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恩達牽手中聯重科,下一步是用AI實現農業的巔峯一躍?

吳恩達牽手中聯重科,下一步是用AI實現農業的巔峰一躍?

​文 | 顏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

吳恩達曾經提及的三個創業項目(教育、製造、創投)在今年1月全部落地,就在大眾以為一切塵埃落地時,這位“賣水者”在半年後又轉而為他的第二個創業項目Landing.AI開闢了一個分支——農業機械。

7月31日,中聯重科宣佈與吳恩達教授的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AI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在農業領域展開合作,共同研發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新產品,將中聯重子公司中聯重機發展為一家人工智能農機公司。

與中聯重科的合作是Landing.AI繼富士康之後的第二個大單,顯然,吳恩達的野心並不止於工業製造,吳老師此次高調、高起點的將目光投向了農業領域,究竟意欲何為?

此時高調合作,無非是借農機裝備的風口

吳恩達繼富士康後,為什麼選擇了一家中國企業來達成農機裝備的合作呢?或許可以從當前的大環境來分析一二。

今年4月,美國商務部下令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出口電信零部件產品,期限為七年。美方封殺中興通訊,打壓中國高科技公司,也印證了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摩擦的目標,直指《中國製造2025》。

今年7月,美國又宣佈加徵中國產品關稅,自此,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此次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中,中國的農機裝備也在加徵關稅名單之列。

吳恩達牽手中聯重科,下一步是用AI實現農業的巔峰一躍?

事實上,當前全球農機前三強跨國企業都在美國,他們分別是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和愛科,這三家旗下工廠遍佈全球,約翰迪爾在全球的員工甚至達到6.7萬之眾。而中國農機行業僅僅開始了國外建廠的試探,有的出海計劃還沒成熟就已經夭折,在中國,至今尚無一家跨國企業。

如此,美國加徵農機關稅的舉動就很令人深思了。這究竟是美國的無心之舉還是防患於未然?

我們首先來看看中國農業機械的市場。自2004年國家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底,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成規模以上的農機企業年產值已經達到3952.28億元,連續多年穩居世界農機產值第一位。

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農機工業和農機企業正在逐漸擴大市場佔有率,而隨著我國在人工智能上的不斷突破,結合中國目前有土地流轉和兼併的大趨勢——有很多過去的小塊農田變成了大片農田,這意味著智慧機械作業越來越有優勢。

在中美貿易戰陰影下,藉助吳恩達的Landing.AI,完成中國製造2025,對於中聯重科這樣的本土企業,其實遇到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尤其是中聯重科旗下的農機產品已經初步實現了自動化,並建有數據中心,顯然為吳恩達的AI製造農機鋪好了前路。

中聯重科與吳恩達的合作,就像武功略有小成的郭靖,遇到離家出走的黃蓉。一個憨厚敦實,志向堅定卻缺乏指導,一個聰明伶俐,出走桃花島後卻沒有太多江湖經驗。雙方聯手,在國際化研發、本地化生產上形成突破不是難事。

外有環境加持,內有隊友助攻,吳恩達顯然是瞄準了智慧農機在中國這片黃土地上的勃勃生機。

農機要解決的問題,吳恩達一個也沒落下

看起來局面大好,但也有觀點對吳恩達的此項合作表示擔憂,中國農機市場痼疾難除,在AI賦能農業機械之前,吳恩達的頭等大事,就是解決籠罩在中國農機市場上方的陰霾。

1. 農機市場結構性萎縮

農業機械市場雖然在產值和銷售額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主要是偏重於數量的粗放式增長,在產品結構上,集中在大眾化的低端產品方面,大多數農機企業生產的農機產品大同小異。這種粗放式增長模式已經成為制約農業機械市場進一步拓展的最大障礙。

除了產品結構,市場投放也有明顯的偏重。我國平原地區農業機械化率幾乎達到了100%的水平,而其他不適合發展機械化或者機械化成本很高的丘陵和山區,農業市場化程度遠低於平原地區。

而就目前的農業機械產業的技術水平以及成本控制能力,再加上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必然構成目前農業機械市場結構多樣化的限制性因素。

再者,農業機械多而雜,目前技術水平相對比較成熟的是國家一直扶持的各種平原田地大型農,而對於其他各種細分領域,小需求的特點使其無法得到政府和各級研究所的器重,發展遠遠滯後於各類大型農機。

顯然,要想在我國推廣智慧農機是不容樂觀的,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只盯住了眼前利益。這種偏重於低端產品的發展模式,在發展初期雖然具有迅速覆蓋國內市場的數量上的優勢,但隨著低端市場的逐漸飽和,必然導致農業機械市場拓展出現結構性萎縮的困境。

另一方面,這可能與國家的農機補貼政策有直接關係,國家現在只是補貼在某個機型上,而很少補貼在新技術上。靠企業自身的力量,畢竟身單力薄,推廣起來就會很慢。

2. 技術變現越發困難

目前,農機市場裡還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問題,農機產值雖然在14年達到近了4000億的歷史最高值,但同比增長僅8.55%,不僅遠低於2013年16.31%、2012年19.07%的增長幅度,也低於2014年機械行業總體9.41%的增幅。在現階段裡,農機技術的變現顯然越來越難了。

最近兩年,國內農機工業在度過補貼推動的黃金時代之後,進入了深度調整期,特別是今年以來,絕大多數細分市場都大幅下滑,導致不少農機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這是因為新產品在研發和推廣上的費用比較高,產品最後的市場報價就會比較高,用戶就不太容易接受。

雖然土地流轉會進一步增加農機需求,但是據現實來看,最多也就是幫助消化農機現有的庫存量,而新機器的買賣遠遠不如租機划算。

對比國外企業的技術成本,歐美農機寡頭經過數十年發展,他們的研發成本歷經多年分攤,早就攤薄至最低水平。相反,國內企業雖然近年來在技術與硬件建設方面加大投入,但揹負包袱的肉身顯然與外資企業難以抗衡。

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國內農機市場歷經多年的政策紅利驅動和成本優勢,已經到了技術驅動、創新驅動的階段,到了從追求規模擴張為主調整為規模、質量同步發展的階段。

是金礦還是深坑,吳恩達自己心裡有數

繼富士康後,吳恩達這次盯上的是第一產業內的機械裝備,吃瓜群眾開始在替吳恩達算賬,討論這到底是金礦還是深坑。

結論我們暫且不說,倒是在吳恩達的口中,智能相對論分析師顏璇可以先看到一個夢,之前他說“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農業,將會幫助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同時也使整個作業過程更加環保。這樣人們將更容易獲取更安全、更健康的食物。”

不論智能與否,製造水平再高,和農業機械相關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斷提高生產率。而加上了環保二字,則是對第一產業裡綠色生產率革命的期許。

中國曾在1980年—2010年間經歷了一個現代化的農業革命,該農業革命的動力和歷史上其他的農業革命十分不同,它是“隱性的”。因為它不是來自某種新的投入而提高了某些產物的畝均產出,而主要是由於從低值的穀物生產轉向越來越多的高值肉禽魚、蛋奶和高檔蔬菜與水果的生產。

這個變化是由中國人民的歷史性食物消費轉化所推動的,但隨之而來卻是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近幾年來,農產品抽檢不合格的事情屢有發生,8月伊始,北京就抽檢發現了4款不合格農產品,包括韭菜、豬肉等。

“隱形”農業革命的八年後,人工智能如此高調地賦能農業,可能也意味著,我國的第一產業終於能夠乘著人工智能的春風,開始綠色的農業變遷。

【完】

智能相對論: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鹹淡,講出黑白,道出vb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後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