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电气模式覆灭,谁才是罪魁祸首?

通用电气模式覆灭,谁才是罪魁祸首?

通用电气因谁而亡?

当然,通用电气并未死亡,作为一家公司,它依旧可以重生并发展壮大。毕竟,IBM在20世纪90年代也有过一段起死回生的经历。然而,通用电气发展模式已经消亡,而造成这一模式消亡的可疑对象还不少。

通用电气这个庞然大物集众多工业门类于一身。它并非是一家控股公司或当代的对冲基金,其业务模式旨在通过于毫不相干的各项业务中积极地分享各类功能来创造价值,然而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业务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与制造业相关。

通用电气模式覆灭,谁才是罪魁祸首?

通用电气模式至少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是瑞纳德·琼斯(Reginald Jones)。他引入了一个直接由高层指导的战略规划流程。80年代和90年代,杰克·威尔奇(Jack Welch)对这一模式不断改进,引入了新的资产组合重组策略,并做出了向金融领域进军的轻率决定。在这个世纪初公司面临新威胁时,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试图沿用这一模式。如今,约翰·富兰纳瑞(John Flannery)通过销售绝大部分业务(除相对来说紧密关联的业务之外),为这一模式画上了句号。

长期以来,通用电气业务模式如何创造价值一直都是企业策略师们争论的焦点,而其他人则很喜欢这一模式。简单来说,其主要原因可总结如下:首先,通用电气受益于工业业务的规模和市场主导地位;第二,通用电气在复杂工业领域拥有技术优势,而且其技术可在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分享;第三,相对于业务部门各自为政的业务模式,通用电气庞大的资产组合能够让其在获得资金方面享有优先权,并允许它更好地在内部分配资本;第四,有些人认为,通用电气的优势在于其专业的管理体系,集中体现为公司对高管教育和管理层发展的投资。

怀疑对象会随着人们对这一模式运行原理看法的变化而改变。以下是我所认为的重点怀疑对象。

中国和其他采用中国策略的国家

在这一策略中,国家会使用国有企业、工业政策和其他本土市场力量,来大幅提升国家的工业生产。虽然中国是当今这一策略最为典型的案例,但这一策略并非什么新事物,它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被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广泛采用。

这些策略蚕食了通用电气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优势,从消费电子和家用电器,一直到火车和飞机引擎。全球贸易、投资和教育带来的制造技术扩散也为公司带来了不利影响。通用电气曾在新兴市场以合资企业的形式来维持其中的一些业务,但这家工业巨头受损的是其核心业务。

硅谷和信息技术的崛起

即便通用电气的广告曾显示公司有意向软件行业转型,但在全新的软件和网络行业,通用电气一直都处于追赶他人的位置。即便是在通用电气拥有硬件实力,且较早进入电子病历软件领域的医疗行业,它也输给了一些更加专注的软件公司,例如Epic。

在信息行业,规模和业务范围依然很重要,但它们成长的动力往往源于公司外部的网络效应,而不是制造业规模。聚集效应在硅谷依然存在,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便是一个例子。然而,这种游戏策略在通用电气并不奏效,而通用电气也从未成为这一领域真正的玩家。

私募股权和新资本市场

大型企业在不透明的资本市场能够风生水起,而且在这类资本市场中,资本不会轻易地从收益很差的投资向收益更好的投资流动。这也是为什么大型企业在新兴经济体依然十分普遍的原因,但它们的数量在那些资本市场效率更高的国家则出现了下滑。

私募股权、激进投资者和对加大披露力度的要求为通用电气带来了挑战,迫使公司证明其价值应超过各部分业务之和,然而在这一挑战面前,通用电气基本上以失败告终。即便是进行重组之后,投资者似乎对这些部门相互增添价值的能力并不抱有信心。有关透明度的新需求对通用电气的打击尤为严重,因为公司此前的会计方法一直没有什么透明度可言。此外,过去10年充足的资本意味着通用电气在筹集资金方面的企业规模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即便公司以前曾因此而受益。

商学院

通用电气和杰克·韦尔奇都是商学院的英雄。但商学院的角色在通用电气模式消亡的过程中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如果你认为如今的商学院所教授的内容是错误的,那么你可能会把矛头指向通用电气的专业管理系统本身,因为它将公司带入了歧途。另一方面,即便你认为商学院教授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但它仍可能被视作通用电气消亡的原因之一。

通用电气业务模式称,公司创造价值的方式在于,在各个业务中分享良好的管理实践,并吸取其他公司的“最佳实践”。如果全球各大商学院如今都在教授同样的内容,那么通用电气模式的合理性也就不再合理了。

大萧条

金融市场的崩溃导致了GECapital业务的倒闭,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倒闭之时,这一业务已经在通用电气资产组合中占据主导地位。大萧条和页岩油革命还削弱了杰夫·伊梅尔特投资的油气业务,以至于观察家们都为通用电气的股价下跌而拍手称快。

然而,大萧条只是给了通用电气业务模式最后一击罢了,在此之前,该公司已经受到了持续的、更大力量的重创。造成通用电气业务模式覆灭的原因包括全球竞争、技术革命、投资者的角力和专业管理专长的广为传播。

自通用电气采用这一业务模式之后,各类采用简化版通用电气模式的大集团遍地开花。其中一些大企业,例如Tyco,不久便夭折了。但其他企业依然健在,包括新兴市场的一些企业。这些大型集团必然会认真吸取通用电气模式的死亡教训,如同在现实中的那样。

本杰明·戈梅斯-卡塞雷斯(Benjamin Gomes-Casseres) | 文

本杰明·戈梅斯-卡塞雷斯是联盟策略方面的专家,目前担任布兰戴斯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30年来,它一直研究、教授业务合并策略,并提供这一方面的咨询服务。他撰写了三本书,包括《混合策略:业务合并的三大法则》(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15)。

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8年8月刊,点击“阅读原文”可进行查看。

《哈佛商业评论·商业观察》

编辑|周强[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