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为什么德国要对美宣战?

东星揸fit人乌鸦


与其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促成了美国被迫参加二战,不如说这次日本的这次偷袭使得美国完成了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整合,美国得偿所愿地放弃了“孤立政策”,加入了战争。因此,美国到现在还有一些阴谋论者,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政府在政治上的曲线操作。

(珍珠港是否存在阴谋?)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美国只是针对珍珠港事件对日本宣战的情况下,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却仅仅在5天之后,就援引德意日《三国轴心条约》主动对美宣战,以至于将美国的海空军势力引入了欧洲战场。很多人都对希特勒如此急切地选择与美国摊牌表示很难理解。

按中国人一贯的套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纳粹德国再怎么着急也应该等日本和美国相持一段时间,看情况再选择立场;如果希特勒受条约约束,可是希特勒的政治信用向来不佳,从来都是实用主义的忠实拥趸。1939年还和斯大林结盟,到了1941年就对苏联不宣而战。因此,也难以用条约义务来解释纳粹德国对美国主动宣战的背后动机。

如果我们把视线放的长远一点,纳粹德国的“元首制”是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组织形式,一党专政的德国,希特勒有着独裁、专制的权力。令人不安的是,希特勒对这种权力的获取有着充足的合法性,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通过经济成就的取得,希特勒成为了德国人的伟人。

(希特勒在柏林奥运会上收获巨大声望)

希特勒之所以会深受德国人民的追捧,甚至并不不夸张地说,当时青少年们奉其为偶像。因为希特勒确确实实带领德国从世界的萧条中走了出来,并且在短短几年内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

如果我们再联想到1918年后的德国的经济发展的路径,就不难清楚德国取得的这些经济成就对希特勒意味着什么。

在德国人看来,胜利者的要求不仅欺人太甚,而且在时时刻刻提醒德国人战败的耻辱。德国总的战争赔款达到了1320亿金马克,分66年还清,另外再加上每年出口额的26%。

德国直到2010年还在承受这一巨额赔款带来的影响,在一战结束后的第92年,重新统一的德国政府兑付最后一笔国际债券的利息,这些债券都是德国在一战战后为募资偿还盟国的战争赔款而发行的。相比金额,战争赔款最让德国人痛苦的还是漫长的还款年限。

(混乱状态中的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作为过渡期的维持政府,几乎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不得人心。因此,当欧美各国贪婪地榨取德国的剩余财富时,华尔街的资本家也在物色着替代人选,希特勒成为其中之一。

1929年大萧条爆发,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通货紧缩。欧美各国为了自己度过难关,纷纷从德国撤资,同时还不断加大对德国的掠夺,这使得德国的经济陷入了更大的危机,魏玛政府也罕见地表示无力再继续支付战争赔款。

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的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到40%;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0%,德国的物价下跌了30%,铁的产量减少了70%,造船业产值下跌了80%。这些数据表明德国发生了明显的工业危机,同时反过来工业危机进一步导致了德国的经济危机。1931年德国国内的一家大型银行倒闭,引发了挤兑风潮,黄金储备减少了一半。

此时人心惶惶,失业率居高不下,到1932年时失业率已经高达30%,加上半失业者,1932年德国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说德国有一半人是没有工作的。绝望的德国人最希望的是什么?让所有的人有饭吃、有工作做,让家庭还是家庭,让妻子还是妻子,让父母还可以读晨报喝牛奶,让孩子可以快乐地玩耍。这些都是民主国家在竞选时对民众的承诺——希特勒在短短的5年内,神迹一般的做到了。


(1930年代的德国人远不是被洗脑那么简单)

希特勒的在经济领域里的天才发挥,有很多国际因素。事实上,当时的英、法、苏、美等国几乎都出于各自的目的而支持德国的发展,这与希特勒高超的外交技巧分不开。仅举一例,德国如今的全国高速公路系统就是在希特勒时打下的基础,而且希特勒几乎靠着他的演讲才华,几乎没有花费什么钱,只是管饭而已。如同高速公路利于德国快速集结兵力,希特勒执行了很多经济计划,都与战争相关。希特勒在复苏经济的同时,也将国民经济转向了战争轨道。因为希特勒的目标远不止解决德国人的温饱,而是实现德国的彻底复兴——征服法国势在必行。

