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正如一个正在形成的欧亚大陆整体化把古典文明和古代时期区分开来一样,一个成熟的欧亚大陆统一体又把中世纪于1古典时期区分开来。过去,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铁器的大规模生产及其对生活各方面的多种影响,促成了欧亚大陆早期阶段的统一。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又使欧亚大陆完全的统一成为可能。但是,这些世纪中,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庞大的帝国。它们不仅仅像古代时期那样,占据着某些大河流域,或像古典时期那样拥有整块的地区,而且还·横亘好几个地区,地阔整个欧亚大陆的大部分陆地。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大帝对恒河流域或中国一无所知;欧亚大陆两端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彼此之间实际上也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其原因是亚历山大帝国主要局限于中东,而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实际上被限制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世纪最早形成的伊斯兰教帝国,到8世纪中叶,已将国土从比利牛斯山脉扩展到印度洋,从摩洛哥延伸到中国边境。以后几个世纪里,伊斯兰教进一步扩张到中亚、东南亚和非洲腹地。13世纪的蒙古帝国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其版图包括朝鲜、中国、整个中亚、俄国和中东大部分地区,它是欧亚大陆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亚历山大大帝在银幕上的形象

诸帝国疆土如此空前辽阔,消除了由来已久的地区孤立。这时,欧亚各地区之间已有可能发生直接的联系并相互影响。由此产生了新的商业联结、技术联结和知识联结:

一、商业联结

古典时期,欧亚大陆商路两段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存在,促进了贸易的全面发展。相反,这些帝国的崩溃,则破坏并削弱了这种贸易。不过,中世纪时期,伊斯兰教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相继出现,又使这一贸易再度兴盛,并达到了新的高度。3

穆斯林的征服统一了整个中东地区,而中东是所有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路的枢纽;这里既有通往黑海和叙利亚各港口的陆路;又有穿过红海和波斯湾的水路。其中,渡过阿拉伯海、同印度西南部马拉巴尔沿海地区的贸易尤为繁荣。大批穆斯林商人,多数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印度和锡兰各港口定居下来,用船将马匹、白银、铁器、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从西方运到东方,以换取丝绸、宝石、柚木和各种香料。

671年,首批穆斯林到达广州,很多人就此定居下来。地方当局允许他们自治,于是他们选出自己的首领,负责维持其居住区的秩序。有些穆斯林家族的后裔,像后来的马克·波罗一样,在中国行政机构中任职。到758年,穆斯林人口众多,足以进攻广州,结果,中国关闭了对外通商港口。792年,港口重新开放,广州继续成为穆斯林商人经商的中心,直到878年他们被中国的造反民众所杀。从此以后,穆斯林商人和中国商人便在马来亚的卡拉巴尔通商。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穆斯林国家征战

到了北宋,中国的港口再次对外开放。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安亚的海上优势。蒙古人征服中国,建立元朝后,中国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在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进口商品除细纹棉织品外,还有中亚的皮革、马匹以及南亚的优质木材、玉石、香料和象牙等原材料。而出口商品,除矿石外,还有书、画,尤其是瓷器、丝绸等产品。

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了鼎盛。140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瓜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归途中,苏门答腊的一只海盗船队企图拦截,结果全军覆没。后来几次航行的航程更远,一直到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而直到1445年,葡萄牙人才航行到佛得角。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郑和雕像

在蒙古统治下的和平时期,陆上贸易的恢复证明是短暂的。一个原因是1368年,蒙古人被赶出了中国,蒙古帝国全面崩溃,从而使中亚再度崩溃,导致欧亚大陆间的贸易再度中断。更重要的是,伊尔汗国的合赞汗改宗伊斯兰教,自然切断了欧洲人去香料群岛的运输路线。从次,几乎所有的香料都是沿红海至尼罗河的航线,用船运输,这使阿拉伯和威尼斯经济人获得巨额利润。但是,有些欧洲人不愿意继续支付昂贵的价款,尤其是他们现已知道香料的产地和价格;因此,他们开始寻找避开穆斯林这一障碍的新道路,结果,达·伽马开辟了一条环绕非洲的划时代的航线。

