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健康加油站|雙腿無力酸麻痛涼,病根在腰椎管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記者 林輝

很多老年人在行走中會出現腰腿疼痛、麻木,走不了多遠就得蹲下休息一會兒。大多數人把這種症狀當成“老年病”,並沒有過多在意。86歲的李大爺就是這樣。直到最近,兒女拉著他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才知道這種症狀叫間歇性跛行,根源是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多是“老化病”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是隨著年齡增加,椎間盤發生退變,造成韌帶增生肥厚及椎體與小關節增生肥大,使得椎管有效容積變小,導致馬尾神經根受到壓迫,進而引起腰腿痛等症狀。”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中心主任周紅剛介紹,在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症的患者中,多數患者往往伴有腰椎不穩、椎間盤突出等。

間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狹窄的特發性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靜止或休息時常無症狀,步行數百米後,出現一側或雙側,腰困腿痛麻木、無力、抽筋,逐漸加重以致跛行不能行走,下蹲或坐臥休息數分鐘後症狀緩解消失,又可行走。隨著病情加重,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需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同時出現腰骶部疼痛,常為兩側疼痛,站立或者行走時加重,臥床或坐位時減輕。

微創椎間孔鏡技術,讓“少受罪”成真

腰椎管狹窄症以中老年人高發,患者大多數超過40歲,往往伴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等疾患,難以耐受傳統開放手術或全麻而放棄治療。少“受罪”成為了眾多中老年腰椎管狹窄症患者的訴求。

“隨著脊柱微創技術的發展,已經不需要有這種擔心了。”周紅剛說,中心運用的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是目前先進的脊柱微創技術,其創傷小,恢復快,已經取代了部分開放性手術,是脊柱外科今後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椎間孔鏡技術和傳統開放性治療脊柱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傳統手術採取的是切除方式,而椎間孔鏡治療只是將增生部分取掉,絲毫不會改變原本的脊柱結構,不會影響功能。

不斷探索無“微”不治,竭“鏡”所能,經過不斷髮展,現在很多醫院都在開展椎間孔鏡技術,但主要治療單純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在腰椎管狹窄症方面沒有太多研究,尤其面對複雜、疑難、存在手術禁忌證的老年患者,多數醫院只能採取保守治療。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椎間盤中心二十多年來秉承“竭‘鏡’所能,無‘微’不治”的理念,著力發揮脊柱內鏡優勢,將新技術、新材料、新理念有效結合,以最小的創傷成本、最小的風險係數,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微創的治療方案,持續推進椎間盤病診療技術的創新。

該中心醫生憑藉嫻熟的醫術,在3D計算機導航引導下運用鏡下動力磨鑽、鏡下鈥激光等先進的器械切除軟組織、肥厚的黃韌帶和增生鈣化的骨質,使腰椎管徹底解壓、神經根不再受壓,有術中神經電生理檢測的保障,使脊柱微創治療更安全。

為更好地服務患者,在該院東院區13樓病房脊柱疑難病會診中心,每週四下午三點都會匯聚來自全國數十家醫院的幾十名脊柱專家,針對頸椎、腰椎、胸椎等脊柱複雜疑難病例會診,由數十位專家討論為患者制訂最佳的治療方案。

溫馨提示:會診時間有限,需提前預約。

脊柱健康加油站:更多脊柱問題可諮詢專家 熱線0371-68690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