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头濒临危机!曾经的果汁大王为何沦落到负债百亿?

又一巨头濒临危机!曾经的果汁大王为何沦落到负债百亿?

“有汇源才叫过年”当年在许多人心里,汇源的地位就是这么高,“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几乎是路人皆知的广告语,知名度绝不亚于“送礼就送脑白金”,是团圆、聚会的首选饮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然而,还不到三十年,这个曾经的“国民饮料”却沦落到了可能退市的地步。

3月29日,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在没有得到董事会批准、没有签订协议、也没有对外披露的情况下,汇源果汁向汇源集团旗下关联公司北京汇源饮料借出了42.82亿元。违反了港交所上市规则,汇源果汁从4月3日起停牌至今。

汇源果汁违规借贷被爆,各种负面纷至沓来,更有相关报道指出,汇源果汁“百亿债务,资金链或断裂”,累计负债114亿元。

7月20日,汇源果汁对外公告,若公司未能在2020年1月31日完成港交所列出的复牌条件,将面临被退市的风险。

汇源果汁何以至此?去年不是还在央视诸多栏目中打广告吗?更是“2018CCTV春晚指定饮品”,在诸多知名综艺、电影、电视剧中都频频现身?

事实上,这恐怕是汇源仅能维持表面风光的遮羞布了。

1

据了解,自2011年开始,汇源果汁就已连续6年亏损。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显示,政府补贴一直占据汇源利润的大头。

又一巨头濒临危机!曾经的果汁大王为何沦落到负债百亿?

2011年,政府补贴为2.01亿元,站净利润总额的64%;

2012年和2013年,政府补贴的额度甚至超过利润总额,2013年,会员果汁的年报显示业绩纯利为2.29亿元,但扣除扣除出售成都和上海工厂所得的收益4.26亿元和来自政府补贴的2.25亿元后,汇源果汁的实际业绩是亏损的;

2017年也是如此,据未经审计财报中显示,汇源的纯利润为1.35亿,其中1.3亿是融资收入,0.3亿为政府补贴,汇源不仅没赚钱,还亏损了0.25亿;

2018年4月,汇源果汁开始停牌,市值定格在53亿港币,相比最高170亿,蒸发近120亿,从73亿到53亿,时间还不到两年,股价仅为2007年发行价的三分之一,市净率仅0.45。

更吓人的是,据公告显示,2017年汇源的利息支出已经达到5.46亿,是1.35亿净利润的四倍;2016年的利息更多,要是没有政府补贴,汇源可能连利息都还不上。

数据面前,曾经的“国民饮料”是既没了面子也没了里子,出售工厂“拆东墙补西墙”,结果却是越欠越多,在不断地负债还钱的死循环中,终于,汇源114亿这个窟窿填不上了,风光无限的遮羞布不得不亲手扯下。

26岁,本应壮年的汇源果汁,已显垂暮之姿。

2

早些年的汇源何等风光耀眼?

从山东一家负债超千万、濒临破产的县办小罐头厂,在朱新礼的手里,步步崭露头角成为市值超百亿的汇源。

又一巨头濒临危机!曾经的果汁大王为何沦落到负债百亿?

没有钱,就挖掘“补偿贸易”模式,从设备厂商那里要来设备,拿生产后的果汁抵贷款;

没有销路,就另辟蹊径,从国外市场突破,跑到德国的食品展销会上,给国外的参展人员试用,后因检测的50多项指标全部合格,拿下了一家瑞士贸易公司的500万美元大单;

调头国内,以7000万元的价格,中标1997年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成为第一个跻身“黄金播段”的北京企业。全国人民都认识了汇源,“喝汇源果汁,走健康路”这句广告词也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存在。

汇源一举成为中国的果汁巨头。

3

如此辉煌的汇源,负债百亿、濒临退市危机?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又一巨头濒临危机!曾经的果汁大王为何沦落到负债百亿?