(耀兵巴黎促成了希特勒独裁)

仅仅5年时间,希特勒的个人威望已然达到了顶峰,这也确实是他的丰功伟绩,他这时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进行激情昂扬的演讲,只需要在公共场合露个脸,摆摆那典型的举手礼,就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和青少年如痴如醉一般迷恋这个神一样的人物。所以德国人对纳粹的选择以及信任和支持,并不是今天所谓的正统历史当中所记载的是建立在洗脑和欺骗上。响彻云霄的欢呼,如林屹立的手臂,气势恢宏的建筑,健美如神的运动员画报,都在述说着这个独裁者绝对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

在法国战役胜利后,希特勒成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军事、政治上的独裁者,他的所有的僚属,都在领袖的光芒之下,成为了仆从。因此,与传统的民主国家集体决策不同,纳粹德国的各种军政举措都在极大程度上体现着希特勒的个人意志。

让人难以理解的纳粹德国主动与美国宣战,即是这种个人意志的体现。因为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仅仅5天,这仓促的时间,尚不能对局势进行判定,纳粹德国的宣战。虽然里宾特洛夫、戈林等人有面见希特勒的机会,但是他们已经不可能有影响领袖意志的能量。

(无人能撼动希特勒的意志)

很多历史学家在分析希特勒的行为时,会认为希特勒有着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尤其在1945年初时,希特勒曾命令在德国战败已经定局的情况下在德国本土实行“焦土政策”,将整个德意志民族毁灭。因此,倾向于认为希特勒主动对美国宣战,是其“自我毁灭”的意志的体现。他将苏联、美国、英国这些世界上最强的国家都树立在德国的对立面,将德意志民族毁灭以完成宗教意义上的救赎。然而,这种对个人性格的解读过于主观化,虽然可能性存在,但是充满了个人主义历史观的虚无主义。

(暗色系是否预示着自我毁灭倾向?)

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即是德国早已预备好了对美国介入战争的方案,所缺少的只是一个契机。以德国人的严谨,他们善于制定计划,这种可能性很大。

法西斯政治不仅在德国势力膨胀,因为希特勒经济的伟大成就,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掀起了法西斯主义,美国也不例外。

因为1848年的政治避难,在美国人中,德国裔移民数量很多,与英裔移民几乎平分天下,但是由于政治权力掌握在英裔移民手中,所以,美国虽然崇尚自由主义,但在国际事务中依然偏袒英国。

1937年,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美国经济却再度恶化,重新陷入比此前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因此,向德国学习成为媒体主流观点,美国一度险些变成了法西斯国家。虽然美国有很强大的民意舆论,但是美国的上层精英还在管控着美国的政治发展方向,法西斯的极权主义显然不符合美国宪法。因此,美国在1941年之前,不仅在美国国内清洗法西斯组织,并且在拉美后院也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清洗倾向德国的政治势力。德国数年经营的国际势力,被美国击打粉碎。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也与“自由主义”相悖,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罗斯福新政其奉行的政府宏观调控等思想,直到如今也还影响着美国政坛,1947年的“麦卡锡主义”、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救市和2011年的斯诺登事件都与罗斯福主义在理念上有相似之处。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政治原则相悖)

除了这些之外,希特勒赖以发展国内经济的资金来源于美国的华尔街。让德国武装到牙齿的军工技术,也大多来自美英国家的企业。希特勒为了获得这些援助,向这些国际资本许诺了大量利益,也因此美国通过《中立法案》、《租借法案》对英国进行了输血,对德国的经贸也没有停止,很多美国企业为了绕开法案的限制,而选择了中立国进行交易,德国的飞机、舰船、坦克的油料有20%是来自于美国的炼油厂。对此,美国、德国默认,英国虽然气愤却无法制止。美国的经济恢复,远没有人们想象的快速。直到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后,才摆脱了经济大萧条。在整个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平均失业率高达18%,当然这不包括不在统计内的乡村农民以及半失业者,国民生产总值直到1941年才扳回到1929年的水平,这也是美国企业为什么要极力开拓海外市场的原因。

希特勒进攻英国、苏联的过程中,美国在给英国、苏联输血,不管美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但碍于美国的中立国身份,纳粹德国无法对美国的行为作出有效的对策。如何处理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关系,是一直横亘在希特勒心头的大事。美国的行为做派,深得英国离岸平衡外交的精髓,德国虽然也在暗中与美国的企业有交易,但这只是华尔街挣钱的买卖;与英国的交易,那是过命的交情。希特勒清楚地意识到,德国也只是美国均势外交的一颗棋子。

