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台積電只是一個代工企業,利潤率卻還比蘋果高呢?

腦洞全爆炸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電子產業鏈開始分工,美國把一切“不必要”的製造業統統放棄,專注於產品的研發和設計,二十年來湧現出蘋果、摩托羅拉、Google等全球知名的品牌,也牢牢佔據著最大塊的利潤;臺灣、日韓等地則依託於強大的半導體能力,快速佔據了芯片技術的高地,他們持續精進自己的生產工藝,芯片內晶體管線路間的距離正無限縮小,從幾十納米,到現在的十二納米、七納米,使得芯片的製造業成本大幅度降低,因掌握著全球最核心的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臺積電、三星幾乎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直到出現蘋果iPhone如此超大規模的訂單,才讓這些大佬們低下高貴的頭顱;另外,顯示屏、攝像頭、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生產,也基本落在亞洲日韓、臺灣等地,最終的組裝則散落在中國大陸,早期在沿海地區,過去十年,又完成大規模內遷,人山人海、浩浩蕩蕩。

如此產業鏈分工,有其天然的優勢,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區域的生產能力,比如美國有研發、日韓臺灣有芯片、中國大陸則有大規模工程組裝,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產業鏈不可能一榮俱榮,畢竟,利潤率分配在那裡擺著,但絕對可以一損俱損,正如臺積電停擺事件,受災最嚴重的大概不是蘋果,甚至不是臺積電,而是等著其芯片的其他供應商。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蘋果、臺積電、三星、這些上游企業的口袋夠深,他們長年累月地攫取整個產業鏈70%以上的利潤,停擺期間的損失對其整體經營狀況影響不大,但蘋果產業鏈上還有大量的小型供應商,他們為了入局蘋果產業鏈,常常虧本接單,蘋果自然也樂此不疲,常利用新加入的供應商來競爭比價,這種模式猶如一道“生死狀”,因iPhone的訂單量實在太大,對品質的要求又非常嚴苛,小型的供應商要入局,首先需要建制“金磚鋪地”的車間,同時,配備絕對完善的周邊系統,這些墾荒者都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他們的口袋在關鍵時刻常常比臉乾淨,只能苦撐著等到新款iPhone上市拿到首批的代工費,給自己未來的經營續命,但顯然,臺積電式的事件,常常讓他們等不到下週一的太陽就悄然死去,相信很多人都已經忘記GATA這個供應商,他們本想借助iPhone把自家的藍寶石技術發揚光大,但因自身硬度不合格,加之,不適應蘋果產業鏈節奏,竟然快速破產,蘋果也再沒有心思做出藍寶石iPhone了。筆者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不得不相信,每年的蘋果產業鏈都會有新人加入,也會有人離開,類似臺積電這樣的停擺事件,則會無限加速淘汰“不合格”供應商,這個事實殘酷,卻是電子產業鏈最基本的邏輯,亙古不變。


科技新發現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臺積電和蘋果的利潤率到底有多大差距:

根據臺積電的財報顯示,2016年全年營收為9479.38億新臺幣,較2015年增長12.4%,稅後淨利潤為新臺幣3342.47億元,年增率9%,再創歷史新高。毛利率超過50%,淨利潤率也高達35.26%。而過去五年,臺積電的加權平均毛利率為48.6%。顯然,在電子行業當中,這樣高的一個毛利率和淨利潤率確實很恐怖。

再來看看蘋果,根據蘋果的財報顯示,2016財年,蘋果的營收和利潤分別為2156億美元和457億美元。全年的毛利率為38%左右,淨利潤率為21.2%。

顯然,蘋果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都是要比臺積電要低上十幾個百分點。

那麼為何在大家眼中非常暴利的蘋果的實際利潤率要比“代工廠”臺積電更低呢?下面我們來粗略性的簡單分析下:

先來看蘋果:

首先,我們來看下蘋果營收的結構:

從上面這張圖表上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蘋果iPhone的營收佔到了蘋果總營收的60%。也就是說,影響蘋果的利潤率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由iPhone的利潤率。

