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一“摊”就是几十万 取消公摊面积收费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公摊系数迅速攀升,甚至有部分住宅超过了30%。去年,南京某商住公寓一些户型的公摊面积竟然比套内面积还大,得房率只有42%。

虽然公摊面积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长久存在,并不代表着它就是合理的。随着房价的上涨与新华社的点名“批评”,公摊面积的争议再次被摆到风口浪尖。

不少声音认为,国际上基本都按套内面积计算房价,为何我们计算房价、物业费等都要计算占比不低的公摊面积?治理房地产行业乱象之时,能否对于公摊面积乱象也予以治理?

公摊一“摊”就是几十万 取消公摊面积收费是大势所趋?

矛盾:公摊面积 各地争议不断

关于公摊面积的争议与纠纷,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 公摊面积计算方法不透明

2. 公摊重复收钱:消防应急场所变停车位再出租出售

3. 公摊面积用于牟利:例如小区广告收入等

4.精装修费用:精装修计入公摊部分面积,费用增加

5. 入住后产生的额外费用:物业费、取暖费、二手房交易契税、房产税等按公摊面积计算

除此之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公摊面积会使市场产生“价格幻觉”。

以一套商品房住宅为例,该房的套内面积是141平米,但增加公摊后则变成了173.7平米,多出了18%的公摊面积,用房屋总价除以两个不同的平米数后,房子的单价降低了19%。

通常,以市场平均得房率为基准,如果按照套内面积计算,那么房价要比在的均价高出20%-25%”。

在不少购房者开始关注公摊面积的今天,部分开发商试图以高得房率作为销售亮点,吸引消费者眼球。

陷阱:以高得房率模糊公摊面积?

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称得房率超100%,但对于公摊面积的部分闭口不谈,以高得房率转移消费者焦点。

提高得房率的四大“技术手法”:

1.增加纯赠送面积

2.减少套内墙体面积

3.充分利用阳台面积

4.减少公摊面积

部分开发商会将这些赠送面积,计算到套内使用面积里面来,在公摊面积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能获得很高的得房率。

一般人认为,当两个相似户型可供选择,公摊面积更低,自然更划算。

但无论是公摊面积,还是得房率,我们需要在数字之外,更加关注户型的合理性和舒适性等诉求。

理性:看待公摊面积,不应简单一刀切

对于公摊面积的问题,简单粗暴的制定一个通用规范标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

较高的得房率,是以损失一定的舒适度换来的。如果得房率过高,相对的公共部分的面积就会越少,有可能会影响到楼梯的宽度、大堂的舒适度、电梯数量、消防面积等,进而影响居住舒适度。

通常,改善型的住宅便需要配套完善的功能,比如高挑的大堂,宽敞的楼梯间,明亮的前室等。在如今这个住宅需求从功能化转向品质化的年代,居住的舒适性才是关注重点。

不同购房者的需求不一样。有些购房者需要楼间距更大、公共空间更舒适的小区环境,随之公摊面积就需要更大。消费者千差万别,市场环境也各不相同,单纯整齐划一的规定公摊面积标准,往往会让消费者选择的范围更小。

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公摊面积缺乏标准、管理混乱、信息不对称,侵蚀消费者利益,正如新华社撰文中所写到的,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建议:公摊争议不休 应当如何平息?

1.公摊面积信息公开透明

从现实交房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来看,交房时公摊增大(得房率降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解决此类纠纷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合同中明确公摊面积及明细。

无论按照建筑面积计算,还是按照套内面积计算,一套房子的总价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最关键的是把分摊面积公示清楚,能让消费者看得明白。

2. 将公摊面积计入合同 明确违约责任承担方

只有将得房率与公摊面积的明确承诺和违约责任写入合同,才能产生真正的约束力。面积误差涉及的差价,按照双方签订的认购协议或购买合同中规定的执行。当实际的面积出入超出合理误差范围,就不应该由业主承担。

3.第三方介入公摊面积测算

在目前还不能按照室内面积售房的情况下,让第三方介入公摊面积的测算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房子是用来住的,这已是当前的政策设计与民间呼声的共识。将公摊面积这一模糊不清的概念梳理清楚,让使用面积成为交易依据,限制开发商的操作空间,就是在更大程度上复原、彰显房子的居住属性。

声音:取消公摊面积收费是大势所趋?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开放式小区越来越多,政府在公共区域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开发商取消公摊面积收费是趋势。以前的话因为这个绿化以及安全都是要开发商来做,那开发商为了承担这部分成本有要求,因此购房者需要支付一些公共设施的这种费用。但是未来的话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发展这种开放型社区,所以套内面积或许将会是一个更主流的基本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