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里的“兔子”

我国养兔的历史较早,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兔”字的踪影;至于以野兔为狩猎对象,则在若干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开始。

人类与兔的这种密切关系,也促发了有关兔的一些岁时风俗的形成,并使之有了名列十二生肖之中的荣耀。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古代汉族有“挂兔头”的岁时风俗以镇邪禳灾。

而中秋节的各种流传至今的民俗更是多与月与兔有关。

中秋节又名“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女儿节”等等,与春节、端午节共同构成我国民间的三大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来源于周代秋分祭月的习俗,至北宋时始定为八月十五日。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每逢中秋之夜,富家巨室与王孙公子,或登高楼赏月,或酌酒高歌,竟夕不眠。

一般人家也团圆子女,安排家宴,而“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可见此节在古代的热闹景象。

赏月而外,最隆重的是祭月的风俗,当然这只是女子的事情, 旧时京谚津一带为代表,于中秋节有张挂木版印刷的“月光纸”或设“月光马子” 祭拜的习俗。

中国民俗里的“兔子”

月光纸或月光马子都有玉兔的形象,从而使中秋节与兔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系。

明代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

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 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日团圆节也。从中可见明代北京祭月风俗的隆重, 捣药的玉兔像人一样立着操作,与所谓月光遍照菩萨同作为月神受人拜祭。”

中国民俗里的“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