1941年的战争,越打越大,美国通过与交战各国做生意,发行国债等措施,经济已经走出泥淖。出于对美国强大战争能力的潜在威胁,在美国没有变成难以战胜之前,希特勒对美国做出战略决策的时间越发紧迫。可是,希特勒在当时没有强大的海军,陆军被苏联牵制在苏德战场,德国分身乏术,没有能力对美国的发展进行牵制。

(美国在参加战争已卷入战争)

日本恰在此时袭击了珍珠港,而日本以海军见长,与美国可以在海洋上一决雌雄。因此,日本此时袭击美国,帮助希特勒在纳粹德国在未来对美战略决策下定了决心。与1917年德国开展“无限制潜艇战”将美国卷入战争一样,德国一方面也希望能够通过大西洋上的“狼群战术”切断美国对英国、苏联海上运输而不必有所顾忌;在另一方面,也希望德国主动屡约的“政治操守”能够换回日本的“投桃报李”,让日本在西伯利亚出击苏联。

德军在1941年底时,虽然受阻于莫斯科前线,但是在整个1942年都处于战略攻势,在谋求在苏德战场上的最终胜利,纳粹德国正处于辉煌的巅峰。希特勒直到1943年2月才开始执行总动员,因此他认为德国依然有足够的战争资源,应付1-2年的战争损耗。希特勒意图利用2年的战争,彻底击败发育中的美国和残血状态的苏联。在以往战争的胜利中建立的狂妄和以个人意志为基础的独裁权力,让希特勒萌生了赌徒一般的心理,在珍珠港事件造成的突发国际事件中,在短暂的时间里就确定了对美国的战略决策——既然大战不可避免,那就让德国还有余力的时候一起解决它吧。

(德国意图在鼎盛时解决美国问题)

德国最终失败了,即使苏联军队已经出现在总理府500米外的街道上,伟人希特勒依然有12、13岁的少年组成的民兵游击队在为他战斗。他是德国一代人的精神倚靠,也是德国一个时代的标志。在纽伦堡审判台上,纳粹德国的华丽大幕落下了。

与1918年不同的是,这一次西方的列强们最终选择了宽大处理战败的德国。美国在《凡尔赛和约》中未能按自己意愿进行战后重建,这一次他们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和投资让美英法占领区的德国人受益匪浅。

通过宽大仁慈的方法重新改造战败的德国人他们奉行和平主义,这是一项从没有过的试验。这一政策也收到了奇效,对战胜和战败双方的效果都非常好。德国避免了被彻底废除工业能力,变成“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国家”;而美国并没有羞辱性地对待战败的德国,没有居高临下地要求德国屈服于自己,而是引领着德国重回世界大家庭。

(德国统一的象征:勃兰登堡门)

德国人也从此事中得到了教训,德国人要决定作一件事会相当彻底——他们放弃武力,解除武装,全面拥抱西方意识形态。随着勃兰特的华沙一跪,战后的德国已经深入人心。当德国的和平统一运动开始时,和平主义已经成了德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欧洲各国将德国融入欧洲看作德国这个庞大巨人的自缚行为,从而消除邻邦对这个欧陆大国和经济强国的恐惧,同时他们也在反思希特勒之所以出现的社会背景——德国有一部电影《浪潮》即是力图表现这种思想存在的社会土壤并没有消失。由于希特勒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生灵涂炭,欧洲人在战后反思基础形成的文化思潮中已经远离了伟人文化。


而知而行


很多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非常愚蠢,让美国有了参战的借口,而德国对美宣战是被日本拖下水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我们已经知道战争的结果上,如果我们抛开战争结果,只看那个时期的世界形势,就会发现,德国对美宣战是一种必然。

一、美国已经事实上参战

我们可以看看从二战爆发到珍珠港事件,美国在战争中的行为。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美国宣布保持中立。美国宣布中立是基于1937年的《永久中立法》,但罗斯福在英法宣战的当天召集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参众两院分别于10月27日和11月2日批准修改中立法,撤销了军备禁运条款,改为现购自运。当时大西洋航道在英法海军控制之下,也就是说这项修改表明了美国是在帮助英法。

