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很多成了已開發國家,而西班牙曾經的殖民地有些卻沒有(比如墨西哥),這是爲什麼?

貞者吉也


你先看看澳大利亞,美國的主要人種,再看看南美的主要人種,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

美國和澳大利亞與其說是殖民,不如說是對土著的滅族和直接入侵,從英國過去的人直接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安居,而且大多數是歐洲的新教徒。

他們吸取了歐洲社會的好經驗和教訓,並且沒有任何歷史包袱,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了一個輕裝上陣的新世界,這相當於富二代出來再創業,從物質到精神,都是現成的財富。

再看南美洲,現在依然是原住居民居多,他們接受的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衝擊,受到的歐洲影響從物質和精神上都更少,西班牙人並沒有大規模移民南美,也沒有在南美形成任何白人政權。

至於為什麼?

那就又要從西班牙和英國至少500年的歷史開始追溯。

總之,歷史原因導致了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在英國爆發,才導致新教徒移民北美洲,而西班牙卻沒有類似的動機去移民。再就是,西班牙的王朝,總是時不時出現打醬油的狀態,發揮極不穩定,也讓他們沒有持續的人力和財力去支撐殖民地的開發。


旅讀歐洲


不同的國際格局和時代背景造成了西班牙和英國殖民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殖民地獨立時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西班牙的殖民說白了就是吸血,就是掠奪,殺雞取卵式的攝取殖民地財富,無論是歐洲人帶來的瘟疫,還是令人憤怒的黑奴貿易,以及境況悲慘的種植園經濟,都可以說是殖民歷史上最黑暗血腥的時代。




西班牙對於美洲殖民地的統治很明顯不是建設性,生產性的,這自然會枯竭當地的資源儲備以及資本積累。當然,這一點都不足為奇,西班牙帝國就連本土也沒能建設起優越的金融和生產模式,他從美洲得到的財富基本都用哪兒去了——王室奢侈的開銷以及綿延的戰爭。一句比喻十分形象——從美洲流來的白銀,就像一場雨落在西班牙的屋簷上,很快就又流走了。

西班牙帝國有點窮兵黷武的嫌疑,在他輝煌的黃金年代,其榮譽伴隨著戰爭而來,可怕的是,

與同時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的神聖羅馬帝國一道,這種擁有統一歐洲實力的政治實體不會有人願意看其茁壯成長。早在16世紀40年代,西班牙就發現自己的收入不能滿足戰爭開銷,而提前把國家賦稅抵押給銀行家。

更有意思的是,西班牙根本就不是一個團結而紀律嚴明的整體。地方經濟保護主義嚴重。比如葡萄牙人願意為保護新世界航路而納稅,那樣切合自己的商業利益,但他不會願意為發生在德國的新教王公戰爭出資。而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人民願意出錢幫助抵抗奧斯曼土耳其的艦隊,但尼德蘭那塊土地上的戰爭在他們看來與之何干。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會有人站出來為殖民地的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發聲的。正是基於此,西班牙在殖民地的統治也受到了土生白人的抵制。

而英國明顯就要好很多。當然剛開始時英帝國的模式和西班牙無二,同樣是通過戰爭建立高度集權的統治。但即便是此時,由於大量可耕土地資源的充裕,精英階層的移民也促進了殖民地的發展。當時未獨立前的美國就有基礎良好的紡織業以及造船業。特別是1707《英蘇聯合法案》之後使得大量蘇格蘭資本家前往美洲大陸進行投資,蘇格蘭經濟的騰飛為後來英帝國殖民模式的轉變埋下一個重要伏筆。

同樣寶貴的是,在經歷了18世紀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以及最震撼的拿破崙戰爭後,歐洲陷入了梅特涅體系下相對溫和的局勢。英國開始尋求在放棄對殖民地事務和防務管理的同時,保持貿易上的優勢主權。

在這一時期,英國的國防預算支出大幅削減,佔國家生產總值的比例也下降,維持著一支規模不算大的軍隊。將主要的資源投入到工業品的生產中,保持本國商品的競爭優勢從而穩妥地引導國際市場。這種狀況之後也隨著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變遷以及對殖民地利益再度分配的需求打破了。

