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樣子:古代,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孩最喜歡的「女兒節」

愛情的樣子:古代,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孩最喜歡的“女兒節”

“七夕”又叫乞巧節,七巧節,或女兒節,源於古人對自然的崇拜。相傳在農曆七月初七晚上,女孩們在庭院中向織女星乞求心靈手巧和美滿的姻緣,所以也稱乞巧節。後來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但依然與情人節無關,只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朝,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講的是:漢朝宮中的綵女(宮女)在七月七日這一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裡比賽用絲線穿各種各樣的針孔,當時的女孩子們紛紛仿效。

到了宋朝,宋太祖把七夕認定為法定節日,七夕乞巧節變得非常隆重。宋朝發達的經濟,讓乞巧節的娛樂活動變得豐富多彩,不再是簡單的穿針乞巧。

在京城,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女子們紛紛梳妝打扮,結伴遊玩,逛市場買飾品。到了晚上,大家聚在庭院中,旁邊放置瓜果酒水,或說笑飲酒樂,或看天上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愛情的樣子:古代,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孩最喜歡的“女兒節”

既然是“乞巧”,著重一個“巧”字,那怎樣才算是“心靈手巧”的女子

穿針乞巧: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記載:“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意思是:七夕,宮女們登九引臺,用五彩絲線穿九尾針(多幾個孔的針),先完成的為“巧女”,後完成為輸,還要把賭資給得巧者。

喜蛛應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意思是:七夕的時候,女子抓一種叫喜子的蜘蛛放在小盒中,第二天,看蜘蛛結網的稀密定勝負,密的巧多,稀的巧少。

投針得巧: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意思是:七月七日正午,放置一晚水在陽光下,等水面出現一層薄膜,投針在水面,看水底針的影子。成雲型、花頭、鳥獸影子,或者剪刀、鞋子為得巧;如果水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就不得巧。

在古代,七夕這一天,女子玩的活動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子能夠如此盡興的玩樂,這樣的日子並不多,所以“七夕”是她們最喜歡的節日。

愛情的樣子:古代,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孩最喜歡的“女兒節”

那麼問題來了,那些“大男人”們又在幹嘛了?

女子乞巧,男子乞文”,女子比較針線女紅(gōng),男子就比較腹中詩書,文化修養,具體表現方式就是“曬書”。你讀了多少書,到底多有才華,看看你曬的什麼書多少書就知道了。至於那些沒有讀過書的,就把家中的衣物拿出來曬,也算是感念女子操持家務的辛苦吧。

從這點看,古代的“七夕”與愛情是沒有關係的,男女都各玩各的,不存在情侶之間一起遊玩互訴衷腸的戲份。

“七夕”成為“情人節”是現代才有的,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再加上某些商家的推動,“七夕”才漸漸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詩詞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祝福語

1、一心一意我想你,兩情相悅甜如蜜,三世情緣創奇蹟,四時充美人歡喜,五福臨門笑口開,六六大順吉祥意,七夕之戀親親你:寶貝,情人節快樂!

2、在時間的驛站,我要許一個心願叫永遠;在愛情的港灣,我將寄一份希望叫真摯。在七夕的日子裡,我會用真情和你度過,願相守的情誼伴著真摯到永遠。

3、七夕情人節來到,牛郎織女相聚首;相思哀愁在心頭,念你戀你已好久;趁此佳節表心意,對著銀河許誓愛;你願否做我織女,共同牽手到白頭!七夕快樂!

祝福語就這幾個吧,其實沒有什麼比520、1314紅包更實在了,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