟出逃晋国?

景公母弟后子针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晋平公曰:“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对曰:“秦公无道,畏诛,欲待其後世乃归。”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后子复来归秦。

——《史记·秦本纪》

后子针是秦景公同母兄弟,深受秦景公宠爱,非常富有。有人说坏话诬陷他,他害怕被杀,于是带着锱重车上千辆逃奔到晋国,而且在晋国一呆就是4年,一直到秦景公去世后,才重新返回秦国。

这一历史事件,往往被解读为秦国的贵族势力再次崛起,内部势力集团斗争激烈,秦缪(穆))公之前的战略平衡布局失效。但若深入解读该历史事件,发现背后存在诸多疑点:

1、后子针与秦景公是同母兄弟,深受景公宠爱,只是因为有人说坏话诬陷他,就出逃敌国。虽说皇家亲情薄如纸,但即使只是宠臣,没有血缘亲情关系,

只是“有人”说坏话诬陷,就担心被诛杀,至于吗?这宠爱也太薄了吧!秦景公真的如此“无道”吗?

2、如果是出逃,正常的考虑应该是目标越小越好,行踪较为隐蔽,不容易被侦查到。但后子针出逃时竟然带着上千辆锱重车,现实吗?

(1)这么庞大的车队,怎么从都城出发的?

(2)秦国地形东西狭长,到晋国的路程很长远,沿途会吸引很多关注,怎么保密行踪的?

(3)对于后子针这样大摇大摆的出逃,秦景公真的会不知道吗?为什么不拦截呢?

后子针叛秦入晋:同母兄弟反目成仇?还是潜入敌国的卧底行动?

后子针带着上千辆辎重车出逃

3、如果不是逃亡,为什么带着那么多辎重车辆?想要做什么?

4、为什么秦景公一死,后子针就回国了呢?

(1)他就那么确定秦国后来的继承者一定会接纳他吗?还是回国是因为背负着更大的历史使命?

(2)后子针回国的时候带了多少辎重呢?这个史记并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太多,上千辆的辎重四年时间就“花”完了,怎么花的呢?

三、后子针逃亡晋国后秦晋两国的政治变化

1、秦国的国力开始有所恢复,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对外扩展战略,但不是通过对晋国发动战争进行扩张。

2、崤山之战后,秦晋两国对峙80多年,一直都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的状态,但后子针逃亡晋国后,秦国与晋国在后来的80多年的时间内,再也没有战争的记载。

3、20多年后,晋国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六个家族崛起,世代为晋卿,势力强大,想策动内战,晋国国君的家族势力被严重削弱。

秦国与晋国后来的这些政治变化与后子针逃亡晋国有多少关系呢?

四、一种假设:后子针逃亡晋国,有没有可能是一次派往敌国的卧底行动?

后子针叛秦入晋:同母兄弟反目成仇?还是潜入敌国的卧底行动?

无间道

秦景公与后子针兄弟情深,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发现与晋国正面对抗捞不到好处,于是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让后子针带着大量的财富,假装逃亡晋国,打入敌人阵营,从内部瓦解晋国。当目标实现后,或者说等秦国发生重大变故(政权更迭)时,后子针回到秦国,辅佐新继位的君主,继续完成历史使命。

点评:孤立的看待一件事,往往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前后联系起来,系统的分析,可能会引发不同的思考!

友友们是怎么看“后子针的叛逃事件”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互动!


本号特点:英雄权谋+厚黑历史+现代商业

欢迎友友们关注、互动及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