所以總體來說,從英國獨立出去的殖民地是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謀求打破不平衡貿易局面從而全面提高殖民地居民群體利益的。是國家利益的衝突並非民族利益的衝突。從西班牙獨立出去的則往往是印第安及印歐混血民族對民族地位和尊嚴,對奴隸制封建制殘餘的反抗。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前者的需求比後者明顯站在一個更高的檔次。


南風過境與夏夜流星


很早央視有部記錄片《大國崛起》專門分析過。

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和成吉思汗的掠奪式統治沒有根本區別,是涸澤而漁式的殖民統治,是逆歷史潮流的。

英國早期的殖民統治也是這樣,值得慶幸的是在英國出了一位偉大的人,這個蘇格蘭才子用一部劃時代的鉅著改變了這一切!!那就是《國富論》。

亞當·斯密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此書,1773年時認為《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三年時間潤飾此書,初版於1776年3月,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

該書博大精深,其中很重要一個觀點就是

——反對殖民地政策。亞當·斯密主張自由貿易,所以對於殖民地國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經濟壟斷表示反對。在他看來,對殖民地及其統治國雙方都是有害無益的。

《國富論》的出版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英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國富論》為隨即興起的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和一種新的社會生產組織技術,英國人用它來推行自由貿易,建立全球市場,最終成就了大國之夢。

正如羅馬用武力征服,希臘用智慧征服,智慧的征服才是長久的。




白首太玄精


原因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來談。

從內部來看,殖民地的自然稟賦和歷史發展狀況是根本性的因素。英國曾經殖民過很多國家,也有不發達的。印度是比較典型的代表。它還不是最差的,孟加拉國和緬甸要比印度更窮。拉美地區西班牙原殖民地雖然比不上美國加拿大,但是普遍要比孟加拉和緬甸要好。而且阿根廷還一度是世界上高收入國家。畜牧業的發展水準曾經居於世界前列。這就說明了殖民地本身的發展還是主要由於內部原因作用,外部因素的影響力並不是非常大。

從外部來看,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第一是宗主國本身的發展水準。宗主國的社會制度會直接影響殖民地的獨立之後的制度建設。宗主國的經濟實力對於殖民地的經濟發展也有溢出價值。英國相比西班牙在這個領域有很大的優勢。第二是殖民地的管理方式。西班牙人的殖民地管理模式相對落後,單純以搜刮的方式來管理殖民地。政治上採用高壓管理,殘酷鎮壓反對力量。英國人的管理方式就相對高明一些,一方面拉攏殖民地土著居民的上層人士,讓他們到英國接受教育,然後充當在殖民地的代理,也就是所謂的以夷制夷。這就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時也使得英國的社會制度傳入了殖民地。從經濟上看,將殖民地作為原料產地和市場傾銷地,納入整個世界市場。這種方式使得英國的殖民地不斷擴大,英國在獲取殖民地利益的同時,也將自身的社會文明成果,擴散到了這些國家。在這些國家獨立之後,發展的基礎相比於西班牙殖民地要好得多。

不過還是應當指出,英國殖民地相對於其他國家殖民地發展較好,並不意味著英國殖民者是充滿慈愛的文明傳播者。英國人在對外殖民的過程當中同樣不忌諱使用武力。手段同樣是非常殘忍的。英國殖民者的所作所為,儘管在客觀上有一些促進殖民地發展的因素,不過這並非他們的本意,所以也無需感恩戴德。不能因為英國殖民地當中湧現了一些發達國家,而對英國殖民史大加讚歎。


zyb38537240


因為英國和西班牙就像兩家公司一樣,西班牙在十八世以失去海上力量和航運能力,殖民地也不捨得投資或帶著發展的目的來發展,只一味的搶奪失了在殖民地的人心所以西班牙經營力越來越差,回本和投入越來越不成正比。

英國就好很多,在殖民地裡它不是一味的搶奪而是和當地人和存共處,以做大做強來發展,也捨得投入,所以它的殖民地很多還對英國很友好和認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