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种种迹象都表明古人绝不是像咱们想的那样,干熬着静待秋天,而是相当有智慧的,用了很多现在看起来低碳、环保的妙招来安然度夏。

炎炎夏日,古代人们的“避暑”神器可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

三伏已至,度夏如年,古人避暑竟有如此绝招!

一、储冰与“凉殿”

“无冰不欢”。

早在先秦那会儿,老祖宗就学会了用天然冰块制冷。可古代没有冰箱和电,哪来的冰呢?

虽然古人不能用冰箱造冰,但是他们有保存冰块的好办法啊!而且早在商周时期就掌握了“藏冰避暑”这门绝技。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周代还出现了最早的冰窑。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这个部门负责寒冬时节采凿天然的冰块,并且运到“凌阴井”(冰窖)里存起来,用新鲜的稻草、芦席铺垫,把冰放上之后用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覆盖。最后密封窖口等到来年夏天享用。

每到夏天周天子还会举办隆重“颁冰礼”。按级别把藏冰赏赐给官员们解暑,来表示一下BOSS对员工们的关爱。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汉代的皇室,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房叫“温调殿”,夏季房叫“清凉殿”。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清凉殿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贮冰于膝前,四周挂着水晶帘子,还有仆人扇扇子,“清室则中夏含霜”,盛夏时室内便可结霜,清凉无比。

到明清时期,更有了“可移动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夏方式之一。

早在唐代时的长安城里,凡是有头有脸的土豪大户人家建了很多这样的房子。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下淌,水流动起来就有了降温的效果嘛!

屋里还有专业的机械工具叫“扇车”,很类似水车的样子。通过水流驱动让插满扇子的轮子转动,相当于古代版的“电风扇”,这么呼啦啦的就有了徐徐凉风送进屋中。

据考证这种机械原理的“凉屋”是从东罗马帝国传过来的,经过咱们本土化的改造而成。

如果把“凉屋”称为古代空调房的话,那么这些机械装置绝对是咱们国家最早的“进口空调”啦!利用冷水循环降温,颇有点现代“空调房” 的意思。

二、七轮扇

除了各种扇子,西汉时,长安一巧匠丁缓为了祛暑,发明了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此物把7个一丈长(3.33米)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

《西京杂记》记载:一人运之,满堂寒颤。真凉爽!

三、“冷饮”和“冰箱”

《楚辞·招魂》记载:“挫糟冻饮,酹清凉些”。可见他们早就知道,加了冰块的糯米酒,喝起来才更加醇香、清凉。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到了生活富庶的唐宋,人们更是花样吃冰。

唐代出现了“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则卖。

宋代还出现了“冷饮专卖店”。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刘松年的《斗茶图》还将卖凉水绘入画中

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利用造冰技术,古代夏天冰冰凉的冷饮产业就此诞生啦!比如说在唐代,古人会在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降低冰的融点,再加上蔗糖水的小铁盒放在桶里插上木棍,不一会就冻成冰棍啦!

还有的古人把香料放在水中加硝石,结果就成了香气扑鼻的冰水,又凉又甜的还没啥色素肯定味道棒棒哒。

《武林旧事》也记载,宋朝街市出现了“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各色“冰水”。

“雪泡”,就是饮料里加了冰雪水。

北宋汴京的冰店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南宋临安街上主打“雪泡梅花酒”,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才打烊。生意多火爆!

元代的吃货们当然也是不甘示弱,在冰雪中又加入了蒙古人喜欢的乳品。比方说果桨和牛奶,才制作成了“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的“冰酪”,也就是冰淇淋的老祖,后由马可波罗传到意大利,这才有了现代的冰淇淋、刨冰。

原来冰激凌是咱老祖宗发明的。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清末,市面流行一种新型饮料“荷兰水”,也就是大家现在常喝的汽水。

清末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对此有详细介绍:“以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及其他种果汁制成者,如柠檬水之类皆是。”

为了放冷饮,智慧的古人又发明了一种原始的冰箱——“冰鉴”。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冰鉴,可冷藏水果、冷饮等

这是一种双层木桶,下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盖上盖子,好长时间都不会融化,好像车载小冰箱一样方便多了。

四、夏日穿搭有妙招

最后咱再说说大夏天的古人们到底穿啥?尤其是爱美的古代美眉们。

现在的我们可以穿短袖、短裤、裙子、泳装也可以,可是古人给咱们的印象都特保守,所以有人认为夏天这么热,古人穿衣讲究又那么多,总是捂得严严实实的那还不得热死啊!

