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名相那麼多,爲什麼「華夏第一相」偏偏是他?完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鉅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比如,管仲主張法治,倡導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依法治國,這種法治的思想比商鞅早了幾百年;管仲也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說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當年鄧小平南巡時也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還有,更難能可貴的是管仲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這種民本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管子》中的這些思想,即便在我們今人看來也是毫不過時,依舊閃耀著灼灼光輝。

中國的名相那麼多,為什麼“華夏第一相”偏偏是他?完

山東淄博管仲紀念館管仲雕像(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相比於他的那些高大上的頭銜,管仲更為我們今人所稱道的應該是他和鮑叔牙的交情,史稱“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早年曾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地上逃了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譏笑後,深知並非如此,就又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只是因為他家裡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也曾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事,不過都沒有辦成,還淨添亂、幫倒忙。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能力,鮑叔牙卻不這麼看,他心裡明白,管仲很有能耐,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的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管仲多次對人說:生我的人是父母,知我的人是鮑叔牙!

中國的名相那麼多,為什麼“華夏第一相”偏偏是他?完

是啊,得友如鮑叔牙,足矣!但從“管鮑之交”的這些事裡,小編似乎看到了一個脫下偶像外衣的有血有肉、十分真實的管仲:他也曾為了養家餬口而四處奔波,他也曾因為生活的無奈而貪圖錢財,他也曾嘗試做很多事卻都沒有成功,他也曾遭受人們的冷眼和譏笑,他也曾經歷過我們的經歷,傷心過我們的傷心......但管仲之所以成為管仲,或許恰恰就在於他早期的生活經歷讓他能足夠清楚地看清這個社會,並從中汲取了很多養分,這才有了《管子》的妙語連珠、灼灼光輝,並且最終化為了齊桓公逐鹿天下的利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