同时,罗斯福还召集美洲国家会议,要求美洲国家严守中立,建立南大西洋安全区,不允许出现非美洲交战国的敌对行为。这项措施针对的就是德国。

1940年,英法惨败,法国投降,英国撤出欧洲大陆。罗斯福立即加强了对英国的援助,将美军自己训练用的武器当做剩余武器卖给了英国,还用租借的方式,给了英国50艘驱逐舰。1941年初,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支撑英国抵抗。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大西洋宪章》中,罗斯福更是直接表明了要摧毁纳粹。

此外,美国直接派兵占领了冰岛,罗斯福宣布“美国将保护从美国到冰岛之间水域的所有船只,命令陆海军射击在巡逻区域内出现的任何德意军舰。”

也就是说,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和德国已经处于事实上的战争状态,而且美国的态度一开始就摆明了要摧毁纳粹。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各国的援助物资)

二、宣战利大于弊

美国从一开始就站在德国的对立面,不过德国一直在克制,克制的原因当然是避免美国参战。这一点其实就跟德国跟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动机一样,在没有解决当前的对手前,不会轻易招惹下一个对手。但是美国一开始就是对手,而且不断给其他人加血。不宣战带来的弊端非常明显,美国一直在给英国和苏联加血,德国还不能去打这个加血的。因此,德国其实希望有一个人去帮自己打那个加血的,这样自己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英国和苏联。德国选择跟日本结盟,就是希望日本在太平洋拖住美国。

有一种观点认为德国希望日本战略上配合进攻苏联,其实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在希特勒眼里,苏联的战斗力比不上英法。德军都能单挑了英法,对付苏联当然不在话下。其实事实确实如此,如果没有美国加血,苏联很难支撑下去。德国真正顾虑的是美国,而日本南下,牵制了美国和英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配合。

根据二战后苏联审讯纳粹整理的《希特勒档案》记录,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德国受到的打击非常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希特勒的大本营里又重新鼓起了勇气,他们在第一时间对美宣战,将军们似乎忘记了德军在莫斯科的失败,所有人都在讨论美国的战斗力,当然,谈话的内容多半充斥着不屑。”

希特勒本人当时并没有骂日本人蠢,反而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我们有了一个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的盟国”

而宣战之后,德国潜艇也终于不用顾虑美国了,可以放开手脚攻击大西洋航线,狼群战术开始发挥出效果,1942年,德国潜艇就击沉了1160艘盟国商船,总吨位达630万吨。

(大西洋上的德国潜艇)

三、德国对美国的低估

希特勒认为美国工业实力很强,但是他并不认为美国能够支撑两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希特勒认为,美国一旦卷入战争,就会被日本牢牢的牵制在太平洋。而大西洋有狼群战术,可以阻断美国对英国的援助。德国军方高层对美国陆军一向瞧不起,认为美国军官不过是一群穿着军装的商人,美国士兵也远远比不上德国士兵。而且在战前,美国陆军总兵力也只有10万人,装备着300辆老式坦克,连波兰都不如。

而当时的局势,对反法西斯同盟来说,确实并不乐观。1942年这一年,日本迅速攻占了东南亚,取得萨沃岛海战胜利,美海军损失惨重。德军虽然在斯大林格勒受挫,但是在哈尔科夫战役获胜,苏军损失惨重。在北非战场,德意联军发起了第一次阿拉曼战役,英军好不容易才挡住了攻势。反而是中方第三次长沙战役获胜,成了这一年盟国作战为数不多的亮点。

(二战前的美军步兵)

不过德国最终还是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美国依托强大的工业实力,很快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直接决定了二战的走向。美国不但支援了两大战场,还制定了先欧后亚的策略。美国强大的战争潜力很快就发挥出威力,到了1943年,美军护航舰队的投入,最终迫使德国潜艇退出了大西洋航线,狼群战术遭到惨败。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胜利。美军登陆北非,没多久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在太平洋上,美军取得了瓜岛胜利。


dr迷蝶梦


很荣幸受到军迷大本营的邀请,先表示感谢了。

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是重要的年头。突出的事件就是,本年中的六月下旬,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开战,并在10月份,已经打到莫斯科城下;而另一重大事件, 12月初,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狂徒们,发动了珍珠港事件,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二战全面爆发了!

