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元凱:從星巴克身上,才能發現什麼才是真正的職業化

溫元凱:從星巴克身上,才能發現什麼才是真正的職業化

這是溫元凱財富經的第1篇原創首發文章

有一年夏天回老家探親,正好我父母家的空調壞了。他們打電話給空調的生產廠家,當天下午維修工就來了。我父母又是斟茶,又是端水果,前前後後,竣工後還給了他打車的錢以表謝意。

剖析一下我爸爸媽媽對維修工如此周到的因素,一方面可能是中國人的好客和情面味所造成的,而更深的因素恐怕是不放心。這個維修工是陌生人,素昧平生,而如今我家空調的命運掌握在他手中,假如我對他冷漠,他不高興,在空調上做點手腳,那倒黴的豈不仍是我?而熱心友愛的話就可能較大程度地防止他故意把空調修壞的可能。說到底,是對維修工的職業操守沒有信心。

溫元凱:從星巴克身上,才能發現什麼才是真正的職業化

情面味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無疑使人感受到人世的溫暖。但與此同時,我又發現這個“情面”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講的,常常只對自己的那些親朋好友、自己熟識的人與自己有牽連的人。而對那些與自己在現在和將來好像都不會發生聯絡的陌生人,“情面味”常常就看不見了。到任何公立醫院走一圈,你就會看見醫師認識的患者能優先得到檢查,優先得到床位,而千里迢迢從鄉村趕來無親無故的患者則遭到冷落,更別提那些沒有經濟能力付出費用的陌生人患者的遭遇了。而正因為如此,不認識醫師的患者就只能靠給紅包或送禮物以維持與醫師的短期“情面”,使醫師在為她/他治病時認真仔細、不出差錯。所以這兒的“情面”是為了預防醫師非職業化做法的出現。

職業化和敬業精神變成這些年國內討論的火熱的論題,不是由於它的搶手,而是由於它的缺失。我在美國和香港與各界工作人士打交道,愈發加深了這種感受。比方醫師的責任就是治病救人,不論患者的貧富、貴賤、年紀、性別、膚色、口音,也不論這個患者與自己有沒有聯繫,只要是患者,就用最專業的態度和技能對他進行醫治。

在美國和香港一般人治病都不會想到需要去託人找認識的醫師,由於他們信任但凡醫師都會盡其所能為你醫治。相反,美國還規定醫師不能對自己的親屬進行醫治,怕心情或者情面的捲進影響客觀判斷。而在國內十有八九的人都會想方設法尋覓熟人,由於與醫師認識與否與你應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

因而,職業化的精神即是從事某一工作的人憑著自己對工作的忠實,儘自己的才能做規定內應做的事,對任何人都天公地道,不打折扣。職業化的精神與我國的“對同志像春天般溫暖,對敵人像嚴冬相同無情無義”的理念恰好相反,而是不分敵我、不分貴賤、不分時刻地址,也不論有無他人監督,對每一個人都“像春天般溫暖”,盡職敬業地把工作做好。

溫元凱:從星巴克身上,才能發現什麼才是真正的職業化

職業化和敬業精神的培育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恆,這不僅僅是企業的職責,更是全社會的職責。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嚴格界定職業標準、職業操行,然後嚴厲監督履行,在履行的進程中讓職工養成傑出的職業習氣,然後從內心深處認同並內化這些標準操行,可能是最有用的手法

即使像星巴克這麼對職工不斷進行職業化訓練的公司,也會呈現職工不敬業的景象。據說有一次星巴克的掌門人霍華德舒華茨去一家星巴克喝咖啡,恰好臨近打烊,他要了一杯espresso,結果那個職工沒有按標準時刻(21秒左右)煮咖啡。舒華茨很生氣,問他為何。員工回答說立刻要打烊了。舒華茨就反問他星巴克哪一條規章上寫了要打烊咖啡就可以煮得大意一些?這件事使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公司上下從頭灌輸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把它滲透到每一個舉動之中。

我國企業各界在走向職業化的進程中還會有多少波折和跌宕,將取決於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堅持對事不對人的精神,可以扔掉“因人而異”的傳統,淡化人情的效果。職業化進程的完善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重塑人與人之間的普遍信任,削減人際交往成本,增強社會的運作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