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萬億市場戰,箭在「鮮」上走

特稿|万亿市场战,箭在“鲜”上走

巨頭過招、區域生鮮品牌割據分治、新舊渠道並行而起,誰將問鼎社區生鮮江湖?

特稿|万亿市场战,箭在“鲜”上走

文|本刊記者 蔣虹霞 陳江婷

生鮮,是一個“不瘋魔不成活”的行業。

據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生鮮市場規模接近1萬億元作為高頻、剛需消費品,生鮮吸引著無數的創業者前仆後繼,但是高損耗率又往往讓他們鎩羽而歸。

隨著2016年盒馬鮮生拉響號角,阿里、京東、蘇寧等各路巨頭紛紛佈局線下生鮮,並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入局社區生鮮市場,一時間生鮮行業熱鬧無比。

在這之中,既有永輝生活、蘇寧小店背靠巨頭瘋狂進擊,藉助資本優勢跑馬圈地;又有社區生鮮門店強勢防守;更有傳統生鮮銷售渠道菜市場難以攻克。各路玩家積極搶佔市場份額,想要乘風而起。

生鮮門店之戰,才剛剛開始!

1

風再起時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安徽合肥的生鮮傳奇,就是第一個把生鮮板塊從大賣場中剝離出來,獨立運營的生鮮門店。它給自己定位是“小區的菜市場”,聚焦生鮮及廚房周邊產品,滿足消費者的一站式生鮮採購需求。

生鮮傳奇裝修講究,門店面積一般在300~800平方米,大多開在人流量大的小區旁邊。作為農貿市場的升級版,它攔截的就是商超和農貿市場的生意。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搶生意”這件事上,生鮮傳奇也是費了一番功夫。

生鮮傳奇採用買手製—買手們跑市場採購暢銷品,再通過選品會選出適合的產品,進行大批量採購。在採購過程中,生鮮傳奇不收取陳列費、進場費等,不退換貨,一次性買斷,唯一要求就是必須保證生鮮傳奇的採購價是市場上最低的。一旦發現市場上有更低的採購價,生鮮傳奇將永久終止與該供應商合作。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

生鮮傳奇的價格普遍比周邊賣場低20%左右,形成了自己的價格優勢。生鮮傳奇每週會對競爭門店進行一次比價,並承諾消費者“價高退差”——如果生鮮傳奇的商品比同類門店價格高,那麼購買過此商品的用戶,可以在一定時間段內退差價。憑藉這樣的“價格戰”,生鮮傳奇消除了消費者的價格困擾,增強了用戶黏性。2018年,生鮮傳奇的門店已有近百家。

同樣盯上社區生鮮市場的,還有廣州的錢大媽。與生鮮傳奇的“洋氣”相比,錢大媽的門店裝修相當“土”——紅底白字,給人的感覺就是便宜、實惠!

但土裡土氣的錢大媽實則是一個相當“兇悍”的玩家。它直接把“不賣隔夜肉”作為自己的宣傳語,張貼在門店各處,給人的視覺衝擊絲毫不亞於“跳樓大減價”。錢大媽早上通過散賣生鮮肉菜,吸引一批註重“新鮮”的居民選購;中午,門店會將剩餘商品進行預包裝處理,“勾引”許多下班回家的年輕用戶。每天晚上7點則開始打9折,每隔半個小時再打低一折,直至免費派送,讓一大批大爺大媽排隊搶購。

錢大媽的做法,讓大爺大媽以一種“撿便宜”的方式愉快地“擺脫”菜市場,同時也擴大了用戶層,獲得了更好的毛利表現。

目前,錢大媽的門店總數已經超過600家,是珠三角的生鮮“小巨頭”。

除了生鮮傳奇、錢大媽之外,還有上海的康品彙、武漢的鄰里生鮮、北京的京捷生鮮等, 社區生鮮店的部分區域代表性品牌已經形成。區域生鮮品牌通常擁有成熟的門店資源,對當地消費習慣也更為了解,能夠快速整合業內資源、佔領新進市場。

但從區域到全國,是必行之勢。在這條路上,生鮮傳奇、錢大媽們終會狹路相逢。

2

大家都來“參一角”