我們以iPhone 7為例,其起始售價為650美元,而iPhone 7零部件成本僅為248美元,也就是說, 如果不考慮iPhone的配件/包裝、市場營銷、研發成本(包括研發人員工資/福利費及部分相關設備投入)、生產成本、渠道成本、運輸成本、運營(包括公司運營、及非研發人員的員工工資/福利、辦公設備等支出)、稅收等支出的話,iPhone 7的利潤率可以達到驚人的61.8%(國行定價5388元起,利潤率可達69%左右)。但是,顯然,iPhone 7的利潤率不是這麼簡單計算的,其他的產品配件/包裝、營銷、研發、生產成本、運輸成本、運營、稅收,甚至是專利授權費(比如高通的授權)支出都需要計算在內。

那麼,我們粗略的來看看蘋果的一些比較大的支出數據。

資料顯示,蘋果預計2016財年在製造、數據中心、設備和零售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將達到了150億美元。這個就佔到了蘋果2016財年總營收的7%。

蘋果2016財年總的運營支出約為240億美元,佔到總營收的11.1%。

另外,資料顯示,蘋果給高通一年交的專利授權費就可能高達20億美元。高通對於單臺3G/4G手機的收費比例達3.5%-5%,雖然此前是按照iPhone的出場價進行收取的,但這也將直接拉低iPhone利潤率約1-2%左右。

另外,還有稅率的問題,比如在國內的iPhone售價是包含17%的增值稅的。還有就是不論是在國內還是美國企業都是需要交企業所得稅的,國內大約是利潤的25%,美國此前是利潤的35%,這都將較大的拉低整體的淨利潤率。

就上面的這些數字,粗略來估算,在去除硬件成本(約38.2%)的基礎上,再扣去上面這些支出,以及還沒有計算的營銷等方面(不知道營銷費用是否有被蘋果包含在運營支出內)的支出,不難估算出,蘋果iPhone淨利潤率肯定是低於30%的。


再看軟件部分,蘋果的數據顯示,2016年App Store營收達到285億美元。蘋果從中獲得了30%的分成,即約85億美元。如果扣去運營成本及企業所得稅,可能這部分的淨利潤率要低於20%。

所以綜合來看,雖然iPhone等硬件產品的利潤率較高,但是由於蘋果公司其他各種繁多的支出,使得蘋果整體的淨利潤並不高。

我們再來看看臺積電:

首先臺積電的成本主要是原材料成本、設備成本、生產成本(水、電、環保投入等等)、研發成本、稅率、運營成本(包括公司運營、非研發人員的員工工資/福利、辦公設備等支出),相對於蘋果至少是少了很多營銷成本、渠道成本(不需要分銷渠道)、運營成本,特別是在員工工資福利成本方面。比如,2015年蘋果員工約為11萬人,而臺積電2015年員工僅為4.5萬人左右。這塊粗略的來看,僅公司運營及整體員工工資的支出可能就要比蘋果少了一半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臺灣的員工(特別是研發人員)的平均薪資成本要遠低於美國的成本。

根據資料顯示,2016年臺積電的研發費用支出達到22.15億美元,佔銷售金額的 7.5%,佔總營收(594億美元)的3.7%。

2016年,臺積電的資本支出達到102億美元,主要用在擴建10nm先進製程產能。佔總營收的17.2%左右。

目前,臺灣的企業所得稅是利潤的17%左右。這個也要比美國要低很多。

另外還有就是生產成本,對於晶圓廠來說,除了必備的材料之外,生產所需的水、電也是很大的一筆支出,特別是在用電上。光刻機非常的耗電。而新的EUV光刻機則更加的耗電。比如一臺一臺輸出功率250W的EUV機器工作一天,將會消耗3萬度電。資料也顯示,過去五年,全臺灣增長的電量,其中1/3都被臺積電給消耗了。

但是臺灣的工業用電的電費卻非常的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16年8月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臺灣工業電價為全球第8低。

在硬件成本上,以蘋果iPhone為例,其主要的元器件都是直接向第三方採購,佔整體的售價的比例所以會更高一些。而臺積電的在這塊的硬件的成本佔芯片售價的比例則要低很多。大家經常都說,“芯片的成本就是沙子的成本”。當然只是一句笑談,但是還是反應了硬件材料等在芯片本身成本當中的佔比很小,更多的還是需要依靠技術投入所帶來的增值。

按國際通用的低盈利芯片設計公司的定價策略8:20定價法,即硬件成本為8美元的情況下,定價為20美元。Intel一般定價策略為8:35,AMD歷史上曾達到過8:50。考慮到臺積電是為芯片設計廠商做代工,所以不會那麼高的比例,但是臺積電的芯片產品的利潤率應該也是不會低於60%的。

