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爲了讓我們更方便的網約車,如今卻讓我們更焦慮|深度

本来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网约车,如今却让我们更焦虑|深度

本来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网约车,如今却让我们更焦虑|深度

大雨傾盆的北京,堅持來上班的小秦看著窗外被澆透的城市,心中的焦慮依然無法抹去,家裡的孩子已經打來過好幾個電話問她什麼時候回家,而手機上叫車軟件顯示的“預計還要等待2小時”的信息讓她無所適從。

空氣燥熱的上海,已經半夜1點多了。Evan看了一下手機,即便是市中心最繁華的商務地區,叫車軟件上顯示附近依然無車,她想下樓碰碰出租車的運氣。結果發現路邊有十幾個同樣在等待的夜歸人。好不容易一輛出租車開過,也顯示的是載客。又是一個不眠夜……急也急不出來了。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裡關於網約車的內容越來越多,開始是有點讚的,分享紅包的,但漸漸地,吐槽的,發洩的佔據了上風。

但不管怎麼樣,大多數人已經將叫網約車放在了首位,代替了叫出租車。這個習慣的養成,是滴滴之類的平臺用大量的優(shao)惠(qian)培養起來的。

當只用幾塊錢就可以享受到平時要花幾十塊錢的叫車服務,多少人會經得起這樣的誘惑,特別是車上還提供水、充電,甚至熱點等服務,熱情的司機讓許多人受寵若驚。但是這最初的服務現在還有多少呢?

本来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网约车,如今却让我们更焦虑|深度

現在,我經常聽到的是這樣的對話:

“師傅,你到哪裡啦?

不是啦,我在XX路口呀,你看到我了嗎?

什麼,開過了,讓我走過去,搞什麼呀!你開過來!

師傅啊,已經過了10分鐘了,你到底開到哪裡去了啦?”

一股焦躁氣息逐漸瀰漫,更有一股無奈的情緒在慢慢誕生。

問題是,焦慮的不僅僅是叫車人,網約車司機也有同樣的情緒。

當政府對網約車的管理越來越嚴格,對司機的要求越來越嚴,時不時的臨檢讓許多人都膽戰心驚。所以除了以做網約車謀生的人,不少註冊成為網約司機的人都屬於“賺點外快”的性質。

我有幾個朋友就是如此,最近都不開車了,究其原因就是補貼太少,沒有意思。當美團大戰滴滴時,他們都會出動,賺取著平臺為了競爭而投入的熱錢,那時一天賺上千算少的。

本来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网约车,如今却让我们更焦虑|深度

4月上海美團滴滴大戰時兩平臺對司機的補貼政策

所以當你享受著平臺為了競爭提供的優惠時,司機也同樣拿著平臺的補貼,但當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的時候,並且風險越來越大的時候,不少人就不做了,反正也沒有損失。所以叫車人就會發現怎麼車越來越少了。本來碰到天不好,或者時間段不對時就難叫,現在越發艱難。

其他開車人對網約車的焦慮與無奈也越來越多。

曾幾何時,上海街頭的比亞迪秦和榮威550成為了網約車的代名詞,只要看到這類車在綠燈時不開,在路上爬行,甚至突然一個連跨幾根車道的急轉的突兀與怪異的行為,就明白這是一輛網約車,大多數司機的辦法就是遠離。

當看到網上時不時抱出來的網約車的負面消息,相信這種焦慮已經不僅僅在叫車人身上了。

有何解決方法?在我看來,目前尚無。

我最近參加了一個論壇,討論網約車與分時租賃的未來,以及無人駕駛對這兩個領域的影響。由於話題比較遙遠,特別是無人駕駛在近期基本對於這兩個領域沒有絲毫幫助,所以只能算是發散性思維了。

目前來看,網約車的需求面更廣一些。因為不是人人會開車,即便會開車,不是人人都能把車開好。而且業態分佈比較有意思,大城市網約車發達,二三線城市分時租賃很紅火,到了四五線城市,又是網約車更熱。

本来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网约车,如今却让我们更焦虑|深度

但看未來,無人駕駛對網約車的影響也更大,因為可以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不過同樣也會帶來大量的網約車司機失業,此外,在法律法規、用戶習慣和安全上同樣面臨巨大的挑戰。

這些其實對於打車人還沒有任何影響,只是專業領域的討論,但網約車發展到現在,在我看來,其實已經步入了瓶頸。

用錢培養起來的用戶群已經習慣於這樣一種出行方式,但對於服務的需求和要求卻在不斷增加,而網約車司機的巨大流動性卻無法滿足這些。所以,打車焦慮症的出現絲毫不感到意外,而且目前沒有解藥。

對於網約車這個話題有什麼想說的?留言告訴我們吧,我們會從留言讀者中隨機抽取一位,送出Tomica車模一個。

本来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网约车,如今却让我们更焦虑|深度

上期中獎讀者

本来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网约车,如今却让我们更焦虑|深度

請中獎讀者後臺留言快遞地址

本来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网约车,如今却让我们更焦虑|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