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現在的千渭之會現狀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乾涸的千河,隴海鐵路千河大橋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秦國由於距今太過久遠,加之中國的歷史變遷進程中,每次改朝換代幾乎都是流血的暴力革命,更有地震、洪水等災害的自然因素破壞,古建築很難保存下來。一旦沒有古建築做參照,要想搞清楚古代的地名今天的位置,幾乎如同大海撈針一樣。不過,由於出土文物的不斷被發現,現代已經定位了很多過去沒有弄明白的地方,例如秦代的“犬丘”、“西垂”等等。但也有隨著文物出土,導致當代位置更加混亂的現象也比比皆是,最為典型的恐怕是本文將要探討的秦國進入關中的首個都城”汧、渭之會“。

瞭解秦國曆史最具有權威性的恐怕就是《史記》,因為司馬遷距離秦國時代最近,加上司馬遷的嚴謹,他書中的很多事件得到後來的考古佐證。他撰寫的特點就是:記述可靠,鮮有個人好惡。但由於語言過於精煉,司馬遷的短短几個字,意思是到了可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不少謎團。學者專家在探討”汧、渭之會“究竟位於何處時,引經據典的是考古成果、出土文物。

我和他們的方式不同,採用非專業的方法,在瞭解史料描述的古地名、事件的基礎上,通過考察目前的地形、結合當時的軍事形勢嘗試尋找”汧、渭之會“的現代位置。秦嬴從一開始定居犬丘就身陷少數民族西戎的包圍之中,實際 上秦人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比統一六國曆史意義更大的應該是把西戎犬戎的勢力徹底逐出中原,當然這僅僅是我一個外行的認識。但是,歷史就是這樣,看大家怎麼說,官家怎麼說、對於真正的內容關心的人並不多,歷史就是大多數人說的那樣。而且中國歷史基本是以漢人為主,對少數民族從古就持蔑視的態度,僅僅從稱呼上就能看出來。

”汧、渭之會“之所以被史學界重視,主要是因為這是秦人進入關中後的首個國都,更因為秦國的”以史記事“、”法初有三族之罪“等國政建設是從這裡開端的。由於秦人雜居於彪悍的少數民族戎族聚居區,如果沒有足夠的尚武戰鬥性格,很難存活下來,即便如此,也好多次被西戎幾近滅族。特別嚴重的危機,當屬“秦仲立23年,死於戎。有子5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5人,與兵7000人,使伐西戎,破之。”其後不久,因此被封為西垂大夫。秦人尚武、殘酷、血腥、勇於外戰等特點也被後人所詬病,甚至成了秦國屬於落後、野蠻的標籤,但我感覺這是今人的一種混帳邏輯。至今仍然有很多網絡上的半瓶水喜歡東抄點西粘點,用危言聳聽的寫法來戲說歷史。特別是對秦國,缺乏客觀公正。

歷史事件、人物就應該放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中去考量、評說。

申侯勾結西戎犬戎滅了西周,秦嬴的襄公由於護駕有功,此時才得以從”西垂大夫“升格為諸侯,也從此時才有了秦國一說。”周避犬戎難,東徙洛邑。“足見當時的周朝故地,岐山,鳳翔一帶的關中平原已被犬戎佔領,其勢力非常強大。秦襄公也在襄公12年到岐山一帶伐戎時戰死該地。他的兒子文公繼位以後,繼續住在西垂宮,文公三年,他才帶700兵馬繼續他父親的事業,東進伐戎。文公4年,當他來到”汧、渭之會“時,看到眼前美草豐水,卜卦問天,卦吉,於是開始在此地定居,建設新的國都。但現代人對這個地方究竟應該位於現在的何處,爭論不休?

1.真的是陝西鳳翔長青鎮的孫家南頭村嗎?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有專家根據近年陝西鳳翔長青鎮孫家南頭村發現的舊城遺蹟及文物,認為這裡是”汧、渭之會“的故地,他們的依據是出土文物和遺址。

我2015年4月12日,開車沿千河邊公路前往孫家南頭村。從千河渭河交匯處到孫家南頭村大約有15公里左右。孫家南頭村位於千河東側的鳳翔塬邊,通過打問當地人,找到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處於自然狀態的遺蹟處。站在遺址現場,向西看去是寬廣河道中工廠廠房,由於上游建設了馮家山水庫,河道中早就沒有多少水。馮家山水庫沿山區蜿蜒至千陽縣城。

通過照片可以看出,如果真是這裡,北面是千河流出的山地,東面幾乎沒有任何在冷兵器時代可以憑藉的地勢作防禦。犬戎又是以騎兵、戰車為主,如此廣闊的平原,幾乎不用吹灰之力就可將初來乍到的秦人趕到千河中去。如果我是秦文公,絕對在初進關中時,不會把這裡作為國都。在此地我轉拍了好幾個小時,聯想到當時犬戎在鳳翔、岐山一帶的龐大兵力,很難認同這裡是當年的”汧、渭之會“的說法。於是,又驅車前往與此處一河之隔,比這裡更為陡險的對面也就是千河西側的賈村塬。