而且臺積電近年來一直是芯片代工市場的老大,市場份額已經接近60%,處於相對壟斷的地位,而在製程工藝上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這也奠定了其產品擁有高利潤率的基礎。

綜合來看,臺積電在維持產品高利潤率的基礎上,整體在其他方面的支出相對於總營收的佔比與蘋果相比都要小很多,這也使得臺積電在公司整體的利潤率方面要遠高於蘋果。


芯智訊


現在很多電子產品,包括手機,其最核心的零部件可以說就是芯片了。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使得世界最大的芯片代工廠--臺積電公司,利潤率比蘋果的還要高。

臺積電2016年營收293億美元,利潤102億美元,利潤率34%;蘋果公司營收2156億美元,利潤456億美元,利潤率21%。

營收扣除成本便是利潤,所以可以看出蘋果成本是比臺積電要高的,事實也是如此。

臺積電成本較低

資料顯示,蘋果2016財年在製造、數據中心、設備和零售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達到了150億美元,佔到了蘋果2016財年總營收的7%。另外,蘋果2016財年總的運營支出約為240億美元,佔到總營收的11.1%。

再加上還需要交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美國企業所得稅大約是利潤的35%,國內是25%,這些都是抬高成本,降低利潤的因素,扣除以上成本,蘋果的利潤率基本就只有20-25%之間了。

對於臺積電來說,其主要成本是原材料成本、設備成本、生產成本、研發成本、稅率、運營成本,芯片原材料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沙子,雖然可用於芯片製造的二氧化硅不會跟沙子一樣廉價,但其成本確實很低。

在設備和研發上,2016年臺積電用了102億美元擴建10nm先進製程產能,佔總營收的17.2%左右,研發費用支出達到22.15億美元,佔總營收的3.7%。

人工上,2015年蘋果員工約為11萬人,而臺積電2015年員工僅為4.5萬人左右,同時臺灣的員工的平均薪資成本也要遠低於美國的成本。

生產上,製造芯片耗費的電是最多的,但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16年8月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臺灣工業電價為全球第8低。

最後,蘋果雖然是電子科技產品的老大,但現在各種手機廠商也是層出不窮,蘋果面臨的競爭壓力並不小,而臺積電在芯片代工這塊也算是老大級別的,其市場份額更是接近60%,處於一個相對壟斷的地位,而在製程工藝上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這也奠定了其產品擁有高利潤率的基礎。

從最近2017年兩家企業的財報也可見一斑,臺積電總營收達9774.5億元(約330億美元),稅後淨利3431.1億元(約116億美元),利潤率35.1%,而蘋果總營收為2156.39億美元,淨利潤484億美元,利潤率為22.5%。

臺電專注技術與代工

臺積電其他的芯片製造商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臺積電是一個單純的代工廠,這也是該公司的一個優勢。相比較其他兩大芯片商英特爾和三星,既接受芯片生產訂單,也生產自己所需芯片,而臺積電只專注於代工業務。

也使得這些原設備生產商能夠放心的與其合作,不用擔心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不會發生代工者優先佔據產能的情況。比如,華為的麒麟970是臺積電代工的,華為不會將其交給三星代工,畢竟華為和三星有業務上的重合。

所以這也是臺積電能擁有穩定訂單來源的一個重要因素,有訂單,成本也低,技術又領先甚至達到壟斷的地步,利潤想低也低不到哪去的。

網易吃雞大賺200億,為何丁磊還是贏不了馬化騰?阿里巴巴的老闆竟然是日本人,這是真的嗎?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臺積電的利潤率之道,值得芯片產業學習與借鑑。

2018年6月初,臺積電掌門張忠謀退休的消息也是頗受關注。張忠謀創下的臺積電,其晶圓代工業務佔全球市場份額55.9%,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所以說,張忠謀雖然退隱,但是留下了一個商業奇蹟、商業經典。

需要說的是,晶圓是製造半導體芯片的基本材料。張忠謀曾說,自己最大驕傲就是實踐了晶圓代工模式,專注製造,讓英特爾這類公司可以專事設計研發,不被量產能力負累。

其實,也可以這樣說,臺積電的成功首先是商業模式的成功。

探討臺積電利潤率高企的原因,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因為它跟張忠謀的商業之道及商業理念有極大的關聯。