二、技术联结

穆斯林帝国和蒙古帝国,不仅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速了技术的传播,三角帆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是一种高大的三角形纵帆帆船,一直为阿拉伯人所使用。但是在地中海,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使用一种横帆帆船,这种帆船在气候恶劣时比较容易驾驶。不过阿拉伯帆船操作起来更加灵活,能在逆风中航行,并能在河流和狭窄的水域里抢风转变航向。由于这个原因,它不久就在地中海东部地区代替了横帆帆船。到11世纪时,它已成为整个地中海通常的运输工具。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船舶设计师,将横帆帆船的前桅和三角帆船的主桅及后桅相结合,造出了三桅船,他可以在任何天气里航行,使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成为了可能。

培根正确评价了三大发明的历史意义,而这三大发明都源自中国。雕版印刷是一种把要印的书的每页分别刻在每块木板上的印刷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刷的中国佛教经文。活字印刷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以后几个世纪中,中国人用木头和金属活字代替了泥活字。这些发明,又中国传到中东,再经中东传到欧洲。1423年,欧洲人首次使用雕版印刷;1456年,欧洲人用活字印刷了第一本——《古登堡圣经》。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中国的活字印刷

早在唐朝(618-906),中国就用火药制造出了烟火。110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武器,即“突火枪”。这几乎就是金属官枪的前身。金属管枪大约出现在1280年,不过现在没人知道它最先是由中国人发明的,还是由阿拉伯人或者欧洲人发明的。

传遍整个欧亚大陆、具有深远影响的其他中国发明是船尾舵、马镫和胸戴挽具等。船尾舵大约于1180年与指南针同时传入欧洲;马镫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诞生;胸戴挽具与过去的颈戴挽具不同,是套在马肩上,使马能全力拉东西而不会被勒死。最后,中国人还在栽培了许多水果和植物,它们通常由阿拉伯人传遍欧亚大陆。这些水果和植物包括菊花、山茶花、杜鹃花、茶香玫瑰、翠菊、柑橘等;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三、宗教联结

中世纪不仅以横贯欧亚大陆的前所未有的商品和技术交流为特征,而且还以宗教信仰的空前传播为特征。就基督教和佛教而言,它们于古典时期末开始传播,中世纪时期继续流传。但是,中世纪中,最重要的宗教变革是伊斯兰教的出现。除其教义外,这一新宗教在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后,突然从阿拉伯半岛向外广泛传播,对欧亚大陆和非洲广大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632年到750年,伊斯兰教首先传遍中东地区,然后向西传到比利牛斯山脉,向东传到中亚地区;最终结果,实际上是把地中海变成了穆斯林的一个湖;第二阶段,从1000年到1500年,在这几个世纪中,伊斯兰教进一步传播,传入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使印度洋也变成了穆斯林的一个保护区。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蒙古帝国版图

伊斯兰教领土的巨大扩张,自然使基督教世界的统治者们感到惊恐;他们这时实际上已被孤立在欧亚大陆的西端。这一点,也是13世纪蒙古人崛起时基督教世界统治者们的反应颇为矛盾的原因。蒙古骑兵所予以的屠杀使他们丧魂落魄。但是,正如西方人所看到的那样,情况并非一片漆黑,因为蒙古人也征服了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穆斯林。因此,基督教世界的统治者们希望自己能使异教的蒙古人也像以前异教的马扎尔人和维京人那样皈依基督教。

由于中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1264年忽必烈从哈拉和林迁都大都,即今天的北京。最早来到首都的欧洲人是两位威尼斯商人:尼科拉·波罗和马费奥·波罗。忽必烈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他们询问了有关欧洲的情况,并让他们转信给教皇。在这些信中,忽必烈请求,为他的朝廷派100名传教士,向他的人名传教,并同其他宗教辩论。

如果说忽必烈提出这一要求是由于他对基督教的热情,那是颇可怀疑的。更有可能的是,他要为自己的官僚机构收罗人才,因为他们刚刚征服中国。不敢冒险在上层机构中起用太多的中国人。实际上,他确实雇佣了大批外国人任职。为了维护他的权力,他很注意保持各部分人之间的势力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