區域性社區生鮮品牌割據而治,永輝、蘇寧等各行業巨頭們也早已按捺不住,紛紛下沉渠道推出小型社區業態品牌。永輝推出了永輝生活,蘇鮮生孵化了蘇寧小店。

永輝生活是永輝著力打造的生鮮便利店業態,門店面積在80~120平方米。生鮮品類本身就是永輝的“殺手鐧”,永輝生活涵蓋了水果、生鮮、淨菜等多種品類,生鮮佔比近50%。

作為生鮮市場的“門外漢”,後起之秀蘇寧自然比不上永輝在行業內多年的供應鏈沉澱,更多的是找“外援”,比如投資易果生鮮,獲取供應鏈上的支持。此外,蘇寧小店還與當地的特色供應商合作。消費者在北京的蘇寧小店能買到“京五爺”雜糧煎餅,上海的蘇寧小店有本地特色的崇明小青菜,但是這些產品在其他的生鮮門店卻是難覓蹤影。蘇寧小店在標準化產品之外,還兼顧了消費者口味的區域差異性,形成了自己的產品優勢。

然而,蘇寧小店看似扳回一局,但實際上,品牌勢能仍舊不及永輝生活。在眾多消費者心中,“永輝”就是生鮮的代名詞,而蘇寧則始終會讓人聯想到“電器”,蘇寧超市往往也被直接過濾掉。

所以在終端佈局上,永輝生活只需根據自身生鮮零售業態的不同需求來開店,成為永輝超市在社區商業上的毛細血管,與以大賣場為主的永輝超市相互補充。2015年至今,永輝生活也才開出300家店左右。

與永輝生活相比,為了“造勢”的蘇寧小店,擴張速度就顯得異常迅猛。從2018年1月起,已經在60個城市佈局了730家門店。蘇寧小店之所以擴張得如此之快,是因為它在收購了迪亞中國300家便利店之後,又與恆大、碧桂園、金科等地產物業達成戰略合作,搶先佔領了社區優勢點位。

品牌勢能不夠,就在擴張速度上發力,可是蘇寧小店卻沒料到,永輝生活還有“後招”——在線上給了蘇寧小店“重重一擊”。永輝生活依靠“永輝生活App+京東到家+微信小程序”,快速切入門店周邊3千米範圍內消費需求,實現30分鐘配送達。當下,永輝生活的線上訂單(包括線上付款,門店自提)佔比,有些門店能高達50%,低的也有20%~35%。

而蘇寧小店的線上流量主要來源自己的線上商超,物流配送靠天天快遞和蘇寧快遞,這與永輝生活的京東物流沒得比。

這廂你來我往,只見刀劍光影,卻沒有直接過招。殊不知,在巨頭孵化的生鮮門店不斷下沉之時,與區域生鮮品牌之間難免一戰。

3

強龍難壓地頭蛇?

當永輝生活開始進入生鮮傳奇的大本營合肥,一場“保衛戰”就此打響。

為什麼選中了合肥?生鮮傳奇的目標市場是南京、杭州、寧波,向東走;而永輝生活是從上海開始,佈局廈門、蘇州,往周邊去。這些城市,氣候相近,消費人群的飲食結構也接近,生鮮在品類結構建設上更容易實現“標準化複製”,通過密集布點就可以開拓巨大的市場空間。因此,合肥作為雙方佈局的交點,自然也成了兩家必爭之地。

作為生鮮傳奇起家之地,合肥對於創始人王衛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基於對合肥生鮮市場的瞭解,王衛想要在合肥的社區生鮮市場佔有完全的主動權,就必須形成足夠的社區覆蓋密度。但在2016年的時候,僅憑30多家線下門店,顯然遠遠不夠,所以王衛打算,將生鮮傳奇在合肥的門店增加到60家。

開1000家店,才是王衛眼中的“基礎規模”。

王衛還在緊鑼密鼓籌備的時候,永輝生活卻開始了“閃擊戰”。2017年年底,永輝生活在合肥的首家門店正式開業。並且宣佈,2018年永輝生活將從1天1家門店的開店速度提速到1天3家店,在全國核心城市,加速擴張,一年就實現1000家店的目標。

