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能工業互聯網,新華三的底蘊與底氣

眾所周知,伴隨著國家和地方工業互聯網政策的落地以及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的組織實施,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推廣進入到了從實驗驗證到規模化應用,從垂直深耕到橫向拓展,從產業鏈單點突破到產業鏈圖譜加速完善的新階段。

但是,由於發展時間相對短,我國工業互聯網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著核心技術能力薄弱、跨行業跨領域生態體系構建能力不足,相關應用和工業APP開發隊伍建設滯後等問題,由此嚴重製約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使能工業互聯網,新華三的底蘊與底氣



在此背景下,為更好地支持國家工業互聯網戰略和數字經濟的縱深推進,在今年4月19日舉辦的2019 Navigate領航者峰會上,新華三正式發起成立新華三工業互聯網技術聯盟,並攜手十餘家工業領域關鍵行業的領軍企業,聚焦工業互聯網平臺技術層面的深度探索,希望通過跨產業、跨領域合作,融匯產業力量與智慧,推進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讓更多製造企業擁抱“智能+”。

毫無疑問,新華三工業互聯網技術聯盟的成立,不僅是新華三多年來所積累的技術能力在製造業的一種沉澱與釋放,實現了新技術與工業製造業場景需求的完美結合;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對加速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以及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也必將起到更多的示範和引領的價值。

工業互聯網的新階段

我們知道,早在2017年國家相關部門就印發了《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增強工業互聯網產業供給能力,持續提升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推動製造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形成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相互促進,同步提升的發展格局。

不僅如此,2018年“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更是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樣也明確指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這充分顯示了國家對工業互聯網的高度重視,也為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


使能工業互聯網,新華三的底蘊與底氣



對此,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認為,這標誌著中國工業互聯網從概念倡導進入實踐深耕的新階段。實際上,此前一系列的探索也讓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在戰略引領、規劃指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產業推進等方面形成了良性互動的局面,主要體現在:

一是,工業互聯網體系建設實現了全方位突破。可以看到,高品質企業骨幹網、窄帶物聯網實現縣級以上地區全覆蓋,IPv6改造基本完成;標識解析體系5大國家頂級節點、10個行業/區域二級節點初步建立;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50家,重點平臺平均連接設備數量達到59萬臺(套),工業APP創新步伐明顯加快;此外,國家、省級/行業、企業三級協同的安全監測技術體系也得以初步構建。

二是,工業互聯網應用實現了多領域拓展。目前,工業互聯網已廣泛應用於石化、鋼鐵、電子信息、家電、服裝、能源、機械、汽車、裝備、航空航天等行業和領域,網絡化協同、服務型製造、規模化定製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助力企業提升質量效益,並不斷催生新的增長點。

三是,工業互聯網生態構建實現了多層次推進。數據顯示,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AII)成員數量突破1000家,與美歐日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組織在技術創新、標準對接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引領跨界行業企業深度協同突破。

當然,儘管中國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客觀的說,目前大部分中國製造業企業的數字化程度相對較低,根據IDC的數據顯示,超過50%的中國製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尚處於單點試驗和局部推廣階段。顯然,大部分中國製造企業尚不具備向智能製造轉型的基礎,當務之急是要做好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不僅如此,由於製造行業細分類別較多,也導致了在數字化轉型或者在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中訴求並不相同。例如,流程型製造企業,常見的如石油煉化、鍊鋼等企業,一旦生產過程中斷就會發生嚴重的經濟損失和安全事故,因此他們更關注設備的預測性維護、生產過程關鍵環節的優化等。

而離散型製造企業,如家電、新能源汽車等企業則面臨著多品種、小批量和多批次的生產模式逐漸成為新的趨勢,客戶對產品交貨週期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等挑戰,所以他們關注的重點是平臺化的整合能力,以及應用的雲化能力等。

由此可見,中國製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或者說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超級工程”,這對一直關注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新華三而言,意味著它必須構建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搭建出一個可複用的使能平臺,以順應工業互聯網在進入深耕新階段的新訴求。

使能工業互聯網背後

基於此,新華三攜手多家企業發起成立工業互聯網技術聯盟,並首批集結了包括海爾集團、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國中治、中聯重科、京東方、一汽解放、帆一尚行、廣汽新能源、福耀集團、潤聯科技、寶信軟件、紫光雲共13家工業名企,覆蓋家電、電子信息、鋼鐵冶金、建築、能源、汽車等十餘個關鍵行業,希望通過技術聯盟的方式,聯合產業力量、聚焦技術合作、全面使能工業互聯網。

那麼,在新華三工業互聯網技術聯盟中,新華三扮演了何種角色?它在工業互聯網中的市場定位是什麼?此外,未來工業互聯網技術聯盟的合作方向又是什麼呢?