这就不得不提起十年前的那起可口可乐并购案。

2008年,9月3日,可有可乐公司宣布,拟以每股现金作价12.2港元,总计约179.2亿港元(约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

早在2007年,汇源打算投资巨资新建工厂,种果树做农业,转型做上游的果汁原料供应商。可口可乐的“上门求购”,让朱新礼做起了拿着外国人的钱,大力发展农业种树转型的美梦。

在朱新礼看来,并购这事儿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当时,公司表面看起来风光,但销售和毛利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不如把销售业务交给资金雄厚、渠道广阔的可口可乐,自己将重心放在上游环节,这样问题解决了,资金也不困难了,一举多得。

两家一拍即合,买卖双方都没啥意见,这笔生意看似板上钉钉了,因此,朱新礼也大胆的照原计划开始了布局。

他将在湖北、安徽、山东等地建设了水果加工基地,发展水果品种改造及深加工,仅两个月时间内就投入了20亿元;不仅如此,还大幅砍掉原有的销售渠道,销售人员也被削减了三分之二。

按照朱新礼的设想,整个上游根据“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源头布局战略,建设优质水果、绿色水果等生产基地和标准化果园,以及原料基地和现代加工厂,能快速在国内果汁供应链上占据先机,上游壮大后,可以利用可口可乐的庞大下游网络,汇源这个品牌将会很快成为一个千亿级品牌,哪怕没有成功,也不要紧,自己还可以借此布局再打造一个“国民饮料”品牌。

然而,这个美梦是注定走向幻灭的。

当时我国刚刚办完奥运会,处于民族信心和自豪感极强的时刻,听闻要把汇源这一民族品牌卖给可口可乐,自然没人乐意,这不是把中国的饮料行业拱手让人、被海外企业垄断吗?不行,绝对不能够啊。

检测到舆情的商务部,否定了并购案,汇源成为自2008年8月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未通过的案例。

之后,汇源便开始一蹶不振。

4

并购触及反垄断法被否之后,汇源不得不重新面对渠道下游的激烈竞争,以及此前并购整合遗留下的种种管理、产品、搭建营销体系等问题。

又一巨头濒临危机!曾经的果汁大王为何沦落到负债百亿?

朱新礼撤回了部分上游农业基地投资,全面暂停尚未开建项目,并收购了近10个分销网络,公司销售人员猛增至13000人,重新搭建销售平台。

然而,由于对上游的大手笔投资,汇源的产能出现了过剩,利用率仅有30%,现金流严重不足,销售渠道自废,汇源的状况不容乐观。

所以,在2010年初,朱新礼决定开始在汇源内部重建营销领导小组,开始渠道新变革,将营销架构划为三级:工厂营销区,省级大区,直营公司;直销分支机构快速增至 50 家,增设 600 个销售办事处,增加了 1.3 万多个销售代表,覆盖120万个终端售点;从竞争对手处招聘中高层管理者。虽然恢复了营销体系,但下游的增收问题,至今仍未从根本上的待解决。

与此同时,汇源果汁一边不断进行融资活动,增加对厂房设备、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投资,并购案后,十年来花在厂房设备上的钱保守估计在60亿元以上;另一边,汇源果汁基本上每年都会卖出一部分厂房设备“回血”,2013年前后就出售了12家子公司。

然而,这种借钱买工厂设备,又卖出还债的行为,说好听点是在淘汰落后产能,但实际上就是在“拆东墙补西墙”,窟窿越填越大,公司负债也水涨船高。

不可置否,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汇源走到这一步与可口可乐收购案失败的后遗症有着极大关联,对上游产业的重度建设造成产能过剩,固定资产增速超过收入增速,每年折旧、土地使用权摊销等严重吞噬利润等等。

但究其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更多的是在于产业链的失衡以及掌控的不足,无论是汇源与可口可乐并购案的目的还是并购案后的重建等,都是为了解决汇源果汁的下游渠道问题,但都是大刀阔斧,却未从其下游末节最根本上动刀,问题仍然存在着,不会因为你的规模变大、效率提升而消失,千里之堤,终会溃于蚁穴。

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海,不可否认,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对于任何一种快消品的成长而言都十分重要,但饭总得一口一口的吃不是? 比起大步猛跑,显然,小步快跑更适合我国的传统企业家,慢一点不要紧,但要踏出的每一步都踩实了,确保没有问题了安全了,再迈出下一步,才不会摔跤。

本章小结:

1、在朱新礼战略布局中,上游产业链是投资的重中之重,但也因此出现了产能过剩,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原因,不断吞噬着企业利润;

2、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渠道的升级,也让消费新品牌可以绕过经销商层层加价,最终在产业链上实现成本和质量的高效,汇源的渠道建设一度在不同模式之间转换,混乱且都浅尝辄止;

3、作为企业的老大,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公司的发展节奏,如果方向感不强的话,公司所有资源和团队都会跟着左右摇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