日本首先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被很多西方历史学家诟病。认为,日本当时应该按原来“轴心国”协定,共同对苏作战。而不是相反,单独南下,并直接对抗、挑战世界最强大的美国。而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置身事外的德国,也对美国宣战,也是颇让专家们费解,不应该呀!何必自讨麻烦、自找苦吃呢?

显然不是那样,所谓轴心国计划是有变化的。我们回头看,就在二战在欧洲刚刚爆发的1939年,日本就按原来自己设想,准备在远东建立更加广大的殖民地域,这里包括蒙古、苏联远东地带。但在和苏联的较量中,日本惨败。这使他们看到日本和苏联军力、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从此不敢小觑。接着,日本内部重新反省了战略发展构想,发现,苏联远东虽然地域辽阔,但并没有他们需要的资源。因为那时,西伯利亚地下的石油、天然气,还没有被发现和开采出来,从远东到乌拉尔山脉,都是荒凉、苦寒之地。按照原来轴心国设想,这片区域如果由日本去攻打占领,不光没有任何收益,仅派兵占领费用就会把日本全部财政吃光。而德国不一样,攻占的欧洲部分是苏联最富裕地带,如号称粮仓的乌克兰地区,就可以产出供应德国全部的粮食了。显然,原来计划是此路不通,日本不可能去做这等傻事。没有相关文件、材料证明,两个法西斯国家在重新设定计划,但可以肯定,最低双方在相当级别的官员中,已经具体商谈过修改计划的。

北上是下策,那么双方如何东西互应呢?只有南下,攻占美国、英国属地。英国早就和德国开战,而美国,实际通过租借法已经变相对德宣战了。只不过,双方只剩下一层窗户纸了。而东南亚这里,起码有日本梦寐以求的战略资源,什么石油、橡胶、棕榈油……哇,小日本口水都流出来了。如果按照日本原计划,肯定是基本占领中国大陆地带,并形成如占领东北地区、自认稳定后,才能发动对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进攻。但中国辽阔地域及抗日持久战,使日本短期解决中国成为泡影。但双方战略互动、配合已经近在眼前了,就是41年。

德国表面进攻苏联是陷入自己两线作战,其实,是它的狂妄野心支配的必然行动。因为欧洲大陆仅剩下苏俄,是唯一可以和德国抗衡的国家,其它的或者被灭,或者投降。英国孤悬海外,已经没有力量挫败自己。如果往后拖些日子,苏俄必然强势起来,那时,谁灭亡谁就不一定了。而当时苏联的确困难,军力明显差劲。芬兰战争就可以看出,苏军和希特勒德军相比,最多算个编外预备队。如果趁此良机打败苏联,千秋功业将唾手可得也。希特勒当然要喜不自胜了。以上战略构想,最晚在1941年初就确定了,而且,双方是在高度机密、且没有最高级别官员参与下,完成的。这就使这项最高机密加了双保险:没有最高人员直接参与,避免了目标大、容易被盯上,导致泄密的可能;同时,就算有泄漏,到苏美英上层手里,他们也不相信,因为双方最高官员没有参与。另外,前期又形成了战略伪装。德国进攻苏联后,按照公认的逻辑、过去情报结论,日本都要配合德国,北上进攻苏联。当时苏联也十分担心日本会北上攻打他们,甚至以共产国际的指示,要求我们的部队不惜一切,往北调动,和日军决战,拖住日本。日本也做了佯动,似乎是要按原来方案北进了。美英也是这样认为,他们一方面也支持苏军抗击德军进攻;另一方面,也继续坐山观虎斗,看德日如何共同打击苏俄了。自己这里什么也没有准备,特别是英国,在亚洲的各处仍然是歌舞升平、太平时日。也就在这时,日军的突然袭击开始了,先是美军,然后英军,他们的全部领地,都在日本征服的范围内。而也在同时,德国对美国宣战,让德国一直无法容忍的美国商船,成为德军潜艇攻击目标。美国也对德意日法西斯正式宣战。

当然,初期法西斯的战略伪装蒙骗了众人,大家都上了大当。特别英美,损失很大。美军很快就丢掉了菲律宾,大批军人被俘。而英国在东南亚的地盘,几乎损失殆尽。

由于日本首先发动战争,促使美国人民彻底醒悟,中立思想、孤立主义顿时烟消云散。美国参战!是当时反法西斯的世界人民最受鼓舞的消息。也正是在这种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反击法西斯战斗中,穷凶极恶的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最终被灭掉了。


张139558534


希特勒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为何仓促向美国宣战?

