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本、小說、動漫到影視改編,《山海經》緣何成爲中國特色IP?|文化觀察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2018上海書展簡潔指南 | 茅盾文學院成立 | 李歐梵解讀電影中的茨威格 | 阿來談《機村史詩》 | 張藝謀獲頒“榮耀電影製作人獎” | ......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圖畫書界奧斯卡”

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近百年前,魯迅先生便在《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寫到幼年時對繪圖本《山海經》的念念不忘;當代作家賈平凹也在《山海經》中找到了小說《老生》的敘事模式。如今,對於《山海經》的重新發掘與再度詮釋之風有增無減,並在多領域形成熱潮,傳統在現代開出了繁盛的花。尤其是年輕的創作者被《山海經》的野蠻氣息與詭譎神怪吸引,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了這本上古典籍,在遙遠而磅礴的神秘世界裡尋覓靈感。然而藝術家們的“重新創作”,除了對傳統文化的追溯,更呈現的是對當下文化的思考,對當下社會的一種特殊反饋。

每幅畫、每個註解,都是一個“微型傳記”

《觀山海》的創作,“並不是將《山海經》打碎重建,而是提供另一種想象的可能”。在接受採訪時,“90後”畫家杉澤如此表述他的創作意圖。近日,中南博集天卷與湖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了他的手繪圖鑑書《觀山海》。該書中,他繪製了近200個《山海經》中的神人異獸,為了讓圖鑑兼具知識性,杉澤邀請好友、四川大學研究生梁超為圖畫配上註解文字。

杉澤對中國神話的興趣始於少年時期,曾瘋狂追逐動漫,熱愛塗塗畫畫,他說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神話對我的吸引,更多隻以表象或者元素形式,模糊地存在於玩鬧時的遐想中”。大學畢業,回到老家成了“閒散之人”,他有更多時間重新瞭解《山海經》,起初鳥瞰式的走馬觀花變成了如讀書筆記式的繪畫註解。“說一個怪獸吃人,人們潛意識裡會認為它一定是青面獠牙,十分恐怖。但它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吃人,在它不吃人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呢?”杉澤不斷思考是否可以為這些古老而質樸的文化遺產注入新時代的色彩,煥發新的活力,讓更多的同齡人認識到它們的魅力。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觀山海》插圖

杉澤認為自己所繪神獸圖,是以繪畫對於《山海經》中隻字片語記錄的神獸的一種想象與造型。“雖然是全新創作,但絕不是隨心所欲地胡來,而是尊重傳統下的再創造。”在這樣的思路下,他在創作如“九鳳”這一形象時,《山海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起初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將九鳳的羽毛設計成金色。然而,他翻閱其他古籍文獻了解到,戰國時流行陰陽五行學說,楚國地處南方,主火,崇尚紅色,所以作為楚國神鳥的九鳳,羽毛改為紅色更為合理。

除了“觀山海”系列,他在微博上持續更新的另一系列是“中國百鬼”,“百鬼”系列是收、靜的狀態,《觀山海》則是讀書暢快後外放的動態形式,他重視在繪畫中體現神怪的故事性。在繪法上,起初,他承襲西方,用鋼筆主繪,後來加入水墨,形成從黑白線條到電腦加線條加暈染再到直接用紙和東方水墨來畫的轉變。這與他對《山海經》等中國神話的探索愈發深入相關。“幾千年的傳承中,勢必會形成一些共識,在共識的基礎上,加入我們這個時代的想象與表達。”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觀山海》插圖

“《山海經》是一扇窗,我希望透過這扇窗,能看見更大的傳統文化世界,這也是《觀山海》書名中‘觀’字所寄託的願望。”

