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青铜铸造

夏商时期,中国人类文明史步入青铜时代。安康地区尽管尚未发现青铜时代初期实物,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1987年夏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安康水电站库区考古队,在紫阳县马家营遗址发掘了四座龙山文化(相当于夏商)时期石棺墓。其中M2内葬四人,年龄在13-35岁之间,在墓内1号人骨的头部发现有14处创口,系由刃部较锋利的器械砍杀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认为:“头骨上的砍切痕砍切面平整,显然出自薄刃锋利凶器所为。从砍切截面十分平整推测:它们必定是被高硬度的薄刃金属凶器砍切形成的。”又在墓内3号人骨的“残颇骨片上也发现有多处砍削伤,这些骨伤处都没有骨组织修补痕迹,表明这些石棺墓葬死者中存在非正常的致死因素,从砍削面十分平整可以判断,这些骨伤当由锋利的薄金属凶器所为。由此推测,马家营石棺墓年代在明显的金属时代,例如已属青铜时代。”

安康历史上的青铜铸造

所谓青铜,主要是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它与纯铜相比,熔点较低,硬度增高,因而具有较好的铸造性能和机械性能。人类发现和掌握铜的熔炼和合金技术,是铸冶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安康地区进入有意识地用矿石炼铜,应当在西周初期,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青铜器的的盛时代,无论是炼铜技术或铸造工艺,都已日趋成熟。1986年,在安康市关庙王家坝出土的“史密”,就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安康历史上的青铜铸造

史密簋 敛口,鼓,圈足,口径20.5厘米,残高13厘米腹深11,4厘米。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腹上下各饰一道瓦纹,中部净素,圈足上留有四个破孔,孔宽5厘米,系圈足下所附四个小蹄足脱落的残痕。外底有菱形网格状线,内底铸铭文九行,行十字,合文一,重文二,共93字。它的发现为研究安康地区青铜时代矿治技术和铸造工艺,提供了实物依据。

首先从熔治技术看:

人类的金属文化起源于制陶,烧陶要求炉温高达100℃,从而获得了高温技术;在找寻材料时,翠绿色的孔雀石容易被发现,安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即开始利用绿松石矿物,绿松石的伴生矿有褐铁矿、孔雀石、蓝铜矿、辉铜矿等,因此在绿松石矿床附近,便有铜的硫化物矿石一孔雀石,其含铜量高达57%,是碱性碳酸铜,分子式为CuCO・Cu(OH)3,如果木炭加热产生的一氧化碳使矿石还原,生成的金属铜,就是红铜。安康市牛山张家口,史载“有铜矿”(吴廷锡《续陕西通志》),曾经开采,后失其处。1954年前苏联地质专家小组在牛山进行钻探勘查,证明牛山是一处已被采掘贫化的辉铜矿床。矿床已被采掘贫化,其原因无非是经过长时间大规模开采。至于何时采掘?规模何如?史载阙如,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