二战后有历史学家去德国寻找答案,但没有纳粹幸存者能说清楚希特勒当时的想法,

如同希特勒为何在法国敦刻尔克放走处于束手就擒绝境中的40万英法比利时联军一样,这个问题也已成为了历史谜团。

可以厘清的事实是;

1941.12..7..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美国夏威夷,并对战斗打响时对美国宣战。

消息传开,焦头难额的英国丘吉尔如负重释,说“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而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日本“笨牛”、“愚蠢”!

可12.11,希特勒却用“特朗普”式的“义正言辞”痛骂美国,并对美国宣战。

美国则一一对应,分别与12.8和12.11.对日德宣战。从那时起,德美明火执仗干了起来。

可以解释希特勒为何向美国宣战的原因是

一,希特勒本来就打算要对美国宣战,虽然还未准备好,但既然日本已挑破了这层纸,索性就顺势而为

在德英死战的时候,美国脱掉虚伪的“中立”外衣,通过了《中立法修正案》《租借法案》,允许英国等抵抗德国侵略的国家以“现款自运”方式,购买美国武器和其它战略物资。

接下来美国更加露骨偏袒英国,美国给英国提供了50艘库存驱逐舰,(换了英国的纽芬兰、巴哈马、牙买加、圣卢西亚、特立尼达等殖民地岛屿99年租借权)

再接下来,美国海军干脆直接为北美开向英国的商船队提供护航,并向设伏堵截的德国潜艇开火,

德美心照不宣,实际已处于准战争状态。既然日本已不容忍虚伪的美国并对它开战,希特勒干脆也把话挑明挑开!

二,希特勒被唾手可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才悍然向美国宣战。

希特勒知道美国不好惹,最好的办法是与美国分庭抗礼,并将美国隔离在大西洋对岸。

但希特勒轻而易举打跪了法国,打残了英国,打瘫了苏联,他认为美国也没有什么了不是起,既然罗斯福暗中和公开对德国使坏,索性就堂而皇之对这个卑鄙国家宣战。

三,希特勒为了遵守德日盟约,被迫对美宣战。

希特勒在仓促对美宣战前,私下解释过,“如果德国不向美国宣战,等于德日条约死亡”。

我认为,这只是希特勒的托辞。

希特勒压根儿就瞧不起日本这个“打鱼小岛国”,甚至认为德日签订盟约是德国的耻辱。德国攻击巨兽苏联“北极熊”,则没有指望日本帮忙,而事实上,日本也没有“西进”夹击苏联,而是“南下”捣鼓自己的“自留地”。

日本偷袭美国,不仅没与德国密谋。甚至也没有事先想德国通气。

德国为遵守德日盟约被迫向美宣战,普遍有这一说。这真是希特勒高抬了日本,这种说法最不可靠。

笔者认为,希特勒为何对美国宣战?

第一种说法最可靠,是出自德国自身要称霸世界的原因,第一种说法最可靠,第二、三种说法,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谌人


谢谢@头条军迷大本营的邀请。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后,德国对美国宣战。这就是说,纳粹德国控制了大半个欧洲后,又主动开辟了和美国与苏联的两个战场,希特勒疯了?没有,因为他知道,那是早晚的事。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0年5月,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取代张伯伦组阁,即以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良好的私人关系,争取美国的援助。8月份在丘吉尔与罗斯福的共同努力下,美国向英国海军提供了50艘超龄驱逐舰,换取了英国8个海外军事基地。

在美元储备已经被掏空的情况下,丘吉尔向罗斯福写信:“如果大不列颠在这场斗争的高潮中被夺去它全部可以销售的资产,使得我们用鲜血赢得了胜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国争取了充分装备以防不测后却一贫如洗,那在原则上是错误的。”大约正是这封信才促成了《租赁法案》。罗斯福收到信后,提出以“租赁”的形式向英国提供武器弹药支援。两个月后,租赁法案获国会通过,罗斯福在一个著名的讲话中称:“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罗斯福:国会珍珠港演说

