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的皇帝父子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的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是比较知名的两个皇帝,说他们知名,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尤其宋徽宗赵佶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歌赋,都堪称大家。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因为他们治国无道,沉迷于琴棋书画,信奉道教,宠信奸佞,荒废朝政。公元1127年靖康元年被金所灭,后囚禁在五国头城(现依兰县),留下了流传神州大地的“坐井观天”传奇故事。今天我们来追忆一下徽宗、钦宗与“坐井观天”有关的那些事。


“坐井观天”的皇帝父子

幽禁在“井中”还是“四合院”

关于徽钦二帝的“坐井观天”一事,各方说法不一。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大多认为“坐井观天”顾名思义就是“二帝”被关在井中或者说是被关在一个类似于井的牢房中。在文学作品中,有的称“二帝”是被拘于五国城的天井之中;有的称二帝一行到达五国城,兵丁带着二帝来到一间小房子,内有一小台,可供两人坐,四面都为土墙,因此称为“井”。一些史学家认为,所谓的“井”,就是当时女真人居住的地窨子。在那年代,地窨子肯定很普遍,但赵佶、赵桓毕竟是一国之君,用地窨子囚失去自由的战败国皇帝也说不过去,也显得大金王国太没有气量了。而且和皇上一起来的皇后、公子、公主及侍从,大约有400余人,都放一个“井”里或地窨子?有悖常理。据依兰地方史专家认为所谓“坐井观天”是指生活在有天井的四合院里。

四合院中间的空地,也就是院子,称为“天井”,所以说徽钦二帝“坐井观天”,应该是把他们囚禁在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里,四周都是高大的房子和院墙,看不到外面情景,只能坐在院子,也就是天井里,眼巴巴地望着天空,因此坐井观天的“井”,这种说法到说得通,而且依兰县城的“四合院”随处可见。宋徽宗当流配五国城时,写了流传甚广的一首诗《思断肠》,诗中写到:“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国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这首诗至少说明,宋徽宗没有坐在枯井里,枯井里无论如何不用扉门的。有破门的院子也是一个院子,我倾向于宋徽、钦二帝发配到五国城,就像蒋介石对待政治犯张学良那样,对其实行软禁,寝食不成问题,但限制其自由,住在院子狭小如井的拘所,过着外紧内松的软禁生活。

幽禁所处具体地点说法不一

据记载,宋徽、钦二帝是被幽禁在依兰县松花江和黑龙江交界处的5公里范围内,具体在5公里的那个位置呢?有说是原道台府衙的“天井”,有的说是副都统衙署的枯井,有的说是在现在的慈云寺,也有的说是在现在的五国城遗址的位置。很久的时候,就流传着依兰有“三口井”的说法。依兰的慈云寺,是全省最大的“尼姑庵”,原是龙王庙,在寺中的比丘尼塔的前边有一个竖立的小牌子,上写囚禁之地等字样。牌子的后面写着有关“五国城”的情况,这是坐井观天位置较早的流传说法。而其他两口井的位置目前还不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坐井观天”遗址公园又称五国城遗址,是根据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传说,2003年重新修建而成的,位于依兰县城西北部,占地16万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主要本着恢复历史原貌,以辽金时期建筑为基准,以“坐井观天”等历史事件为主题而修建的。

二帝艺术造诣因流放幽禁而溢彩

徽、钦二帝,尤其是徽宗,是历史上除后唐皇帝李煜外,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家皇帝。徽宗在书法艺术上创立了“瘦金体”,在绘画艺术上,他的《写生珍禽图》,在2009年竟拍卖了6171.2万元,现在又过去五、六年了,估计已达亿元。据说,宋徽宗在京城失守,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画院”书画劫毁,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悲痛不已。足以说明宋徽宗“艺术至上”、视艺术如生命的秉性。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有着这样为了艺术而误国的天才皇帝,其文思才气到什么时候也不会甘于寂寞的。在被掳北行途中,忽见杏花盛开如火,不禁万感交集,写了一首怀念故国与往昔岁月的词----《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此词字字泣血,百折千回,悲凉哀婉,如泣如诉,堪称得上是宋徽宗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好的一首词。在五国城,宋徽宗写了一篇凄凉哀惋的词《媚眼儿》,与写在韩州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一起,成为他广为流传的代表作。这些都说明在发配和幽禁时,他们不但有吟诗作画的生活条件,而且艺术水平,并没有因发配和幽禁而荒废,而且是他艺术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历史似曾相似,艺术家在衣食不保、穷困潦倒之逆境中,往往会激发灵感,做出惊世之作。在坐井观天时期,宋徽宗创作书画的好作品达千余幅,反映幽怨、悲伤、思念的好诗词也有好多首,看来二帝的“坐井观天”,无意间为中国书画和诗词史增添了不少精彩。

