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公摊,原来他才是罪魁祸首

买房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了安身的场所,心就有了落脚之地,但是买房过程却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过程,我们不单要考虑房价的高低,还要费心算计公摊面积的多少,花钱买了100平米的房子,最后住进去确只有80平,这看起来非常的不公平,难道我们辛辛苦苦转来的钱还要为公共面积而付费吗?下面我就来探讨一下公摊面积大来龙去脉。

公摊、公摊,原来他才是罪魁祸首

网上有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说公摊面积是李嘉诚发明的,为的就是压榨底层人民的口袋,但是却没有相关证据表明这种说法的正确性。相比于李嘉诚,香港的另一位富豪霍英东可能更符合发明公摊面积的身份。

公摊、公摊,原来他才是罪魁祸首

上个世纪50年代,受到当时港英政府法律约束,地产买卖必须以整栋进行买卖,但是整栋买卖金额非常大,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所以销售情况没有那么理想。后来有的开发商发明了分层出售的策略,果然购买人群增多,但是对于底层市民来说还是可望不可不及。

公摊、公摊,原来他才是罪魁祸首

1954年霍英东在兴建香槟大厦的时候,受到分层买楼启发,想到了把每一层拆分成几个单元来卖的想法,但是大厦的公共部分成了分配的难题,霍英东又想出的新的想法,订立“公共契约”。大厦的每位业主都要签订这个公共契约,按照要求负责一部分管理责任和费用。买楼时的价钱越高,支付的管理费用就越多。就这样虽然公共部分还是公用,但是已经分摊到每个用户的头上,买房时候既得计算套内面积,还得计算公摊面积。

公摊、公摊,原来他才是罪魁祸首

而中国大陆90年代的商品房改革,主要借鉴了香港的房产规则,这种按建筑面积计算房价的规则也就顺理成章的传入大陆。

虽然公摊面积是从香港兴起,但是香港2013出台的《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中规定,房屋的售楼说明书中,只能用实用面积,也就是套内建筑面积来表示房屋的面积以及售价。在大陆虽然也有过类似的改革,但是按照建筑面积计价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按照套内面积计价的政策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全国唯一按套内面积计算房价的地区只有重庆,作为公摊面积改革最成功的城市,不知道重庆还能支撑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