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借光」不妨更徹底 玻璃發電有望成常態

建築“借光”不妨更徹底 玻璃發電有望成常態

剛剛上天的帕克太陽能探測器,身負太陽能電池板開啟了7年“逐日”任務,其在宇宙中的能源供應將與太陽綁定,工作可持續性更有保障。

對太陽能的利用,古來有之,目前全球在能源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不斷偏向於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太陽能利用形式隨著技術的突破,相較以前有了質的飛躍,其中光伏建築一體化的概念更是水漲船高。

我國近年來,棄光現象逐步改善,太陽能發電、供熱都處於消納量高增長期,分佈式光伏電站建設如火如荼,這都為光伏建築一體化夯實了基礎。

薄膜太陽能電池強力催化

尤其是,銅銦鎵硒薄膜技術為玻璃“吸收”太陽能創造了條件,有望加深城市建築與光伏發電系統之間的羈絆。業界認為,光伏建築一體化若能從玻璃材料上做文章,不僅能大大增加太陽能吸收覆蓋面,還能直接改變建築“耗能大戶”的現狀。

自吸光,自發電,無能耗,零排放,這在光伏建築一體化建設概念中成為可能。目前,我國在銅銦鎵硒薄膜光伏技術、光電光熱綜合利用技術、智能樓控系統、建築光伏數據化和雲化集成方面已經展開了多方研究。

從耗能者到產能者,這就是光伏建築一體化理想的未來藍圖。而在技術創新的支撐力下,由新型材料構成的結晶薄膜太陽能電池,以玻璃為襯底,吸收和轉化太陽光的產業潛力已經獲得了業界認可,並被視為推廣一體化光伏建築的關鍵突破口。

在分佈式能源大框架下,光伏散點發展,以點勾線,由線布面的模式正快速形成覆蓋網,從每一個屋頂上收集能源。而試想,未來建築的每一扇窗戶都由發電玻璃接管,全國,甚至全球每天能採集的能量,轉化的電力和熱能又將是多麼龐大的數字。

正是因為具備這樣的潛力,光伏建築一體化可以說基本預定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其中一個方向,靜待發電玻璃的重量、透光度以及生產製造成本等層面形成不可抗的優勢,則商業化推廣有望。

“光伏+建築”實際應用提速

而自銅銦鎵硒薄膜光伏技術走進人們的視野開始,專家就已經預見到了光伏建築一體化進程全面提速的未來。總的來說,科技進步確實在不斷刷新“光伏+建築”的交集面,適用性的擴張也好,電能轉化效率的提升也好,都產生了更大吸引力。

理論端突飛猛進,應用端也將走向另一條高速通道。北京、江蘇、廣東、海南、四川等省市將陸續落成6個銅銦鎵硒薄膜光伏發電技術實體示範項目,杭州、寧波、無錫、徐州、太原、合肥、洛陽、東莞等地已經下發了關於“新建建築屋頂加裝光伏電站”的明確要求。

大型商超、大型房產、大型企業、政府辦公用房、學校、醫院、科技館、機場、車站、會展中心等等,都將成為光伏建築一體化的前沿陣地。可以說,從工業領域,到商業建築,再到公共建築、農村住房,基本都被囊括在了適宜推廣光伏建築一體化的建設名單之列。

2018年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SDC)還讓更多人目睹了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的創意暢想,風格迥異,設計多變的太陽能綠色建築令人耳目一新。眾多趕赴山東德州現場的群眾都表示,確實很期待未來住進這樣的房子裡。

攻堅商業化推廣難題

下一步,光伏建築一體化要真正從概念,從試點,從示範項目走向普適,令光伏組件和建築材料融為一體。這就需要從技術革命入手,提高產業創新能力,轉變能源利用觀念,緊抓機遇做大做強。

業界已經預測,未來3到5年內,我國城市光伏建築一體化可應用面積可達18億平米左右,發電規模在620億度上下,前景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