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秋:過一個中華民族的情侶節

唐代詩人杜牧有兩句詩,道出了許多人相似的體驗:“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很多人的人童年都有這樣的經歷:坐在或是躺在星空底下,聽大人或是同伴,講天上牛郎織女星的故事。這就是七夕節的意境——一輩子都不會忘卻的意境。

牛郎織女情,穿越時空的婚戀觀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人類的童年,夜裡無照明,仰望夜空,繁星滿天,給人一種朦朧神秘的感覺,引發許多美妙的想象。中國人的“天人合一”觀念打破了天人之隔,創造出許多人仙相通、天上人間的優美故事,幾千年來世代相傳,膾炙人口,甚至形成了民俗節日,其顯著者就是七夕節。在耿耿銀河的兩岸,一邊是牽牛星(就是牛郎星);一邊是織女星,古代先民長期把它們作為指向方位的星宿。為什麼這兩星要隔著銀河相望?人們發揮各種想象,神話、傳說就誕生了。牛郎和織女之間逐漸被想象成情侶的關係、夫妻的關係,七月七牛郎織女星渡銀河踏鵲橋相會的故事就豐富起來了。七夕節逐漸被視為中國的情侶節。

李漢秋:過一箇中華民族的情侶節

牛郎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牛郎織女七夕銀河相會,是非常美好的時刻。因此,人們就把他們的相會叫“星期”。這麼美好的故事,很有詩意,很浪漫。可以說,七夕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中最有浪漫色彩的節日。詠唱七夕的宋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道出了千古愛情的真諦。這裡的“兩情久長”就是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種高級的人類精神,擢拔他們超越低層次的朝暮廝守,真摯久長的愛情並不一定要朝朝暮暮廝守不離,作為高級的精神存在,它是可以超越時空的,具有永恆性和再生性。

牛郎織女的情感世界,在當今也是有生命力的婚戀觀。現在有些人標榜所謂“只求一朝擁有,不求天長地久”,但牛郎織女的愛情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愛情,超越了那種低俗的、光考慮物質慾望的婚愛。織女是天上的公主,按照世俗的眼光,她該嫁個有權有錢者,可她卻偏偏下嫁給牛郎,她是把人的品質放在第一位。她看中牛郎的忠厚、誠懇、勤勞,寧可拋棄天庭的優越生活,反抗天帝的命令,也要下嫁人間,住進牛郎的茅草房,滿足於很樸實的、平民的長久夫妻生活。牛郎對自己的妻子,也是一心一意、誠心誠意地呵護著。牛郎織女所展示的是一種追求高尚人格,不看重權勢和金錢,而注重人品優劣的愛情觀。

李漢秋:過一箇中華民族的情侶節

總之,七夕婚戀觀強調的是婚姻自主而非屈從外力,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權勢財富,讚揚的是忠誠堅貞而非輕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時情慾,讚賞的是勤勞持家而非好逸浮華。這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婚戀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一種表現,而且與時代精神相融通,是現代人應當繼承發揚的,是有利於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抵拒不良風氣影響的。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什麼能夠兩千多年傳頌不泯,七夕節為什麼能夠延續兩千年而不絕?白居易的《七夕》詩說得好,“銀漢秋期萬古同”。銀漢就是銀河,秋期就是秋天的相期相會,就是七夕。萬古同,不僅是到現在的兩千多年,以後萬古都會相同,萬古都會傳下去。因為這種婚戀觀、愛情理想是健康的、積極的,符合人類的精神生活需要,能夠融入時代,跟當代的愛情觀相融相通。

中華情侶節,七夕的現代過法

七夕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礎,有牛郎織女的忠貞形象和優美故事,有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積澱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理應成為中華民族的情侶節。

李漢秋:過一箇中華民族的情侶節

七夕的內容很豐富,古代以“乞巧”之節俗最盛,故又名乞巧節。傳統的乞巧方式是對月穿針、水上漂針、種巧芽、鏤花瓜、做巧果、結綵樓,以種種手工活動顯示女性的聰慧與智巧。乞巧的偶像就是織女。“穿針乞巧”從外顯層面看,是女性祈求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從內核看、從源頭看,乞巧的最終目的是祈願織女護佑自己能夠得到愛情和婚姻。

以牛郎織女為形象代表的七夕情侶節,不是單屬未婚情侶,而是涵蓋各個年齡段的夫妻情侶。2010年國家七部委《關於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指出:七夕的主題應突出“愛情忠貞”。愛情是永恆的題目,中華民族重人倫、重家庭,情侶夫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倫關係之一,是一個家庭穩定與和諧的基石。家和萬事興。家是夫妻共同經營的,編織著夢和酸甜苦辣的窩。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就是兩個半球,半個球無法滾動,要有另一個半球。有人說結婚不是1加1等於2,而是0.5加0.5等於1。這有道理。婚姻是個有遺憾的長久結合,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丈夫或妻子,關鍵是夫妻要相向而行,以包容的心態處理好差異和矛盾,而不是動不動鬧分離。

李漢秋:過一箇中華民族的情侶節

目前全國不少地方在開展七夕情侶節活動,石家莊中華情侶節從2002年起已開展了十幾屆,它不僅是給優秀的年輕夫妻、未婚男女頒獎,而且給銀婚、金婚、鑽石婚的情侶代表頒獎,這符合我們中華情侶節的傳統和內涵。河北省振興和創新七夕節的活動已取得可觀的成績,已被命名的有邢臺“中國愛情文化之鄉”、天河山“中國愛情山”,開發了抱犢寨、織女山、伏羲臺等七夕文化景點,形成了河北省太行東麓一線的愛情文化帶,成為京津冀重要的七夕文化資源地和群眾節日活動場所。

許多地方情侶節搞得非常熱鬧,既有傳統內容,又有現代色彩。有的選擇當地的一座橋,在七夕節前,把它裝點成鵲橋,讓青年男女走鵲橋,老年夫妻也相攜走鵲橋。有的舉辦情歌演唱會、相親會,有的地方上演《天河配》《牛郎織女》《鵲橋會》等戲曲劇目。比如,由首都文明辦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北京七夕文化節”,自2013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五屆,整個活動包含經典愛情片展播、鵲橋會、互動體驗、文化燈會、文化講堂等7大板塊,以創新的形式為載體,以傳統文化為內涵,大力弘揚忠貞愛情典範,倡導執子之手的婚姻觀念。

李漢秋:過一箇中華民族的情侶節

總之,很多地方都在挖掘跟七夕節有關的文化資源,開展七夕節活動。這說明七夕傳統沒有斷,在群眾中有深厚基礎,而且也適合當代人的需要。可見,東西南北中,各地都在把七夕作為中華情侶節,因為這是七夕節從古到今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