使能工業互聯網,新華三的底蘊與底氣



對此,新華三集團副總裁、企業事業部總經理王燕平表示,新華三在工業互聯網中的市場定位,就是使能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面向智能製造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全面的底層數字化技術。

據介紹,新華三在去年把國內的企業分成五大版塊,包括高端製造、一般製造、信息技術、現代服務以及工程建築,同時在五大版塊基礎上又劃分出26個重要子類。從內部分類看,不同企業的需求差異化很大,儘管有一些共性的需求可以通過“上雲”的方式去解決,但確實很難通過一個平臺對企業進行統一技術能力的輸出。

換句話說,工業互聯網技術複雜、場景廣泛、應用專業,很難通過一個平臺就能放之“四海皆准”,而是為企業儘可能多的提供“共性”的解決方案。所以,在此基礎上,新華三發起成立工業互聯網技術聯盟,就是希望通過提供全面的底層數字化技術,並聯合關鍵行業的十餘家領軍企業,深入行業觸角,去做定向的產品開發,由此完成使能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最終目標。

王燕平說:“未來技術聯盟將會從實踐出發,以滿足實際需求和解決問題為導向,聚焦工業互聯網技術層面的深度探索與跨產業、跨領域合作,同時通過九大方向的合作,全面推動工業聯網的發展、創新和落地,加速中國數字經濟轉型。”

具體而言,新華三工業互聯網技術聯盟九大合作方向是指:聯合研發、產品定製、政府申報、業務拓展、項目合作、平臺合作、應用開發、公有云服務、人才培養等。例如,在聯合研發中,新華三會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提供環境驗證等方式,在新技術、新解決方案方面和合作夥伴實現聯合探索;而產品定製,是指圍繞工業互聯網產品設計、定製工業專業場景的針對性開發;人才培養方面,則會依託新華三大學建立工業互聯網人才培訓示範點等等。

在王燕平看來,中國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十分有前景:一方面中國有體制方面的優勢,有政策的大力支持,可以集中精力去辦大事情;同時,中國還擁有數量眾多的大中型企業,在海量數據的上收和建模過程中也有很多的積累,可以形成獨特的優勢。

另一方面,未來通過技術聯盟的方式,還可以推動更多新技術、新方案進入到工業互聯網平臺中,讓更多的企業關注工業互聯網,同時“上雲上平臺”,這就會帶來一種流量優勢並形成“雪崩效應“,由此促進中國工業互聯網更多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方面的創新。

新華三的底蘊與底氣

在我看來,新華三不僅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使能者”,同時其一系列的創新與探索更成為整個市場的“引領者”,其價值和意義無疑重大而深遠,而在這背後也正是新華三底蘊與價值釋放的體現。


使能工業互聯網,新華三的底蘊與底氣



首先,是新華三在底層技術方面具有絕對的領先優勢。使能工業互聯網,就意味著要能夠提供全套最好的技術能力和產品,在這方面新華三無論是在產品的創新上,技術的領先上,以及解決方案的豐富性上,都是國內領軍企業,可以說新華三在技術的寬度、深度和廣度上“三者兼備”。

其中,新華三在2019領航者峰會上發佈了“數字大腦計劃”,憑藉不斷增強的自身平臺能力,新華三還能與生態夥伴一起,為更多製造業客戶打造屬於他們的數字大腦,幫助他們加速數字化轉型進程。

此外,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新華三也在三大垂直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例如在網絡層面,新華三的TSN(時間敏感網絡)解決了工業網絡時間的敏感問題、工業5G小站解決了工業無線覆蓋的問題;在IT層面,新華三擁有工業服務器、工業存儲、工業協議網關等產品;在安全層面,新華三也研發出了適合工業互聯網使用的工業安全網關,工業安全應用等。

其次,是新華三一直專注在企業行業,並沉澱出了豐富的行業經驗。這讓它對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痛點和難題,有著深刻理解和認知,其產品和解決方案也真正源於新華三多年來服務企業行業的最佳實踐。

可以看到,在工業雲類的落地中,新華三先後服務了航天雲網、東方國信、蘇州工業雲、紫光工業雲等客戶,為這些工業雲類企業提供了全系列的基礎架構,助力工業雲企業形成從工業傳感器、智能網關、邊緣計算到IaaS、PaaS、SaaS雲平臺及工業企業上雲等一系列產品和整體解決方案。

而在智能工廠類的落地中,作為海爾互聯工廠的生態夥伴,新華三以面向未來的智能工廠網絡解決方案,助力海爾集團在膠州空調互聯工廠落地時,將最新的工業設計、生產製造以及銷售理念放置在互聯工廠之上,為海爾集團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基礎。此外,美的集團、中國中車、京東方、福耀玻璃也是新華三的標杆企業客戶。

最後,是新華三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上,還始終抱著開放合作、共創共贏的心態。特別是新華三與各大企業共同攜手成立工業互聯網技術聯盟,使能工業互聯網平臺,不僅會讓更多新技術、新解決方案未來可以大規模複製使用,同時還能降低更多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或者進入工業互聯網的門檻,讓“中國智造”早日得以落地。

正如王燕平最後所言:“大多數企業的工業互聯網發展還處於叫得響、熱的慢、看不清、摸不著的狀態,因此新華三非常有責任,也有意願把領先的數字化技術捕捉回來,進而融為使能平臺的技術,同時把平臺技術去跟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結合,最終帶動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可以預期,隨著新華三工業互聯網技術聯盟持續豐富平臺生態,以及推動“數字大腦計劃”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落地,無疑將真正幫助工業企業輕鬆擁抱“智能+”,助力工業企業及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