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養生祕笈》:養生修煉的淵源之二

《中華傳統養生秘笈》:養生修煉的淵源之二

據南朝道學家陶弘景在《真詰•稽神樞》中記載,莊子同我國古代名義扁鵲同師神人長桑公子門下,長桑公子瞭解到扁鵲不是平常人之後,就將治療各種疾病的禁書和秘方傳授給扁鵲。然後,忽然不見蹤影,“殆非人也”。扁鵲服藥30日後,視力出現超常功能,他能透過牆垣看到另一邊的人;能透過人的胸腹看到五臟六腑。

也就是說類似現代所講的人體特異功能。莊子為此寫成了《莊子》一書。陶弘景說,莊子在抱犢山(道家的福地)隱居時,還吞服了化育地方的長生不老之藥。這些都為後世道家修煉者辟穀服餌,苦煉外丹以求長生成仙的模本。

老子、莊子以修煉者的身份和語言對神人、聖人、真人活龍活現的描繪,極大地引起了無數的想長生不死的人們,特別是歷代帝王的嚮往和追求。為了長生不老,成為神仙,自齊威王、齊宣王開始,就不斷派人前往蓬萊、方壺、瀛洲三神山尋求不死之藥。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多次東巡沿海,並派成百上千的金童玉女入海求仙求藥。後來的漢武帝更是大張旗鼓地煉丹砂、祭灶,以求登天成仙、長生不老。皇帝、貴人有條件尋求長生不老的仙丹仙藥,普通老百姓只好通過潛心修煉達到長生不死了。因此,老子、莊子的修煉方法不啻為人們擺脫了苦難,指點了“迷津”。

道家修煉的理論和方法,自東漢後葉張道陵創辦“五斗米教”和後來的張角兄弟創立“太平道”後,經歷了三次大的發展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從精神修煉道形體修煉,從煉外丹到內丹修煉,從導引按摩到健身養生完整的體系。

道家修煉第一個發展時期是漢代,代表人物有劉安,劉向、河上公、魏伯陽等人。

在漢武帝仰求神仙和方士們煉製丹藥的熱烈氣氛下,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劉向著《列仙傳》,提出了凡人成仙的多種修煉途徑,概括起來:

一是服食。如啖百花草,食松實、松脂,食松葉、桃李花,服蒲韭根、桂飲水,服餌松子伏苓,食芝草飲神泉,食蓬縈根,煉食雲母,煉丹與硝石服之等。

二是養身兼服食。如谷成公善補導之事,守身養氣;老子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彭祖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關內尹尚內學,常服精華;邛疏能行氣煉形,煮石髓而服之;陸通好養生,食木實及蕪青子等。

三是善報,即行善事得到的是好報應。如馬師皇,黃帝時馬醫,為龍治病,騎龍負皇而去;子英捕得赤鯉養成龍,乘背騰空而去等等。說明只要肯修煉,條條道路都能登仙。

到了東漢,出現了以修煉長生的觀點解說《老子》的著作,即《老子河上公注》。它解《老子》所謂世界本源的“道”為“元”氣。“一生陰與陽”,“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天地共生萬物”,“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

《老子河上公注》在闡明道“元氣”生萬物,人稟中和之氣生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人之所以生者,為有精神”“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意思是說,人的和氣、精神的存亡,決定著人的生死。由此,我們看到,河上公提出的以愛氣養神為核心,以安靜無為為條件,以去掉私慾為前提,以長生久壽為目的修煉思想,對現時的養身修煉具有重要的意義。

《太清領書》即《太平經》是道家修煉的經典著作。《太平經》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根據陰陽之道和漢代流行的“元氣”學說,闡述其宇宙萬物的生成理論。《太平經》認為,人的生命,必須神、氣結合,或形、神結合,或情氣俱備。

人身中“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為治。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這比河上公所提“愛氣養神”又增添了“重精”的內容。

到東漢後期出現了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對以往養生、煉丹術進行總結和發展。這部書假借《周易》的爻象以論作丹之意。其基本內容是關於人類身體內在奧秘的探索,實質上,這是對人身元氣運行跡軌所作的記錄。

這部書在歷史上第一次對元氣學說作了嚴密的數學描述,是中國古代元氣學說中最系統和最精深的著作之一。它對後世道家養生、煉丹及氣功修煉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西漢、東漢兩漢時期,道家修煉之風盛行,從導引、行氣、胎息、養生、煉丹等品種繁多,併成為道家以後修煉的秘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