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城裡人」石家營村民圓了安居夢

青海新聞網訊(本網記者 樊永濤攝影報道)從曹家堡機場向北隔河望去,海東市高鐵新區內高樓林立,猶如建築森林。

“遠處那個樓是高鐵站,你看我孫子就在這個學校,醫院就在家門口,超市也離得近……”走在高鐵新區內,平安區小峽鎮石家營村村民何生福熱情洋溢的為記者介紹起自家小區。

高鐵新區是海東市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新區,位於海東工業園區臨空綜合經濟園,是海東市乃至全省具有代表性、標誌性的安居城區。規劃總面積約305萬平方米,新區的建成讓平安小峽、互助高寨等兩縣(區)三鎮21個村的1.4萬戶、3.5萬名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何生福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石家營村是高鐵新區首批迴遷村之一,全村8078戶村民,如今已全部住進了高鐵新區分配房。

当上“城里人”石家营村民圆了安居梦

何生福一家

年過半百的何生福怎麼也沒想到,他會住上樓房,當上“城裡人”。在搬進新區以前,一家老小在土坯房裡,冬天只能靠生爐子來取暖。“住上樓房後,生活更方便了,水電氣暖等配套十分齊全,周圍環境也變得更美了,出門就是高鐵站,飛機場,還有公交車,真是沒想到,沒想到……”說起搬進樓房帶來的好處,何生福一個勁的在感慨。

走在何生福所在的小區,車來車往絡繹不絕,隨處可見漫步的人,有人跳舞,有人散步,有人打牌聊天……新區的生活溫馨而閒適。

“剛搬進新區時,由於我們村群眾居住分散,管理難度特別大。”石家營村委會主任許正雲說。一些群眾剛搬進高樓的時候,十分不適應小區的生活,不文明陋習十分明顯。有些業主農業生產工具與車輛亂停亂放、高空拋物、電梯不文明使用,甚至有成年人隨地大小便等,此類種種,給村幹部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為了讓這些新區首次從農村進入城市的群眾儘快融入城市生活,石家營村打破以往的管理模式,實行片區和村雙重管理服務。片區管理不分村,按照民生服務管理,即不管在哪個片區居住,在民生服務上還屬於本村管理,通過這種管理方式今後逐步向社區轉變。“我們村率先打造社會管理網格化示範點,目的是通過示範點居民的生產生活變化來帶動新區其餘群眾主動融入城市生活。”許正雲說。

記者瞭解到,該村在每個樓棟,由本樓棟居民推選出一名責任心強,熱心公益事業的居民擔任樓棟長,並且在每個單元推選出單員長負責本單元事務。同時,設立村幹部、片區民警、治安協管員、便民訴訟聯絡員、人民調解員、信訪信息員、治安巡邏員+物業負責人的“7+1”管理模式,負責本小區的治安防範,矛盾化解、蒐集信息、掌握民情等社會管理工作。

當上了“城裡人”,如何破解就業難題,成了擺在村幹部面前的一道難題。“高鐵新區的建成不僅解決了村民的住房,也為村民帶來了很多就業機會,利用這個機會,我們根據群眾需求舉辦各種就業培訓班,積極主動,尋求用人單位吸納農民,拓寬就業渠道,向新區物業公司輸送保安、環衛、村警,向城管、鐵路護路等有關方面協調解決勞力。”許正雲說。

当上“城里人”石家营村民圆了安居梦

收拾床鋪的陳英梅

陳英梅就是其中的代表。“現在好了,不僅住進了新房子,還開了家庭賓館。”陳英梅告訴記者。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家共置換了兩套住房。除去自家住一套,另外的一套陳英梅做起了家庭賓館生意。 “回遷房由於靠近高鐵站,和飛機場也只有15分鐘車程,正值旅遊旺季,我家的賓館這個月早就訂滿了。”也就是說,陳英梅家以後靠家庭賓館也將會有一筆不小的收入。

石家營村所在的高鐵新區有漢、回、土族等多個民族。自回遷戶開始入住以來,石家營村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兩大主題,奏響民族團結進步最強音。

說起民族團結,何生福便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小區裡有老人獨自一人生活。這些年,村幹部及志願者經常幫助老人排憂解難、陪老人聊天說笑,老人的生活過得幸福快樂。 “各民族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在一起。誰家遇到困難大家都會幫忙。”

民族團結才能和諧相處,這石家營村多年來總結的經驗和做法。

“我們大力開展“五星級文明戶”、“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評選活動,在全村選樹一批維護民族團結、加強鄰里團結的好榜樣進行廣泛宣傳,用身邊的人教育影響身邊的人。通過宣傳先進事蹟,營造出人人爭做民族團結表率、人人爭當民族團結先進的良好氛圍。“許正雲說

結束了一天的採訪,暮色降臨,高鐵新區內,居民從家裡走出來,漫步在街道上,新區的霓虹燈交相輝映,一切顯得靜謐而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