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我們對中國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的瞭解,大多是來源於課本,而課本又是根據司馬遷老爺子的《史記》。長久以來,我們對《史記》毫不懷疑,彷彿那就是真理。

先來看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

1、陳勝撒了一個謊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徵發900名農民去北京密雲一帶修工程,帶隊屯長是陳勝,吳廣是另一名帶隊屯長。隊伍行至蘄縣大澤鄉時遇到傾盆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斷,無法通過。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這時候帶隊的陳勝就站出來說,大雨延誤了行程,按照秦律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要一律處斬。大家一聽都嚇得要死,不知所措。

那900名農民你可以想象,都是沒讀過書的人,他們肯定是不知道秦律,就像我們現在大多數人也不完全瞭解法律一樣。既然陳勝是帶隊屯長,那他說的話肯定沒錯。

陳勝的這個說法2000年來沒有人懷疑過,都紛紛指責秦朝法律嚴苛和泯滅人性。秦國又以法家治國,甚至以此來證明法家的不人道。

這種對於秦朝法律的誤解,直到40多年前,我們才得以消除。

1975年底,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發現了一個秦代墓葬,裡面出土了一批竹簡,這些出土竹簡全部是記載著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等等,這就是“雲夢睡虎地秦簡”。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雲夢睡虎地秦簡證明了陳勝在撒謊。根據當時的秦律:

不服從徵發,直接不去的,罰兩套鎧甲;

遲到三至五天,訓斥一頓;

遲到六到十天,罰一個盾牌;

遲到十天以上,罰一套鎧甲。

關鍵是“水雨,除興”,也就是說遇到大雨這種不可抗拒因素,就免除懲罰了。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陳勝作為一個帶隊屯長,他應該是很清楚這些懲罰規定的,那麼他為什麼要騙大家說遲到會被斬首呢?因為他在搞一個造反的計劃。

2、有計劃有預謀的造反

《陳涉世家》開篇陳勝一出場就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見他是一直有反骨的,在尋找合適的時間。這次的大澤鄉暴雨,恰好是揭竿而起造反的最佳契機。

陳勝在群眾中散佈“不按時到達,就會處斬”的謠言,製造恐怖氣氛,將大家綁在一條死亡之船上,形成命運共同體,擺出破釜沉舟姿態,從而激發大家的求生慾望,才會跟他一起造反。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充分證明了陳勝是有計劃、有預謀的,而並不是“一場大雨,官逼民反”的歷史偶然。

他首先是找到另一個屯長吳廣來商量說:“我們要幹一番大事業。老百姓都知道公子扶蘇很賢德,卻被秦二世害死了,但很多老百姓還不知道公子扶蘇已死。項燕原是楚國的將軍,楚國人都很愛戴他,有人說他在與秦國的戰爭中被殺,也有人說他兵敗隱藏起來了。我們可以冒用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向天下人民發出起義號召,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

你看,陳勝說的頭頭是道,邏輯清晰,表現出難得的政治覺悟,證明這些想法早已在他腦中過過很多遍了,絕不是一時興起的。

然後陳勝又找人往魚肚子裡塞一塊白綢子,上面寫“陳勝王”三個字,再“無意中”讓900農民吃到這條魚,從而發現白綢子。這樣還不夠,又派吳廣半夜模仿狐狸的聲音叫道“大楚興,陳勝王”。

到第二天,群眾看陳勝的眼神就不對了——人家是上天選定的天之驕子,以後要客氣點!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其實,以上種種的表演無非是告訴這900農民,“陳勝王”此乃天意,還不趕快跟著他起義,以後要封侯拜相了!

我們現在看起來是比較拙劣的伎倆,在2000年前卻很有迷惑性,那時的人們都很迷信,特別相信上天的指示,尤其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們。

3、為什麼選擇在大澤鄉起義?

雖然歷史沒有告訴我們這900農民是哪裡人,但從他們行進的線路可以看出都是楚國人,陳勝吳廣也是楚國人。選擇在一群楚國人中鼓動起義,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楚國面積很大,人口眾多,他們本來最有可能抗衡秦國。面對失敗,被秦國人統治,大多數楚國人是不能接受的,他們心中天然有反抗的火種,至今還沒有熄滅。登高一呼,就很容易形成大面積響應的趨勢。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另外,為什麼選擇在大澤鄉這個地方起義,這是一個常常被歷史所忽視的細節。絕不是陳勝一拍腦門決定的,肯定是精心計劃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看大澤鄉所處的位置,在今天的安徽宿州西寺坡鎮,這裡基本上是楚地邊緣地區,再往北走就是中原腹地。如果出了大澤鄉再發動起義就失去地利、人和,你一群楚國人在別人的地盤上攛掇起義,誰理你?人家也不是不想起義,只是為什麼要跟著你一個“外國人”起義呢?

