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相那么多,为什么“华夏第一相”偏偏是他?完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管仲主张法治,倡导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依法治国,这种法治的思想比商鞅早了几百年;管仲也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说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当年邓小平南巡时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还有,更难能可贵的是管仲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种民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管子》中的这些思想,即便在我们今人看来也是毫不过时,依旧闪耀着灼灼光辉。

中国的名相那么多,为什么“华夏第一相”偏偏是他?完

山东淄博管仲纪念馆管仲雕像(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相比于他的那些高大上的头衔,管仲更为我们今人所称道的应该是他和鲍叔牙的交情,史称“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早年曾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地上逃了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讥笑后,深知并非如此,就又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只是因为他家里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也曾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事,不过都没有办成,还净添乱、帮倒忙。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能力,鲍叔牙却不这么看,他心里明白,管仲很有能耐,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的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管仲多次对人说:生我的人是父母,知我的人是鲍叔牙!

中国的名相那么多,为什么“华夏第一相”偏偏是他?完

是啊,得友如鲍叔牙,足矣!但从“管鲍之交”的这些事里,小编似乎看到了一个脱下偶像外衣的有血有肉、十分真实的管仲:他也曾为了养家糊口而四处奔波,他也曾因为生活的无奈而贪图钱财,他也曾尝试做很多事却都没有成功,他也曾遭受人们的冷眼和讥笑,他也曾经历过我们的经历,伤心过我们的伤心......但管仲之所以成为管仲,或许恰恰就在于他早期的生活经历让他能足够清楚地看清这个社会,并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这才有了《管子》的妙语连珠、灼灼光辉,并且最终化为了齐桓公逐鹿天下的利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