据说,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开始苏联,丘吉尔得到消息后,异常激动,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希特勒正在走向灭亡。当晚就向全国民众发表讲话:“现在必须与从前的敌人苏联合作”,“任何对第三帝国作战的个人和国家,都将是我们的援助。任何跟着希特勒走的个人和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

8月份,丘吉尔出访美国,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大西洋的一艘战列舰上共同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也开始向苏联提供一些必要的援助。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二天,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美国在德国宣战后,1941年12月11日对德宣战。鉴于一战时,德国实行的“无限潜艇战”,让美国商船遭到了重大损失,被迫应战,在这之前美军就已经接替英军护送运输船队的任务。美军在大西洋的护航原则,罗斯福总统要求,对大西洋上的德国舰艇实行不等对方首先进攻,即予以打击。此时,美国已经在逐渐卷入了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参战已经不可逆转,丘吉尔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希特勒肯定也想到了他覆灭的结局,即时宣战,一来履行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二来也是鼓励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死磕,以拖延或阻止美军在欧洲登陆。因为此时在北非战场上,德意联军和英军正打得不可开交,如果能够拿下北非、进军中东,的确可以做到,东可呼应日军,北可威胁高加索。不过,这些都是希特勒的黄粱美梦而已!


燕北林丛


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德国要对美宣战的理由在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的日本已经发动了九一八侵华战争,德国也已经发动了对周边国家的战争,取得了闪电战的重大战果。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德国受到了凡尔赛和约的惩罚,同德国合作的奥匈帝国被肢解,原德国领土被分割,德国还需要向战胜国支付巨额赔偿,德国海外殖民地也被夺走,随着复仇主义势力重新纠合,德国工业也恢复了生产,德国虽然对日本夺走它在中国山东省的权益不满,但考虑到日本势力壮大能够牵制英国法国的势力,德国仍然决定与日本合作,主要要内容是,日本支持德国在欧洲建立新秩序,德国支持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

德国很清楚在欧洲战场㘯中美国支持英国的立场,当时不登陆进攻英国本土亦因为美国在背后支持英国,但德国也知道日本在珍珠港攻击美国大平洋舰队有一定的影响,美国当时仅有太平洋大西洋两支舰队,失去一支舰队主力,一时三刻不能对德国日本两国有重大战争压力,日本在亚太地区驱逐英美军队,夺得当地资源后,有利于德日两国战略上的互相呼应。

珍珠港事件还发生在苏德战争开战后接近半年,德军已取得歼灭苏军数百万,占据苏联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的背景下,德国法西斯势力认为,打败苏联是迟早的事,夺得苏联的石油,粮食,工业原材料后,整合提升德国战争能力后,英国很快也被打败,美国在西半球一侧到时候也就无可奈河,德国此时对美宣战,既能够为日本打气,也能为自己壮胆,德国军队的许多人也认为,美国人是没有能力打大规模战争的。对美宣战,是德国上下的重要共识。


大伟140797056


珍珠港时间之后,德国为什么会对美国宣战,环球军视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此时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

二战打到1940年10月份,日本和德国在世界各地的战况捷报频传,这让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分外眼红,以搞政治投机发家的墨索里尼这次又玩起了投机的把戏,这次把宝押在了德国和日本身上,行成了法西斯三大同盟国,不过,事实证明这货确实是烂泥扶不上墙,这水平真给希特勒提鞋都不配。

其次、希特勒认为有实力在短时间内拿下苏联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德国可以说是闪电般的横扫了整个欧洲,而且已经打到了莫斯科城下,眼看胜利在望,此刻的希特勒估计是有点飘了,首先他低估了苏联的军事队员能力,其次它忽略了天气问题,最后,希特勒的多线作战让后勤补给不力,导致在冬天之前没有拿下莫斯科,这可能是主因。可以说是希特勒错误的估计了莫斯科战争。

最后,德美其实早已经开打,只不过没有公开表态

上周我写过一篇关于讨论罗斯福和丘吉尔,谁才是二战最伟大的领袖的文章,罗斯福对二战的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他实行的租赁法案,下面是环球军视搜集二战时期,罗斯福通过租借法案对反法西斯同盟提供的援助清单。

所以,其实美国早已经参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宣战不宣战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以罗斯的睿智他早已经看清楚这一点,但是珍珠港事件让罗斯福有了更广泛的民众支持,毕竟彼时的美国人是不愿意参与战争的。



