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生態用大數據「體檢導航」繪製美麗中國「綠色地圖」

蒙草生態用大數據“體檢導航”繪製美麗中國“綠色地圖”

生態文明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平衡,是一個以小見大、滴水穿石的漸進特徵。環境、資源、生態、社會經濟活動藉助大數據廣泛的、系統的、實時的、細微的數據採樣,在未來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將實現精確性監測、分析、決策分析。在模式上,大數據應用和已有知識推理體系、已有的科學經驗應用體系有較多不同,它有助於我們瞭解人類到底還未知什麼,非常契合可持續和生態文明問題的特徵。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指出,要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國家有關部門期望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要成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綜合應用和集成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大數據對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修復有著什麼作用和意義?

  大數據“導航”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不僅僅是在退化的環境中種草、栽樹,讓其變綠。”蒙草的科研人員望著眼前生態產業大數據平臺的數字說,現在的生態修復是一個更加智能、科學的行業。他在大數據平臺的控制界面輕輕一點,東經116°、北緯44°的錫林浩特市每年的平均氣溫、植被覆蓋度、土壤信息、大風天數、日照天數,通過衛星數據,能夠倒推30年前的生態狀況。“生態修復也在不斷升級,大數據平臺就像是生態系統的‘檢測閥’和‘導航器’,不僅能找到地方生態退化的原因,也能找到適合當地的生態修復方案。”

蒙草生態用大數據“體檢導航”繪製美麗中國“綠色地圖”

蒙草草博館內的蒙草大數據指揮中心

  蒙草生態大數據平臺收集各生態類型區的土壤、水資源、氣候、植被等方面本底數據,將數據結合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3S技術等前沿科技結合實地檢測後分析生態演變軌跡。大數據平臺也通過對各地基礎生態數據及各類資源的科學管理,精準“導航”,為草原、荒漠、礦山、廢棄地等各類生態修復的難點提供綜合性的解決方案。

  鄉土種質資源“配製”生態藥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影響著這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成就一方生態系統。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北處的呼和塔拉草原曾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由於自然和人為影響導致沙石遍地。2012年蒙草生態開始用大數據建模修復這片被“遺忘”的草原,修復專家們首先從生態大數據平臺中調取該地區的生態數據資料。追溯該地區30年間水、土、氣、草、畜等30多個維度的生態指標變化。

  通過分析生態演變規律因地制宜地選取適合該地生長的鄉土植物,從2000畝的實驗推廣到近2萬畝的系統修復。經過三年時間,被遺忘的草原重新勃發生機。修復後的呼和塔拉草原上綠草如茵,植物從播種時的20餘種恢復到50多種。2017年,這裡作為內蒙古成立70週年大慶的主會址迎接八方賓朋,堪稱“山水林田湖草”樣板生態區。

蒙草生態用大數據“體檢導航”繪製美麗中國“綠色地圖”

蒙草生態產業大數據平臺截圖

  “大數據平臺的價值在於可以指導生態修復實踐,讓生態修復更加科學化、智能化,”蒙草的科研人員說,“蒙草的大數據平臺中儲存了類似基礎信息多達幾十萬份,目前收錄到各地鄉土植物種質資源2.7萬餘種,其中保存到種質資源庫中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近2000中,土壤樣本40多萬份”。基於龐大的信息數據,結合蒙草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儲備以及不同地域的生態修復標準,大數據可以因地制宜的配製生態修復的“精準藥方”。

  未雨綢繆“繪製”美麗中國生態地圖

  生態產業就是需要多一些未雨綢繆,少一點亡羊補牢。蒙草生態大數據不僅僅是簡單的數據疊加,而是基於數據採集、分析、應用積累後的智慧集成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運算、建模,不僅能夠指導生態修復實踐,更能細分、延伸出生態+農業、生態+牧業、生態+林業等,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實現生態、生產、生活互聯互通。

蒙草生態用大數據“體檢導航”繪製美麗中國“綠色地圖”

蒙草團隊在西藏地區進行種質資源數據採集

  以內蒙古自治區全域草原生態大數據為樣板,蒙草已在西藏、陝西、青海等省份開展大數據平臺搭建服務,可為每一個省份、盟市、旗縣甚至鄉村、企事業單位搭建定製化專屬大數據,繪製美麗中國的生態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