其实并不是那样的。

魏晋之前,男人们爱赤膊,女人们则推崇“开裆裤”。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这种“开裆裤”并不单穿,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小风嗖嗖裆下过,别提那个清爽了!

唐朝美女最爱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更是既清新、凉爽,又时尚、前卫。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爆乳装”,很多网友说太过暴露大胆,但其实灵感就来自唐朝的袒胸装。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宋女子则一般是:“背子+抹胸”:就是对襟长衫,搭配贴身抹胸。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身着薄罗或薄纱的背子,任两肩、双臂,隐现在轻浅的纱罗中。

西蜀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咏宫人夏日纳凉时之情形,有言“薄罗衫子透肌肤”。

词人李清照夜在《点绛唇》中写到“薄汗轻衣透”,薄汗而竟能透衣,可见其轻薄凉爽。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北齐校书图》身披透明纱衣的学士

古人爱穿纱袍、长裤,看似闷热,其实不然。

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

他们宽大的衣服,不仅能覆盖皮肤,还非常通风,形成“小对流”。

快看,姐走路带风!

特别酷热难耐的时候,他们就先贴身穿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透气隔汗,十分酷炫。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古人的凉鞋也是五花八门,从芒鞋到木屐,从麻鞋到草鞋···不仅种类多样,样子放到现在也很时尚。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春秋时期高级“凉鞋”漆履(刷漆耐腐蚀还好看)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苏东坡的带齿木屐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到了晚上,夏夜漫长,暑气蒸腾,尤为难熬,古人就睡在“凉簟”之上。

簟是一种竹制的席子,祛暑降温、凉爽宜人。

苏轼曾在《南乡子·凉簟碧纱橱》中写道: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有蚊虫?别担心。古人们早就有了蚊帐。

蚊帐最早叫“帱”,多用锦、罗、纱、绮、缣,兼顾透风,普通百姓则多用葛、布,此外还有香囊、艾草用来驱蚊。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枕清凉入梦来。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玉枕”降温效果好,最受古人青睐。还有水晶枕、石膏枕,以及各种中药做的药枕。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古人喜欢在枕心里放檀香,可以驱蚊虫、除异味,名曰“枕檀”。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最有技术含量的是一种“冷暖枕”。这是一种瓷枕,枕头里面是空的,有个夹层,上有一个注水洞口。

夏天睡觉前,用从井里刚打的凉水注入其中,上垫枕巾,头枕其上,凉爽宜人。

除了枕头上的考究,古人睡觉还要怀抱“竹夫人”。“竹夫人”是古人夏天抱着睡觉的竹物,一般为圆柱形,用竹篾编成,中间镂空。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竹夫人

竹夫人

陆游在《初夏幽居》里写道:“虚堂一幅接篱巾,竹树森疏夏令新。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可见”竹夫人“的美妙。

五、生活在别处

可没有电视剧,没有网络和游戏,古人们在漫漫长夏都干啥呢?

别操心,人家可惬意着呢!没事睡睡觉,醒了发发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闷了就会会基友,唠唠嗑、喝喝酒。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下下棋、弹弹琴也是极好的。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来精神了,就纺纺纱,种种瓜。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有空,他们也会三五成群,泛舟湖上,或约个妹子,水边谈情说爱。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也可以找个好日子,拖家带口,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深山避暑。

清极致享乐主义者李渔,在《闲情偶寄》说起他一生最快乐的三年,就是在避乱山中的夏天: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

脱光了在山里当野人、吃野果,闻荷香,醉卧长松旁,冰水喝茶,胜似神仙!

当然,最厉害的,还属这最后一招: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默念三遍“我不热”“我不热”“我不热”!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来看看我们先人的智慧!

古代“葛优瘫”

怎么样,看完这些你有没有觉得这夏日的尾巴也不那么热了呢?

点个关注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