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我们对中国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了解,大多是来源于课本,而课本又是根据司马迁老爷子的《史记》。长久以来,我们对《史记》毫不怀疑,仿佛那就是真理。

先来看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1、陈胜撒了一个谎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900名农民去北京密云一带修工程,带队屯长是陈胜,吴广是另一名带队屯长。队伍行至蕲县大泽乡时遇到倾盆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过。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这时候带队的陈胜就站出来说,大雨延误了行程,按照秦律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要一律处斩。大家一听都吓得要死,不知所措。

那900名农民你可以想象,都是没读过书的人,他们肯定是不知道秦律,就像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不完全了解法律一样。既然陈胜是带队屯长,那他说的话肯定没错。

陈胜的这个说法2000年来没有人怀疑过,都纷纷指责秦朝法律严苛和泯灭人性。秦国又以法家治国,甚至以此来证明法家的不人道。

这种对于秦朝法律的误解,直到40多年前,我们才得以消除。

1975年底,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一个秦代墓葬,里面出土了一批竹简,这些出土竹简全部是记载着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等,这就是“云梦睡虎地秦简”。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云梦睡虎地秦简证明了陈胜在撒谎。根据当时的秦律:

不服从征发,直接不去的,罚两套铠甲;

迟到三至五天,训斥一顿;

迟到六到十天,罚一个盾牌;

迟到十天以上,罚一套铠甲。

关键是“水雨,除兴”,也就是说遇到大雨这种不可抗拒因素,就免除惩罚了。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陈胜作为一个带队屯长,他应该是很清楚这些惩罚规定的,那么他为什么要骗大家说迟到会被斩首呢?因为他在搞一个造反的计划。

2、有计划有预谋的造反

《陈涉世家》开篇陈胜一出场就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见他是一直有反骨的,在寻找合适的时间。这次的大泽乡暴雨,恰好是揭竿而起造反的最佳契机。

陈胜在群众中散布“不按时到达,就会处斩”的谣言,制造恐怖气氛,将大家绑在一条死亡之船上,形成命运共同体,摆出破釜沉舟姿态,从而激发大家的求生欲望,才会跟他一起造反。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充分证明了陈胜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而并不是“一场大雨,官逼民反”的历史偶然。

他首先是找到另一个屯长吴广来商量说:“我们要干一番大事业。老百姓都知道公子扶苏很贤德,却被秦二世害死了,但很多老百姓还不知道公子扶苏已死。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说他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被杀,也有人说他兵败隐藏起来了。我们可以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向天下人民发出起义号召,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

你看,陈胜说的头头是道,逻辑清晰,表现出难得的政治觉悟,证明这些想法早已在他脑中过过很多遍了,绝不是一时兴起的。

然后陈胜又找人往鱼肚子里塞一块白绸子,上面写“陈胜王”三个字,再“无意中”让900农民吃到这条鱼,从而发现白绸子。这样还不够,又派吴广半夜模仿狐狸的声音叫道“大楚兴,陈胜王”。

到第二天,群众看陈胜的眼神就不对了——人家是上天选定的天之骄子,以后要客气点!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其实,以上种种的表演无非是告诉这900农民,“陈胜王”此乃天意,还不赶快跟着他起义,以后要封侯拜相了!

我们现在看起来是比较拙劣的伎俩,在2000年前却很有迷惑性,那时的人们都很迷信,特别相信上天的指示,尤其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们。

3、为什么选择在大泽乡起义?

虽然历史没有告诉我们这900农民是哪里人,但从他们行进的线路可以看出都是楚国人,陈胜吴广也是楚国人。选择在一群楚国人中鼓动起义,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楚国面积很大,人口众多,他们本来最有可能抗衡秦国。面对失败,被秦国人统治,大多数楚国人是不能接受的,他们心中天然有反抗的火种,至今还没有熄灭。登高一呼,就很容易形成大面积响应的趋势。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另外,为什么选择在大泽乡这个地方起义,这是一个常常被历史所忽视的细节。绝不是陈胜一拍脑门决定的,肯定是精心计划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看大泽乡所处的位置,在今天的安徽宿州西寺坡镇,这里基本上是楚地边缘地区,再往北走就是中原腹地。如果出了大泽乡再发动起义就失去地利、人和,你一群楚国人在别人的地盘上撺掇起义,谁理你?人家也不是不想起义,只是为什么要跟着你一个“外国人”起义呢?

