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資本赴港IPO,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的故事

華興資本赴港IPO,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的故事



華興資本赴港IPO,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的故事

華興資本正式邁向3.0時代。


文 | 劉旌、陳之琰

核心提示:

  • 華興希望根據企業的不同成長階段,提供私募融資、直接投資、併購、股票承銷、資產管理等全生命週期一站式的金融服務;

  • 一旦IPO之後,華興將進一步成為覆蓋全鏈條、橫跨一二級市場的金融服務機構;

  • 相較於此前上市的投資銀行,華興所服務的新經濟勢力可能會成為支撐其估值的利器;

  • 港股股市仍處於一個相對高位,尤其是新經濟股票估值較高,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市融資,花溪谷可以用較少的股權攤薄換來更多的錢。

正當小米、美團等獨角獸公司都在爭搶港交所新政後的新經濟第一股時,作為“新經濟幕後推手“的華興資本也在大步邁向港股市場。

6月25日晚8時,華興資本正式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通過招股書,可以較全面地看到這家“新經濟金融服務機構”的基本面情況:華興已經不再僅是大家慣有印象中的“投資銀行”,其主要業務還包括:投資管理和華菁證券(多牌照境內證券合資公司)。截至2018年3月31日,華興提供的顧問服務累計交易達1000億美元,私募股權投資的資產管理規模已達41億美元。

過去13年,華興始終將自身命運與中國新經濟緊密捆綁,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明智選擇。在“一個獨角獸公司平均只需4年”的中國創投環境下,眾多新經濟領域的明星公司身後多多少少都有著華興的身影——無論是以融資、併購、投資,抑或是IPO承銷等形式,華興無疑在中國的互聯網歷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一個原本的撮合交易者,自身也走上了IPO之路,立志成為“世界級華人金融機構”的華興資本,要如何講述這個新故事?

華興資本赴港IPO,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的故事

“不止是FA”的華興是什麼?

直到2015年,FA(財務顧問)仍是外界對華興資本最主要的認知。

這一年,中國互聯網發生了一系列大合併:滴滴快的、58趕集、美團點評,而華興以財務顧問的身份深度參與了上述全部案例,坐穩了中國新經濟領域DealMaker的頭把交椅。

撮合交易曾經是華興最熟悉和擅長的領域。自2005年成立,華興就相繼在噹噹網、千橡互動、暴風影音、開心網、聚美優品、優酷土豆等項目中擔當“幕後推手”。

而當一眾新生FA夢想成為下一個華興時,包凡的野心卻早已不只是“投資銀行家”。

轉折點發生在2012年。此前,經歷了2008年、2009年金融風暴,華興也有過“一年就做成三個單子”的艱難時刻。包凡把合夥人團隊拉到杭州,開了一場“富春山居會議”,主題是:財務顧問業務之外,華興要不要、值不值得做更大的事?

經過討論,華興達成的共識是:移動互聯網的局面逐漸形成,中國的中產在崛起,這背後有巨大的歷史機遇。包凡說:“如果我們不抓住,將來一定會後悔。”

同年和次年,華興火速佈局在香港、美國的券商業務和投資管理業務。華興2.0時代自此啟幕。

華興近來的一系列變化都可被視為2012年的延續動作——投資銀行之外,華興現還擁有直投、華菁證券等多條業務線。根據包凡的定義,華興搭建了一個“漏斗式”的業務模式——開口是早期項目平臺,包括Alpha、星起等等;往下是成長期項目的私募融資、併購服務,再到成熟期企業的A股、港股、美股證券市場服務。

基於漏斗模型,華興要講述的故事是:串聯起創業早期、成長期、後期以及上市後企業的三大成長曆程,並根據不同階段提供私募融資、直接投資、併購、股票承銷、資產管理等全生命週期一站式的金融服務。

華興資本赴港IPO,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的故事

漏斗模式(來自華興資本招股書)

華興資本赴港IPO,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的故事

“交易撮合方”自身IPO的動力何在?

某種程度上,華興IPO也是2012年那次歷史性轉折的延續。

一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分析師告訴36氪,IPO對華興至少有兩個顯著作用:一是更有助於將公司業務平臺化;同時為旗下的多線業務融來更多自有資金,比如在投資和券商板塊上,“拿牌照、以及做金融市場都需要大量的資本金”。一旦IPO之後,華興將進一步成為覆蓋全鏈條、橫跨一二級市場的金融服務機構。

根據招股書,華興對未來戰略的規劃是:擴大經濟行業覆蓋面、持續開發產品組合,同時在國際化擴張、賦能及投資人才等層面發力。

在華興之前,同為投資銀行的中金公司,已於2015年就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它是中國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擁有顯赫的官方背景。截至6月25日,其市值為593.68億港元。

有別於中金公司的是,華興所服務的新經濟勢力可能會成為支撐其估值的一大利器。

招股書披露,截至2018年3月31日,華興資本已為約700項交易提供顧問服務,交易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投資管理業務所管理的資產規模約41億美元,華興證券(香港)已擔任28項香港及美國IPO的承銷商,籌資共計141億美元(行使超額配股權後)——幾乎無一例外,這些交易均處於新經濟領域。

華興資本赴港IPO,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的故事

為什麼選擇港股?

在今年1月的媒體溝通會上,包凡曾告訴36氪,2017年資本市場有“三件大事”,其一就是港股推出“同股不同權”、允許私募科技企業香港上市的新政策,“將為市場帶來變化”。

2017年底,在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推動下,港交所出臺了成立25年來最大的變革: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允許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李小加曾將港股市場形容為“自由戀愛”——從制度層面上來說,三地股市中,港股的上市制度設計已經越來越接近納斯達克,均採用披露制。

從IPO審核通過率來看,2017年共310家申請,僅有8家被拒。同時,香港IPO審核速度快,企業共遞交上市申請表格到出裁決結果,平均只需要120天。

就估值而言,三地中A股給出的估值最高,但其門檻也最高,而美股和港股都較為國際化,香港又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要說兩地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理解程度,香港肯定更懂。

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林家昌曾表示,中國新經濟公司以往多赴美IPO,香港錯過了很多機會,現在在政策上做出修改調整後,“如果中國(新經濟)公司選擇A股以外市場的話,最好的地方就是香港。”

除去政策層面的利好外,港股也正迎來時隔十年的“黃金時代”。今年1月,恆生指數一度衝上33484點,突破了它在2008年創下的歷史高點。

一位二級市場分析師告訴36氪,目前港股股市處於高位,尤其是新經濟股票估值較高,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市融資,可以用比較少的股權攤薄換來更多的錢。

此前,包凡在接受36氪表示要“立足新經濟、做出一家世界級的華人金融機構”。赴港IPO或許是加快華興完成夢想的重要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