环球军视


二战早期,欧洲战火正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希特勃要进攻英国,日本图谋南下,与美国正面对抗。

在此背景下,德意日于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签订《徳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各自尊重德意在欧州,日本在亚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地位;

换成白话就是:

德意在欧洲占领的地方,归德意所有,

日本在亚洲占领的地方。归日本所有。

互相支持,不持异议,是一个赤裸裸的侵略同盟。


关键的是条约的第三条:"德意日三国承允,一旦三缔约国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和中日战争中的一国攻击时,应当以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相援助。"

当时,不在该范围内的主要国家是两个:苏联和美国。

日本在诺门坎搞了几下子,放弃了北进的企图,准备南下了

希特勒当时还没下最后决心进攻苏联,

这个条约的主要矛头是美国。


所以:美国对日宣战后,德意及轴心国的仆从国们,立即对美宣战,日本也对英法等宣战。二战进入新的阶段。

有个说法:希特勒进攻苏联时,要求日本北进未遂;但日本南下的决心在柏林会盟时己经定下,希特勒心有微词,也得向美国宣战。


bindong1


这还不是纳粹德国高估自己、低看别人的狂妄自大之举。

倭狗偷袭珍珠港之际,正是“天下无敌”的德军在莫斯科开始溃败之时。但在狂妄而又短视的轴心国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挫折而已,世界,“依然是我们的。”尽管轴心国阵营中,意夷外长齐亚诺、德夷外长里宾特洛甫等人保持了理智,极力反对向美夷宣战,但他们人微言轻,l根本起不了制止意德二夷高层的狂妄无知、自取灭亡之举。以希魔为首的轴心国欧洲阵营,开启了除与苏联作战之外,又向美夷作战的疯狂之举,从而把自己送进了地狱。(图片来源于网络)






孤独的人209381559


原因一,因同盟条约迫于无奈。说德国被逼无奈,是因为德国认为对美宣战还不是时候。主要是德国还没有取得在欧洲的最后胜利,仍然被苏联和英国来缚着手脚,此时如对美国宣战,无异于让美国这个第三者来打击被束缚着手脚的德国,这是德国最不愿意的事情,但碍于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国外交代表在伯林签订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又称《三国轴心协约》,又叫《公约》,该条约有效期为10年,共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一旦三国受到没有参加欧战和中日战争一方的攻击时,三国应以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该条约还秘密协定,如日本受到美国的攻击,德国将以一切手段援助日本,尽管希特勒骂日本的举动非常愚蠢,但他不能不顾条约的规定,最后被迫无奈对美宣战。

原因二,美国在德英对战中拉偏架。美国在没有对日宣战之前,就想参加对德作战,只是碍于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但美国虽然没有参战,却大量向英国输送战备物资,故意给德国填堵,希特勒对此早有微词,只是碍于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战争潜力,美国对德国马上就要整个欧洲也非常着急,不愿意看到德国一家独大,故意用向英国输送战备物资的办法想激怒德国,但希特勒看透了美国人玩的把戏,忍气吞声没有攻击美国的船队,想等到消灭了苏联和英国后,腾出手来再收拾美国,谁料日本不顾德国劝阻,突然发起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导致美国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第二次世代大战。

原因三,德美之间经济政策上存在利益冲突。美德在军事上虽然没有过早的发生对抗,但在经济上早已发生了战争。美国工业比较发达,工业产品畅销全世界,在世界上占有很大份额,德国经济上实行的是自给自足政策,美国产品的大量进入,严重影响了德国的经济利益,德国的经济政策也损害了美国在德国的经济利益,在世界上,德国不满美国在世界经济上的占有额,不愿意看到美国人大发横财,特别是在战争期间,美国向第三国输送各种物资,德国在欧洲、日本在亚洲发动战争,直接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是美国人齐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德美之间在经济上早已发生了矛盾和争夺,德国对美宣战是迟早的事。

原因四,美国不满西特勒对拉美政策。德美在拉美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德国想在巴西建立第二个德国,把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建成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上,德国在拉美国家占有压倒性绝对优势,这严重影响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利益,德美在拉美国家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德国甚至想用国家社会主义解放美国和拉美其他国家,这显然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和反对,因此,美德之间宣战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