此書的文字作者梁超對記者坦言,他最早對於中國神怪的記憶大多是由影視作品建構的。在為《觀山海》註解時,他發現《山海經》裡面很多神怪同他經驗中的形象很不一樣。他認為《觀山海》註解的重要之處在於以神怪為中心,整合歸納《山海經》對其的記載,並綜合其他古代文獻,介紹神怪及其他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把每一則註解都視作一個神怪的“微型傳記”。梁超進一步表示,《山海經》這類古代作品,由文言文寫成,對大眾來說是一道門檻,繪畫可以降低其理解的難度;而文字能夠闡釋繪畫符號的意義、補充繪畫符號的語境。圖文的結合,形成了兩種符號的互動,能將圖像從靜態變為動態,使空間造型變為時空藝術。這也是《觀山海》這類圖鑑書會受到讀者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技術和新媒介助推《山海經》的現代詮釋

無獨有偶,網絡作家阿菩的新作《山海經·候人兮猗》亦採用了圖文結合的形式,他借用《山海經》所塑造的時空背景,結合大禹治水、塗山九尾狐、大禹化熊、鯀盜息壤等神話、典故,再搭配“候人兮猗”(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的一首歌曲),取其框架,配以鹿菏繪製的古風插圖,講述了一個兼具神話和現代感的故事。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山海經·候人兮猗》(左)

《觀山海》(右)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他表示,圖文結合的方式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阿菩是在大學時因上劉曉春教授的民俗學課程而對《山海經》產生了濃厚興趣。“致敬《山海經》,我一共想寫三個大系列,十年前,我寫了第一個系列 《山海經密碼》,《山海經·候人兮猗》是寫第二個系列前的插曲。對於古老的中華文明,我總是懷著一種別樣的情感,我相信即使再過十年,《山海經》依舊是一本讀不完的書,中國神話依然充滿未解之謎。”

與前幾位作者懷著致敬的意圖有所差別,“95後”網絡小說作者酒九坦誠自己一開始是追逐流行才以《山海經》為主題創作的,在新作《山海異聞錄》中,書妖君遲為寫一本《上古妖神訪談錄》,拜別好友,一路遇見九頭蛇、饕餮、刑天、岷山、望鯨等性格獨特的傳奇妖神。酒九說,在閱讀中,她慢慢體悟到那個怪異世界的精彩與動人。《山海經》中那些神怪彷彿是文字記載的一個個點,這些點延伸開去會怎樣呢?她問自己:“比如說角龍,它在千年後會變為能飛騰降雨的應龍。那麼它在這一千年的時間中會經歷什麼,會不會有朋友?”因此她以二次元中的“萌態化”來寫神、怪,期望以溫柔的筆觸講述他們的喜怒與哀樂。

《山海經》中的神話形象為中國網絡玄幻小說提供了直接“藍本”,其保留的神話形象多樸野、粗糲,幾近上古神話的原始面貌,使《山海經》成為網絡玄幻小說的豐富題材和故事胚胎。

網絡文學發展的二十年中,作者從模仿西方玄幻小說轉向從以《山海經》為代表的東方神怪寶庫中取材,呈現向傳統迴歸的趨勢。阿菩認為,《山海經》中的神怪形象年代久遠且神秘詭譎,在給讀者帶來新奇感的同時又增添了作品的歷史厚重感:

《山海經》與中國網絡玄幻小說,或者擴大而言,整個衍生文化是源與流的關係,具體而言,幻想作為網絡玄幻小說的核心部分,在中國大傳統的線索上,是對《山海經》中奇幻美的藝術性思維方式的繼承。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觀山海》插圖

由此,《山海經》成為當下流行文化的強大IP,多方取用,用之不竭。除了繪畫、網絡小說,由《山海經》衍生而出的文化產品還涉及電影、電視劇、動漫、遊戲等多個領域。在最新公佈的英國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第二部預告片中,出現了一隻中國神獸,引發觀眾的好奇,編劇 J.K.羅琳表示它叫騶吾,來自《山海經》;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同名小說為底,在“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幾個字之上建構了一個美不勝收的“青丘”之國;又如國產動漫《狐妖小紅娘》利用“塗山”文化的延伸,狐妖以“塗山”為姓,掌管天地“因緣”……