所以,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幾乎是陳勝吳廣最後的機會,也是最好的機會。

秦國時大澤鄉所屬蘄縣管轄,而蘄縣對楚國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當年秦滅楚之戰中,秦將王翦就是在蘄縣一帶大破項燕的楚軍的,項燕也在戰鬥中被殺(當時很多楚國人認為項燕是自殺殉國的,還有一些楚國人認為項燕沒有死,而是歸隱了)。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後來陳勝吳廣的起義部隊先是攻下大澤鄉,第二站就是進攻蘄縣,就是要在這個對楚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地方進行起義,方能最大限度的號召楚國遺民復興楚國。這不單單是一個儀式感的問題,而是一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事情。

4、為什麼造反的一定是楚國人?

遺憾的是,陳勝吳廣起義的確有它的侷限性,起義初期氣勢洶洶橫掃一切,敗的時候又一瀉千里,就像人拉肚子一樣。一個有政治遠見卓識的領導人帶領的軍隊,敗的時候依然井井有序,方能見其戰鬥力。那種敗才能叫戰略撤退。

只六個月時間,陳勝吳廣起義就失敗了,陳勝在逃跑的路上還被自己的車伕殺死,抱著被他的首級向秦軍邀功請賞去了。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看,眼見他樓塌了……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雖然這次起義失敗了,卻有很多細節值得人咂摸。比如,為什麼首先反對秦國起義的是楚國人。

有一句話在秦末時期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以前我理解這句話是楚國的地盤雖然很小(三戶形容地盤很小嘛),但最後滅掉秦國的必然是楚國人。

後來我發現錯了,楚國不但不小,而且大的嚇人。從河南到江蘇,橫跨長江南北,西至巴蜀,南接南蠻之地,盡是肥碩之地,魚米之鄉。所以當年也就只有楚國能與秦國拼一拼了,其他那些都不行。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這裡所說的三戶可能是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具體到這句話的語境中,應該是——哪怕楚國人只剩下三戶人家了,也誓死要滅亡秦國!可見楚國人作為曾經一個大國的國民,他們被蠻夷的秦國人統治,是有多麼的不甘。這種強烈復興國家的願望,其他那些國家老百姓是不可比擬的。

5、天下統一帶來的隔閡

陳勝吳廣的起義口號是“伐無道,誅暴秦”,也就是說秦國統治者荒淫無道,秦國施政殘暴壓榨百姓。由此可見,他們不僅僅是要復興楚國,還希望別的國家一起來反抗秦國統治。

這個口號當然是很具有煽動性的,陳勝吳廣起義三個月時間,趙、齊、燕、魏等地便紛紛起義,自立為王,說要恢復六國。

那麼,秦朝到底有多殘暴呢,好像我們也說不出個一二三,勉強能說出焚書坑儒,但有個老人家說了“世人都罵秦始皇,焚書坑儒要商量”。

其實,不是秦有多殘暴,而是剛剛統一的社會,天然帶有不穩定性和不適應性,畢竟幾千年來沒有這樣的大一統,這是一個新的物種,這是一個新的模式。秦帝國在摸著石頭過河,而歷史沒有給他時間。

與其說是秦的殘暴,不如說是政治制度、生活習慣的差異帶來的隔閡。人家以前都是按照楚國的法律,楚國的風俗習慣,你一來就要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還要使用你統一的貨幣,人家楚國人不喜歡你這個設計風格嘛,人家喜歡原來的楚地風情。這就是隔閡。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楚國人從打心眼裡也是看不起秦國人的,不光楚國人看不起,在秦國強大之前,其他各國都視秦國為蠻夷。秦國原本挨著西戎諸部,滅掉西戎之後,為周王朝立下戰功,更為自己獲取了資本。商鞅變法之後軍事強大了,經濟發展了,文化也提高了。其他各國知道我軍事上打不贏你,經濟上也拼不贏你,但我心裡可以鄙視你,就像阿Q一樣。這種鄙視並不會隨著被秦國的統治而立刻消失。

兩種文化習俗一開始的結合,又必然是對抗。秦國人認為的真理在楚國人這裡可能就是謬論,秦國的施政、秦國人的所作所為,在楚國人看來都是殘暴的,都是帶有奴役性質的,這就是認知上的撕裂,也就是短時期內無法調和的分歧。於是他們只有一個念頭,要推翻秦帝國的統治,過自主的幸福生活。

就算陳勝吳廣不起義,還會有張三李四的起義。

6、農民階層的覺醒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陳勝吳廣的起義雖然是失敗了,而且這個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自己作死的,以及某些書老說的“農民起義的侷限性”。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起碼他為推翻一個王朝的統治,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子。

在此之前,在農民們的身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有政治覺悟的跡象。從商朝的滅亡到秦以來,所有的暴力運動,所有的戰爭、政變、王朝更迭其實都是一場貴族遊戲。農民階層都是被動捲入,他們如木偶一樣被拉著上戰場,他們沒有意識也不可能有意識去主動發起一場戰爭。

一場忽悠了中國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但自從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就經常能夠看到農民階層自主的參與到各種暴力運動中,他們或因為對統治者不滿,或因為不想交租子,或者單純就是流民暴動,無論何種原因,起碼宣告了這一階層的存在和重要性。

當後來從皇帝口中說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時,我們應該要想到陳勝,吳廣起義是那第一滴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