永輝生活對合肥市場的“突襲”,讓之前的遠距離交鋒,變成了此時的近身肉搏。

可是,王衛所說的“基礎規模”,永輝生活如若率先形成,那麼在社區生鮮市場,生鮮傳奇又該如何自處?畢竟擴張速度背後關聯的,是市場份額與用戶。

距離、新鮮度、價格是永輝生活與生鮮傳奇的目標用戶們最關心的東西。兩者在距離上差距不大,都還未延伸入社區內部發展;在新鮮度上,永輝生活憑藉永輝超市的供應鏈優勢,要稍高於生鮮傳奇;但在價格上,永輝生活走的精品路線導致其價格相對較高,而生鮮傳奇又有“妙招”壓低價格。

生鮮傳奇店內沒有明顯的打折標語,也沒有促銷人員,可店堂中間卻擺放著合肥的生鮮物價表,此舉就是為了告訴顧客:我們這裡又便宜又好!

商品如此低價,生鮮傳奇憑什麼賺錢?靠“摳”。沒有高端貨架,只有紙箱用來陳列商品,節省成本;標籤只用最廉價的紙質產品,不用電子標籤;成立專屬團隊跑商品貨源地,開發高性價比的自有品牌。面對永輝生活的強勢擴張,低價或許會成為生鮮傳奇的最佳壁壘。

但是,也並不排除永輝生活為了快速佔領市場,藉助資本打價格戰,到時生鮮傳奇如果硬扛,長時間的“燒錢”,定然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跑馬圈地階段,王衛想要贏得“合肥保衛戰”的勝利,或許只有在保持本身特性的基礎上,再加快速度發展。

“地頭蛇”面對“強龍”,被壓制吞併還是反擊奮起?行業的洗牌還遠未開始。

4

生鮮不喧

家住蘇州的王大爺多了一個新樂趣——收菜。當然不是去農田裡收菜,而是去小區裡的自提冷櫃,拿他從食行生鮮上買的蔬菜。

打開食行生鮮App,就能看到蔬菜、水果、肉蛋禽、水產等11種品類,一共有5000多個SKU,即便你只買1根蔥,第2天你也能從離你最近的自提櫃“收菜”。

為什麼是第2天?因為這樣能夠很好解決“賣不掉就爛掉”的生鮮高損耗難題。那如果臨時想要買菜做飯怎麼辦?

生鮮零售冷櫃運營商三蛋生鮮,可以在小區內提供零售冷櫃,售賣基礎的切塊水果、肉、蔬菜還有半成品淨菜。

可以看到,在生鮮買賣這件事情上,變化正在發生。

中國的城市社區多是半封閉式小區,各自為政,輻射範圍有限,因此更適合小業態生存。所以在那些配套成熟的老小區,大多都會有菜市場,住戶也能夠買到日常生活所需的蔬果與肉類產品。而且從生鮮終端渠道數據來看,傳統渠道(菜市場、路邊攤)市場份額仍佔據生鮮渠道的半壁江山。

去菜市場買菜,還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隨著類似生鮮傳奇、錢大媽以及食行生鮮的出現,一些全新的生鮮業態突然被推到人們面前。社區生鮮的新舊世界重疊著,也在這樣的交互中面臨著新的可能。

自從80後、90後人群成為消費主力之後,消費需求從功能性、剛需性變為個性化和品質化;消費半徑也逐漸縮小,為了節約時間,比起去大型購物中心,消費者更希望能夠在家門口就買到自己需要的產品;消費體驗、產品品質也成為超越價格的影響因素。

空間與時間將再一次被“解構”,對於生鮮市場上的玩家而言,誰最對用戶胃口,誰就能夠贏得市場。

王大爺有時候還是會去逛逛菜市場,和每個攤位的攤主嘮嘮嗑,順手提上點小菜。不論是精緻的標準化的生鮮門店、大打“價格戰”的微型生鮮超市還是無人服務方便快捷的自提冷櫃,比起菜市場,或許還欠缺了一些場景式的情感體驗。

在新的生鮮業態“窮追猛打”下,菜市場與路邊攤是會逐漸消失,還是會以其他方式“重生”?抑或能打一場漂亮的防禦戰?結論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到生鮮市場的競爭,已經蔓延到“神經末梢”。

無論如何,對於生鮮市場來說,當下這種“狂飆突進”的瘋狂歲月,終究會被載入商業的“史冊”。

編 輯:糜 豐 [email protected]

end

版權聲明|內容來源:《商界》雜誌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需轉載,請在《商界》雜誌後臺回覆關鍵詞“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