針對這些《山海經》的現代詮釋,梁超表示,新形式依託新技術,新技術為呈現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表達方式,新媒介的即時性和互動性,也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傳播範圍,增進了理解的深度。除了經濟、技術的因素之外,更為本質的是人內在的文化需求,而這種需求同滋養其生長的文化基因是分不開的。

從好奇到文化認同,解讀仍需學術參與

網絡時代,《山海經》的流行與年輕人的閱讀趣味有密切關聯,越來越多的讀者在多元文化風潮的影響下,喜愛跨時間、地域與美學派別的多元素混合作品,追求感官上的華麗、新奇與宏大。這種效應引發了創作者們對《山海經》的持續發掘與詮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田兆元認為,正本清源,《山海經》能不斷“發酵”的根本在於中國神話是活態的,《山海經》是上古典籍,具有綜合性及強大的生產性。“中國創世神話從幾千年前產生到現在,依然‘活’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並且未來也會存在下去,這一點是古希臘羅馬神話無法相比的。而我們現在重視創世神話,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體現。”

由此他進一步闡釋,我們過去認為神話就是原始社會的,是一個誤解。現代都市依然是神話產生的溫床,對科技的理解和對神話的理解是並存的。神話是遠離現實的一種超越性存在,是人類理想主義的產物,承載人類的理想與浪漫,並滿足人類的好奇與追求。目前對於《山海經》在內的中國神話開發呈“百花齊放”狀態,他認為是值得鼓勵的,但從創世神話的文化認同性、普及性來說,仍需要學者參與。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河南出土的春秋時期“人龍玉雕”,學者認為其雕刻意向源自《山海經》中的北極天神“噓”

在這一點上,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瀋海波與田兆元持相同觀點。他指出對《山海經》的詮釋其實古已有之,明代學者胡應麟稱《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上溯至屈原《楚辭》,六朝時的志怪小說,再到《博物志》《搜神記》《神異記》……宋代的《太平廣記》、明清的《西遊記》《紅樓夢》等,這種傳統在中國從未斷絕。但瀋海波認為,“學術研究需要充足的證據和縝密的邏輯推理,而不能代之以臆測。古人可以通過想象來解釋未知的世界,但我們不可以通過想象來解釋古人的世界”。即“再創作”不能替代學術研究,今人在重新詮釋《山海經》時,仍需要釐清一些基本問題。基本問題涉及成書年代、作者、版本、圖文及發展流變等。

他曾在一篇《怎樣讀〈山海經〉》的文章中,有過闡述:

“再創作”不能替代學術研究

《山海經》全書三萬多字,今傳本為西漢劉歆所校定,共有十八卷,分《山經》五卷和《海經》十三卷。《山經》的主要內容是記敘河道、礦產、鳥獸、祭祀等,涉及地理自然風俗。《海經》的主要內容是記敘神話人物及傳說故事,類似於方誌或異域志。《海經》最早是有圖的,而這些圖散佚了,這就為後人根據文字加以想象繪製各色神怪找到了依據。最早替《山海經》作注的是東晉郭璞,他不以《山海經》之怪為怪,唯恐世人“不怪所可怪而怪所不可怪”;袁珂先生所著《山海經校注》是中國現代第一部《山海經》研究著作,其“匪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為《山海經》做下絕妙註腳,既是現代《山海經》研究的基礎之作,也是初學者之津樑。

今人的“再創造”應建立在尊重這些研究史實的基礎上。

“今天,《山海經》之所以仍然充滿神秘,是因為我們對古人的世界還缺乏瞭解。人們對自己的來路與去路總保有哲學式的思辨,促使《山海經》能跨越時間長河,經久流傳。”瀋海波表示。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从绘本、小说、动漫到影视改编,《山海经》缘何成为中国特色IP?|文化观察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掃描左邊可進入微店

文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