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里的「兔子」

我國養兔的歷史較早,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兔”字的蹤影;至於以野兔為狩獵對象,則在若干萬年以前的原始社會就已開始。

人類與兔的這種密切關係,也促發了有關兔的一些歲時風俗的形成,並使之有了名列十二生肖之中的榮耀。農曆每年的正月初一,古代漢族有“掛兔頭”的歲時風俗以鎮邪禳災。

而中秋節的各種流傳至今的民俗更是多與月與兔有關。

中秋節又名“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女兒節”等等,與春節、端午節共同構成我國民間的三大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來源於周代秋分祭月的習俗,至北宋時始定為八月十五日。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每逢中秋之夜,富家巨室與王孫公子,或登高樓賞月,或酌酒高歌,竟夕不眠。

一般人家也團圓子女,安排家宴,而“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可見此節在古代的熱鬧景象。

賞月而外,最隆重的是祭月的風俗,當然這只是女子的事情, 舊時京諺津一帶為代表,於中秋節有張掛木版印刷的“月光紙”或設“月光馬子” 祭拜的習俗。

中國民俗裡的“兔子”

月光紙或月光馬子都有玉兔的形象,從而使中秋節與兔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聯繫。

明代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雲:“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

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 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日團圓節也。從中可見明代北京祭月風俗的隆重, 搗藥的玉兔像人一樣立著操作,與所謂月光遍照菩薩同作為月神受人拜祭。”

中國民俗裡的“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