宫庭矛盾在“坐井观天”期间持续

中国历史是政治斗争的历史,在二帝“坐井观天”时期,以往宫廷内的“窝里斗”仍在继续,发生了令金人震惊的 “二逆告变”事件。

1133年6月底,徽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沂王与其胥刘文彦合谋,向金人打报告,告发二帝及“左右谋反,目的以求金人开释,获得自由。金人和两个前皇帝都很冷静,经过三天的查证,告密者被处死。“二逆告变”事件罩在中国封建上层社会那些所谓高档华人脸上的虚伪面纱,被一撕再撕,终于撕得面貌全非,就连在那么样的困境情况下还发生宫廷内讧,岂不让金人耻笑。窥一斑而知全豹,小事见大,这件事说明二帝治国、治家是多么的失败。这件事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一个弹丸小国金国为什么能打败泱泱大国北宋,看来北宋灭亡也不是什么偶然,是历史的必然,既使没有金人南下,亡掉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这件事也让我们看到金人在处理方法上可圈可点,值得“耳朵软,爱听谗言”的宋皇帝借鉴了。处事不能听风就是雨,轻信谣言,应本着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经过这场变故,宋徽宗深深感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陷入长长的哀伤之中,以致哀伤至极,一年多后病故身亡。

归国心切甚至到死也难如愿

二帝在软禁期间,虽然物质生活还可以,但他们的精神非常痛苦。宋徽宗一行人到达五国城的第三天,与宋徽宗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的郑后病故了,这对宋徽宗打击很大。痛苦难熬,宋徽宗要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并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宋高宗)快来援救父母。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并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可见老皇帝是多么想回家呀,真可谓故土难离。回归故土的愿望,直到1135年宋徽宗病逝于五国城也没能如愿。老爹死了,宋钦宗更加的悲痛和孤寂,加上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所以他经常饮酒借以消愁和御寒,同时他南归的渴望也更加强烈了。

随着南宋和金的关系有所缓和,韦贤妃由五国城归宋时,宋钦宗请她转告宋高宗,若能归宋,让他当一太乙宫主就行了。太乙宫主,可以理解为道观的主人意思。看来,人到失去自由的时候,只要能重新获得自由,在低的地位也可以接受,可惜就连这么低的要求到最后他也没能如愿。要怨就怨他有个好弟弟。当时他的弟弟南宋皇帝宋高宗担心其兄回来后威胁自己的帝位,表面上高喊迎回徽、钦二帝,内心却巴不得他们客死异地,为此高宗终生都在与金人议和,根本无心恢复中原。钦宗怀揣着这期盼,顽强的活了29年,最后在孤寂、绝望、愤懑、痛苦、失望中老死。明代文徵明的《满江红》将宋宋高宗当时的想法解释的很清楚“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遇到这样的儿子和弟弟,倒霉的徽、钦二帝,也只好作他乡鬼了。

从中年到老年,从皇帝到流人,从中原腹地到东北边陲,宋徽宗8年、钦宗29年的流放生涯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身陷囹圄、朝不保夕,外加北地寒冷、生活习俗迥异,又经“二逆告变”的惊吓,回归祖国和故乡又难能如愿,最后等待两位先帝的,只能相继含恨死于五国城,而他们作为主角的“坐井观天”的传奇故事,800余年来一直流传至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警钟长鸣的教育蓝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