所以,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几乎是陈胜吴广最后的机会,也是最好的机会。

秦国时大泽乡所属蕲县管辖,而蕲县对楚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当年秦灭楚之战中,秦将王翦就是在蕲县一带大破项燕的楚军的,项燕也在战斗中被杀(当时很多楚国人认为项燕是自杀殉国的,还有一些楚国人认为项燕没有死,而是归隐了)。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后来陈胜吴广的起义部队先是攻下大泽乡,第二站就是进攻蕲县,就是要在这个对楚国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进行起义,方能最大限度的号召楚国遗民复兴楚国。这不单单是一个仪式感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事情。

4、为什么造反的一定是楚国人?

遗憾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确有它的局限性,起义初期气势汹汹横扫一切,败的时候又一泻千里,就像人拉肚子一样。一个有政治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带领的军队,败的时候依然井井有序,方能见其战斗力。那种败才能叫战略撤退。

只六个月时间,陈胜吴广起义就失败了,陈胜在逃跑的路上还被自己的车夫杀死,抱着被他的首级向秦军邀功请赏去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看,眼见他楼塌了……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却有很多细节值得人咂摸。比如,为什么首先反对秦国起义的是楚国人。

有一句话在秦末时期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以前我理解这句话是楚国的地盘虽然很小(三户形容地盘很小嘛),但最后灭掉秦国的必然是楚国人。

后来我发现错了,楚国不但不小,而且大的吓人。从河南到江苏,横跨长江南北,西至巴蜀,南接南蛮之地,尽是肥硕之地,鱼米之乡。所以当年也就只有楚国能与秦国拼一拼了,其他那些都不行。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这里所说的三户可能是指楚国三大姓:屈、景、昭。具体到这句话的语境中,应该是——哪怕楚国人只剩下三户人家了,也誓死要灭亡秦国!可见楚国人作为曾经一个大国的国民,他们被蛮夷的秦国人统治,是有多么的不甘。这种强烈复兴国家的愿望,其他那些国家老百姓是不可比拟的。

5、天下统一带来的隔阂

陈胜吴广的起义口号是“伐无道,诛暴秦”,也就是说秦国统治者荒淫无道,秦国施政残暴压榨百姓。由此可见,他们不仅仅是要复兴楚国,还希望别的国家一起来反抗秦国统治。

这个口号当然是很具有煽动性的,陈胜吴广起义三个月时间,赵、齐、燕、魏等地便纷纷起义,自立为王,说要恢复六国。

那么,秦朝到底有多残暴呢,好像我们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勉强能说出焚书坑儒,但有个老人家说了“世人都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

其实,不是秦有多残暴,而是刚刚统一的社会,天然带有不稳定性和不适应性,毕竟几千年来没有这样的大一统,这是一个新的物种,这是一个新的模式。秦帝国在摸着石头过河,而历史没有给他时间。

与其说是秦的残暴,不如说是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的差异带来的隔阂。人家以前都是按照楚国的法律,楚国的风俗习惯,你一来就要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还要使用你统一的货币,人家楚国人不喜欢你这个设计风格嘛,人家喜欢原来的楚地风情。这就是隔阂。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楚国人从打心眼里也是看不起秦国人的,不光楚国人看不起,在秦国强大之前,其他各国都视秦国为蛮夷。秦国原本挨着西戎诸部,灭掉西戎之后,为周王朝立下战功,更为自己获取了资本。商鞅变法之后军事强大了,经济发展了,文化也提高了。其他各国知道我军事上打不赢你,经济上也拼不赢你,但我心里可以鄙视你,就像阿Q一样。这种鄙视并不会随着被秦国的统治而立刻消失。

两种文化习俗一开始的结合,又必然是对抗。秦国人认为的真理在楚国人这里可能就是谬论,秦国的施政、秦国人的所作所为,在楚国人看来都是残暴的,都是带有奴役性质的,这就是认知上的撕裂,也就是短时期内无法调和的分歧。于是他们只有一个念头,要推翻秦帝国的统治,过自主的幸福生活。

就算陈胜吴广不起义,还会有张三李四的起义。

6、农民阶层的觉醒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是失败了,而且这个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己作死的,以及某些书老说的“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起码他为推翻一个王朝的统治,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子。

在此之前,在农民们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有政治觉悟的迹象。从商朝的灭亡到秦以来,所有的暴力运动,所有的战争、政变、王朝更迭其实都是一场贵族游戏。农民阶层都是被动卷入,他们如木偶一样被拉着上战场,他们没有意识也不可能有意识去主动发起一场战争。

一场忽悠了中国人2000年的造反事件

但自从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就经常能够看到农民阶层自主的参与到各种暴力运动中,他们或因为对统治者不满,或因为不想交租子,或者单纯就是流民暴动,无论何种原因,起码宣告了这一阶层的存在和重要性。

当后来从皇帝口中说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时,我们应该要想到陈胜,吴广起义是那第一滴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