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民生之棚戶區改造:誓圓百姓「安居夢」

瓷都民生之棚戶區改造:誓圓百姓“安居夢”

古鎮天御等一大批保障性住房項目建成或在建。 (記者 付裕 攝)

瓷都民生之棚戶區改造:誓圓百姓“安居夢”

外省旅遊團在昌南湖駐足拍照。(記者 劉定遠 攝)

景德鎮在線訊(記者 官龍樣)歷史上,景德鎮沿昌江東岸而建城,形成北起觀音閣南至小港嘴的前街(中山路)、后街(中華路)兩條十里長街,呈現出“陶陽十三里,煙火十萬家”“窯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歷史盛況,並且留存了許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在輝煌的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遺憾:昌江東岸的十里長街108弄,大多為窯磚砌起的磚木混搭的平房,大約有10萬曾為瓷都創造輝煌的市民居住在這遠者有幾百年,近者有百年的低矮陰暗潮溼、公共設施落後、雨天易澇積水的窯磚里弄裡;一些“城中村”地勢低窪,居民長期受水患影響,房屋破舊、環境髒亂,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

低矮、陰暗、潮溼的棚戶區,與打造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顯得那麼格格不入。

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千方百計提升老區人民福祉。要切實解決事關人們生存發展的“頭等大事”和影響百姓日常生活的“關鍵小事”,努力把民生痛點變成撬動社會進步的支點。

一直以來,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給城市“塑形”,又給城市“鑄魂”——鑄文明之魂、文化之魂、產業之魂、民生之魂。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下大力氣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不搞剝皮開發;安置先行、配套到位,不搞本末倒置;政策公開、補償公平,不與老百姓爭利,做到“徵收誰、服務誰、改變誰、造福誰”,讓棚戶區居民的生活變得幸福起來。

從2016年起,我市按照“大手筆、大格局、大規模”的要求,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約300萬平方米的改造任務。2016年,在原來申報3110戶的基礎上,我市主動向省住建廳申請增加城市棚戶區改造任務4072戶,總戶數達到7182戶,總改造面積91.06萬平方米,比“十二五”期間五年任務的總和還要多出18.96萬平方米;緊接著,我市又謀劃了2017年至2019年三年棚改規劃,計劃改造23156戶、182萬平方米。今年,我市棚戶區改造任務為歷年之最,計劃任務13920戶,現已完成棚戶區改造徵收6227戶,佔比44.73%。

一時間,大量老舊城市棚戶區得到系統改造,中心城區範圍內城市基礎設施全面升級,並在棚改紅線範圍內規劃建設了大量公園和公共綠地。陶新家園、景東安廈、安泰小區、安新小區、安宇小區、古鎮天御、古鎮公元等一大批保障性住房項目建成或在建……

在棚改進程中,我市始終堅持“四個結合”,以城市“雙修”標準推進棚改工作。一是與提升城市形象相結合。將生態系統修復,停車場、公園、城市門建設,街區立面改造項目涉及的大量居民房屋的改造搬遷納入棚戶區改造。二是與優化城市交通相結合。為優化交通清“梗阻”,將麻石弄、戴家弄等城區30條“斷頭路”優化貫通工程中老舊房屋徵收納入棚戶區改造範圍。三是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結合老城保護利用,實施了東城棚改、老城棚改等項目。御窯廠遺址13.1公頃保護範圍內的房屋徵收工作為文化遺產保護修繕打前陣。陶溪川棚改項目沒有簡單的大拆大建,而是留住陶瓷工業記憶, 不僅解決了6500戶陶瓷職工的安居夢想,還對22棟陶瓷老廠房、老窯爐在內的工業遺產進行了保護利用和再造升級,打造了地標式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預計拉動經濟300個億,提供就業崗位5000個以上。四是與改善民生相結合。結合我市陶瓷系統老樓危樓較多、城市內澇比較嚴重等實際情況,將城區低窪易澇、陶瓷老工廠宿舍危樓等納入棚戶區優先改造範圍。

通過棚改,我市的城市面貌和市民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品位顯著提升,普通市民尤其是棚戶區居民,通過棚改共享城市發展成果,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進一步加強。

回首2016年的“6·19”洪澇災害,以及今年的“7·5”特大暴雨,西城區“城中村”棚改後的居民非常激動。他們紛紛告訴記者,之前,居住地低窪,每次漲水都要被淹,現在黨和政府幫他們安了新家,免遭洪澇災害之苦;對原來的低窪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打造成了山青水秀的生態公園,成為我市的一張靚麗名片。

不僅是西城區的“城中村”轉身變為昌南湖國家溼地公園,老舊的老廠房也轉身變為陶溪川文創街區……一個個棚戶區紛紛華麗轉身為宜居家園。

棚改,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環境,圓了老百姓的安居夢,助力景德鎮與世界對話的步履更加鏗鏘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