之一,張忠謀認為,辦一個半導體公司,要長期繁榮,只有一條路——成為世界級。

世界級企業,就是行業領跑企業,自然有很好的議價能力。臺積電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其市場份額遠超其他競爭對手,塑成“世界級”有三大因素:一是技術工藝逐步領先,雖然是代工企業,臺積電在多年的發展中,也一直保持高強度的研發;二是資金持續投入,不斷壯大規模,據指,目前,臺積電擁有三座12英寸超大晶圓廠,總產能超過700萬片。

之二,有競爭對手難以做到的辦法,不僅能打價格戰,還能不犧牲利潤率。

代工企業面臨價格戰是難免的,不但會有遭遇戰,甚而會是肉搏戰。臺積電能打價格戰先有兩個前提:有規模,有技術工藝,這些都是競爭門檻。此外,它還有一個殺招:激進的折舊。臺積電的設備折舊年限為5年,這是非常激進的年限。

按照這種設備折舊方式,新產能五年計提完折舊,第六年就可以憑藉成本優勢降價,這就對同業形成極大的價格殺傷力,因為那時同業還在折舊設備,而臺積電已沒有這方面的成本。

有能力實施激進的折舊,價格戰一旦打起,一方面同業盈利能力下降,而臺積電卻可以維持住利潤率;另一方面,臺積電可能得到更多的訂單,更多的市場份額。


波士財經


臺積電在昨天公佈了2018年3月營收報告,2018年3月營收約為新臺幣1036.97億(約合35.54億美元),較二月份增加了60.4%,同比增長20.8%,第一季度累計營收為新臺幣2480.79億(約合85.0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339.14億增長了6.1%。

在臺積電還沒正式公佈2018年3月和第一季度營收前,就有媒體指出由於有來自NVIDIA和比特大陸的ASIC訂單,臺積電的營收因此大漲,使臺積電三月份的營收突破千億新臺幣大關。展望第二季度臺積電在代工方面的態度會更加積極,由於臺積電在7nm工藝上的率先佈局,他們已經拿下了華為海思的麒麟980訂單,預計在第二季度正式量產,準確點來說是預計在6月份開始量產7nm FinFET芯片。

臺積電曾表示他們擁有7nm芯片100%的代工市場份額,現在這個數字似乎已經有點不可靠,因為三星的7nm工藝出乎意料提前半年完成,他們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和臺積電搶來自高通驍龍855(暫且這麼稱呼)的訂單,況且目前三星已經拿到了高通5G芯片的訂單,退一萬步說即使搶不到驍龍855的訂單也會有其他Fabless青睞三星的EUV 7nm工藝。

在往後一段時間內,比特大陸的訂單依然會讓臺積電第二季度的業績如第一季度那麼好看,NVIDIA那邊動靜不大,霧裡看花的新卡不知道用誰的工藝,對了,聯發科在12nm產能佔比上同樣不小,畢竟本季度就會有不少採用Helio P60的手機上市。


超能網


淨利潤率實質上代表企業對產品的定價權掌握強度。當然,對產品的定價權背後是對市場的控制能力。


臺積電的淨利潤率有多高?2017年,臺積電營業收入9774億元新臺幣,淨利潤3431億元新臺幣,淨利潤率高達35.1%。在製造業平均淨利潤率在5%的情況下(2017年華為的淨利潤率也不足8%),臺積電竟然有35%的淨利潤率,不可謂不是奇蹟。


蘋果方面,作為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的標杆和風向標,其攫取了手機行業絕大部分利潤。2017年蘋果營業收入接近23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智能手機貢獻的。

這幾年,蘋果的淨利潤十分穩定,在21%--23%之間波動,幅度很小。蘋果在手機、電腦這個競爭十分理激烈的行業能夠獲得21%的淨利率是相當牛的。

和臺積電的35%淨利潤率相比,蘋果的21%還是遜色不少。原因何在?因為臺積電在芯片製造領域有絕對話語權!