2.應該在賈村塬沿千、渭河交會的某處吧?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通過GPS定位賈村鎮,我打算上賈村塬一探究竟,GPS顯示有18公里左右。從孫家南頭回返6公里左右後,沿王家崖(陝西人發音ai)水庫壩堤公路越過千河,千河河面寬度大約在2公里之間。壩體公路狹窄,即使2小車會車也要很小心才勉強能過得去。如果不從此處渡河,就要向南繞道10多公里外的千河大橋渡河。水庫蓄水量不少,向水面看過去很有氣勢,藍天白雲和水面呼應,遠處的小船給人孤寂之感。現代社會汙染無處不在,工作人員在打撈水面的漂浮物。

通往賈村塬的公路是陡峭的盤山路,路二邊是蔥綠的小麥地,間或有金黃的油菜花地。越是接近崖頂,道路就愈發的陡急。偶有車輛從山下或是山上疾馳而過,看來本地人熟悉道路,但這種道路也不應太快。上到崖頂出現在眼前的又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但向東看去則是比這邊矮下不少的鳳翔塬和錯落有致在千河二岸邊的村落。儘管沒有刀切般的陡峭,但如果不是公路聯通,靠走路爬上崖頂估計需要半天的功夫才行。當時忘記測量河底和崖頂的海拔對比高度,估計有100米以上的落差?不過,4月15日再次登上最南端的塬頭-太皇山時,測量海拔750M左右,千河河道大約在575M左右,海拔差在175M左右,從此處就可俯瞰千河與渭河的交會處。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也許秦時的 ”汧、渭之會“就在此塬結合下邊的底店村一帶。

通過衛星圖片就能看出,由於東有千河阻隔,西有金河分割,南臨渭河,背靠大山,賈村塬在冷兵器時代簡直就是個天然堡壘。如果我是文公,會在敵情不明,力量對比沒有形成絕對優勢時,選擇賈村塬上的某處來作為國都。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但還有種說法是離千、渭河交會處向西有10多公里的戴家灣一帶是”汧、渭之會“故地,理由是因為那裡有陳寶祠。但4月13日我去實際看了之後,感覺臺地的面積較小,當時的渭河並非現在那樣是涓涓細流,那時可是勁浪拍岸的大水。特別有問題的是如果遇到來自東方的敵人,往塬上撤退不是一般的艱難。而太皇山底店一帶,地形就大不相同。太皇山臺地上一直有人依山掘窯洞而住,到了70年代由於出現大面積滑坡,居住的人家才搬離。最為關鍵的就是從符合”汧、渭之會“的字面含義不說,如果從臺地退上賈村塬進行防禦也很便利。

”汧、渭之會“在千河鎮魏家崖的說法以前就有,加上去年魏家崖(音ai)一農民後院取土時,發現一座春秋古墓,出土了14件左右的青銅器。”汧、渭之會“在魏家崖的說法又再次被提及。即便這裡是墓地群也不能就說”汧、渭之會“在這裡。由於前邊提及孫家南頭村時的相同理由,感覺這裡作為國都的可能性比較低。秦人的“九都”除過雍城和咸陽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國都功能外,其他七處基本只是東進過程中的戰略據點而已。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直看過去,越過千河,對面的小山包就是前邊提及的底店後身的太皇山。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探究汧、渭之會之謎(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塬)秦文公建都於此

再者千河薄弱處應該就是千河與渭河的交會處,敵人可以輕鬆涉水過河。但當把國都定於此地重點防禦以後就不同了,西戎犬戎的遊擊騎兵也許只能隔河興嘆。並且由於屬於二河交會沖刷形成的三角州面積大,水草豐盛,對於尚未完全脫離遊牧習性的秦人來說,此處是最為理想定居地。

當文公定都以後第6年初次建立祭祀祖先的宗廟,用三牢大禮,這在周禮中都是僭越之舉,但當時已經沒有人抓這種事情了。到了文公16年,文公經過多年收攏周朝舊民,加上前來投奔的百姓也很多之後,力量大增,於是當年開始重新伐戎之戰,這是自他父親襄公伐戎戰死岐山後的首次大獲全勝之戰,戎敗走。11年後的27年又開始討伐南山大幸(應該是左木旁),豐大特等小國。從這些文字就可知道,大局上對戎已經佔據優勢,也有了渡過”汧、渭之會“繼續東進的基本條件。但此時文公的身為太子的長子死去,諡號為爭(左立旁)公,只好立文公的長孫為太子,也就是後來將國都遷往平陽的寧公。平陽由此地向東20多公里,我在本系列之七中已經寫過,就不多說。

無論是字面還是從地理位置、生活生產、軍事上的進攻防禦,以千河渭河交會處的太皇山為制高點的底店一帶也許就是當年的”汧、渭之會“之故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