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你怎麼了?上季獲利狂摔99%,未來命運走向風聲四起

Arm 於近日發佈了最新一期的財務報告,而其中有幾個令人感到震驚的數據,包含授權數量同比大降 43%、當季新增的授權數量從 2017 年第一財季的 30 個大幅減少到 12 個,許可收入同比下降 43%,從 1.11 億英鎊減為6400 萬英鎊,稅前利潤則是大跌 99%,如果單由這些數據進行解讀,Arm 似乎已經在危險邊緣?

Arm 你怎麼了?上季獲利狂摔99%,未來命運走向風聲四起

圖|Arm 最新一季的財務表現跌破不少人眼鏡(來源: Arm 財報)

對此情況,Arm 的官方說法是由於Arm mini China 的成立,導致訂單遞延之故。然而相較於 Arm 最新一季慘澹的財報數字表現,軟銀卻因為 Arm mini China 的成立而獲利 11 億美元,大股東軟銀的算盤顯然有不同打法。

今年第二季 Arm 與中國合資創立子公司 Arm mini China,為中國打開自有芯片設計的另一扇大門,但這個作法卻引起國際市場的不安,尤其是 Arm 的傳統客戶。因為,對於軟銀是否會進一步處理 Arm 持股,已經開始讓市場聯想浮翩,不論要獲利了結,或是認賠殺出,不論後續接盤的對象為何,那對於未來 Arm 生態恐怕造成一定的衝擊。

畢竟依照過去軟銀孫老闆的投資經歷,轉手買賣獲利,或者是在市況不佳時脫手換現,都是可能的作法。

那麼 Arm mini China 對軟銀而言,是有其戰略目的,還是另一種投資選擇?

誠然,目前軟銀其實通過願景基金 (Vision Fund) 盈利大增,二期願景基金也即將發動,在現金滿手的情況下,其對於 Arm 的處理可能也會更有彈性,

然而 Arm 本身創造的效益並不符合軟銀先前的預期,甚至 Arm 最新員工數量已經由第一季的 5886 人減少為 5707 人,這也與之前軟銀承諾要持續增加員工數量的目標背道而馳,都不禁讓人猜想,軟銀對 Arm 的態度是否已經有了改變。

當然,員工數量的減少並不一定就是反映業績,也有可能因為其他諸如業務調整或者是集中退休等因素影響,但軟銀在收購 Arm 時曾做出有法律效力的承諾,也就是要在 5 年內將 Arm 的員工數翻倍,這點卻也是不容被輕易改變的白紙黑字。

然而 Arm 的營運不如預期卻也是事實,尤其在其最大獲利來源,也就是手機市場方面,2017 年全球出貨首度面臨衰退,更是對 Arm 獲利來源的一大警訊。而 IoT 業務領域也同樣面臨推廣層面上的實際困難,目前各種生態都還不成熟,難以說服業者進入,導致與 Arm 直接相關的各種設備的生產都還難以達到經濟規模,而願景基金首席執行官暨軟銀集團董事 Rajeev Misra 更曾在英國一場 AI 研討會中指出,若要成功布局 IoT 產業,勢必要犧牲 Arm 在未來 3~5 年的利潤。

Arm 你怎麼了?上季獲利狂摔99%,未來命運走向風聲四起

圖|Arm 仍持續看好 IoT 市場未來發展(來源:Arm 財報)

而除了 IoT 市場不如預期外,Arm也面臨另一大挑戰,那就是 Risc-V 這個新興架構的推動,該架構由 Google 等產業巨頭推動,可以單一體系串連從低至 MCU,高至服務器處理核心的一系列應用,且因為指令集架構完全免費,可相當程度降低芯片產品的成本,目前 Arm 的主要客戶幾乎都已經投入該架構的研究,部分客戶甚至已經鴨子划水,默默在現有產品中增加 Risc-V 方案,這都讓 Arm 如芒刺在背。

在 Arm mini China 成立之初,就已經傳出未來其將可能在中國進行 IPO,由於 IP 的收益本身就很難增長,論營收能力,在整體半導體產業中亦很難鶴立雞群,但以其市場地位,在中國各種消費類電子終端享有接近獨佔的地位,且具備對半導體行業的領頭作用,應能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一定吸引力。因此對軟銀而言,Arm 中國子公司的 IPO 是其回收對Arm 整體投資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其對中國帶來的芯片架構自有化的推動與生態建立上的幫助,則是成為軟銀獲利之後的回饋。

由於 Arm mini China 未來經營將與英國 Arm 切開,盈虧自負,而其團隊在中國研發的新技術也將直接落地中國,不會再回歸英國Arm,

這等同是把中國業務獨立出來,形成另一個基於 Arm 的分支體系,當初軟銀收購 Arm 時,業界就有傳言軟銀是想作為中國的白手套,幫助中國解決關鍵 IC 核心技術來源的問題,而通過 Arm mini China 的成立與落地,軟銀繞了個彎,一方面成功幫助中國產業解決核心技術來源問題,另一方面也維持 Arm 英國的主體性,最後,還能通過子公司的 IPO 回收投資,創造三贏局面。

雖然最新財季的營收數字不甚漂亮,但這應該只是母子公司業務分拆時的短暫財務混亂局面,對其長期經營應不至於有太大影響,當然,未來少了中國地區這一大塊營收,Arm 無論再怎麼努力開源節流,恐怕也很難有辦法彌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