臺積電的芯片製造技術和工藝領先全球。這不是吹出來的。為什麼高通、蘋果、三星、聯發科、海思麒麟敢把大量的訂單交給臺積電,不就是看中了它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先進製造技術。在安卓陣營,目前技術最牛的高通驍龍845,採用的就是臺積電10nm的製程。



臺積電有這個金剛鑽,他就用對產品的定價能力。有定價能力,他就能夠大把賺錢。出現35%的淨利潤率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樣,在我國的白酒領域,貴州茅臺也是這般神奇的存在。


下圖是茅臺的營收和淨利潤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茅臺的淨利率也是高的嚇人。2017年營收610億元,淨利潤270億元,淨利潤率高達44%,比臺積電還高近10個百分點。

要知道貴州茅臺可沒有壟斷白酒行業,除了它,全國還有五糧液、劍南春、洋河經典等一大批白酒企業。


紅谷新視界


這是一個企業經營的問題,和是否“代工”企業性質無關。

1、先來普及企業利潤率的知識。利潤=毛利-三項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銷費用),毛利=收入-成本,淨利潤=利潤-所得稅-(或加)營業外收入,利潤率=利潤/收入。

2、基本知識有了,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臺積電利潤率為什麼高?第一,毛利高;第二,三項費用率低。什麼原因?作為市場份額佔比60%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以及技術上的優勢,對上下游均具有定價權,加上規模大,所以代工價格高,成本控制低,所以毛利率很高。其次,管理上原因,三項費用率低。

所以,問題很簡單,一家企業好壞關鍵在於核心競爭力,即是否有技術上的相對壟斷優勢以及管理上的優勢


任我行3188778293


企業的利潤來源於兩個方面,只能二選一,絕不可能魚與熊掌兼得。

臺積電這家公司掌握的是人家做不到的技術,而蘋果掌握的是人家跟不上的營銷。臺積電掌握的是加工方法,而蘋果掌握的是“專利權”。

如果沒有競爭對手,臺積電也可以出售價格超過十倍現在產品。但是,蘋果不得不面對多如牛毛的競爭對手,努力尋找自己的賣點,努力圈自己的顧客群。

但是,臺積電這個公司的短板是“有可替代性”,只要某家公司掌握了加工手段,一夜之間就可以顛覆。或許,只要某公司通過其他手段彎道超車,一夜之間也可以顛覆。而蘋果的短板是,只要做營銷的部門出一個昏招,一夜之間就會聲譽倒地。或許只要因為政治問題,一夜之間也會在某些市場血本無歸。

頂級的技術“加工手段”,是帶來豐厚利潤的手段。打造一個厲害的營銷系統,通過“技術”限制營銷,也是帶來豐厚利潤的重要手段。

但是,據我觀察,世界上沒有一個公司兩者兼得。這是思想傾向的問題,無法融合。


老龔說勢


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TSMC,是臺灣一家半導體制造公司,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企業,總部與主要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最核心的是芯片製造的工藝,該公司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臺積電作為純芯片代工廠,可以提供先進製程,又不涉及終端消費市場,和其客戶又沒有直接競爭關係,因而絕大數的設計公司都願意把產品交給臺積電來製造。

臺積電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銷售收入為2480億臺幣(合85億美元),同比增長6.1%。淨利潤為897.85億元(約合30.6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876.29億元增長2.5%。強勁的營收數據受益於加密芯片的訂單增長,國際大多數科技公司能自主設計芯片,但是要實現規模生產就只有臺積電、英特爾,三星這三家公司,而其中臺積電的製造實力最為強勁,加上競爭的關係,很多科技公司也不會把訂單交給三星、英特爾來做。

臺積電利潤能做到這麼高的原因,是因為掌握了別人做不到的技術,頂級的技術加工手段,是帶來豐厚利潤的手段。近年來臺積電一直是芯片代工市場的老大,市場份額已經接近60%,處於相對壟斷的地位,而在製程工藝上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這也奠定了其產品擁有高利潤率的基礎。而蘋果掌握的是人家跟不上的營銷,通過技術限制營銷,也是帶來豐厚利潤的重要手段。


天方燕談


一個企業的利潤率高低取決於該企業的技術門檻和行業壟斷程度。簡單來說,別人做不了我做的了,別人能做但是做的沒我好,那我就可以收費比別人高,從而利潤率比別人高。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臺積電雖然是代工廠,卻是全球技術最好的芯片代工廠,技術最領先,效果最好,收的其實是服務費,高端工藝水平的收費,知識付費,而且各家芯片公司只能依靠臺積電才能生產出他們要的產品,包括蘋果,臺積電有足夠理由高利潤率。而蘋果雖然很厲害,但是本質上是個電子產品整合商,元件需要外購,加工需要委外,對外依存度高,同時市場競爭還激烈,這必然會降低他的利潤率。

另外,蘋果的芯片要依賴於臺積電生產,但是臺積電卻不依賴蘋果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