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奔健康」每年體檢還得病?體檢到底有沒有用?

「一二三四奔健康」每年体检还得病?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開始正文前,

來看3個小故事。

1

小W,36歲。

單位例行體檢時,和醫生閒聊,說起自己是IT從業者,每日久坐。醫生建議其加查一個頸動脈彩超。

Bingo。發現一個斑塊。小W開始調整生活方式、戒菸戒酒,並服用藥物,預防腦血栓。

2

60出頭的L阿姨,每年體檢一次。2017年12月,女兒為她購買某連鎖機構的“孝心高級體檢套餐”黃金版。

體檢報告出來,在線醫生解讀稱:有高血壓,建議心血管內科隨訪。

2018年2月,L阿姨被發現肺癌晚期。

3

鄭先生,69歲。參加退休職工例行體檢、做心電圖時,醫生髮現異常,考慮急性心肌梗死,緊急送去急診搶救室。

後期冠脈造影檢查發現,鄭先生此前發生過心肌梗死,但沒有明顯症狀。

「一二三四奔健康」每年体检还得病?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再回到開篇那個問題:

你覺得體檢,有用 or 沒用?

體檢不是為了“查出病”

“首先要糾正一個認知,體檢不是為了查出病,而是瞭解健康狀況,進行自身健康管理。如果你感覺到哪裡不舒服,應該儘快去看病,而不是做體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外科主任醫師陳磊表示。

陳磊表示,體檢內容不是單純累加項目,“哪個貴選哪個”。而是要根據個人既往史、家族病史、年齡、性別、健康危險因素和經濟狀況等綜合分析,項目要體現個性化需求。

他建議,一份“個性化體檢單”的出爐,前期要有4步:

「一二三四奔健康」每年体检还得病?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1. 告知醫生,自己既往病史和家族遺傳疾病;

  2. 溝通自己已有的健康問題,如身體哪裡不舒服;

  3. 溝通自己平時的生活習慣,是不是久坐,壓力大不大,抽菸喝酒嗜辣;

  4. 根據醫生評估、建議,選擇檢查項目。

「一二三四奔健康」每年体检还得病?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體檢機構有各種各樣的“套餐”。彼此間相差的項目,能有四五十個之多,費用從三四百到三四萬不等。

怎麼選?請往下看。

「一二三四奔健康」每年体检还得病?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基礎項目含4類

按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發布的《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體檢內容大致分成兩類:“基礎項目”和“個性化項目”。也被稱為“1+X”。

“1”是基石,是必選或常規體檢。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一般檢查:含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血壓);

    初步判斷血壓情況、是否肥胖等,為相關科室的診斷提供依據。

  2. 醫生查體:含普通內外科查體,五官科檢查,婦科檢查(乳腺手診);

    能發現常見內外科、五官科或婦科等疾病的重要線索,或初步排除一些常見疾病。

    陳磊舉例介紹,外科肛門指檢、乳腺手診、甲狀腺指診是發現結直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結節的有效方法之一。“有些老大夫的手,比設備更靈驗。因此,不要輕易拒絕醫生查體。”

  3. 實驗室檢查:含血尿糞常規、血脂血糖、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病原微生物感染、宮頸刮片等;

    此處有提醒:血脂有4項,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有些機構會建議檢查“血流變”,但不能替代查血脂。

  4. 輔助檢查:心電圖、胸片、超聲等;

    超聲是個好東西,能看肝、膽、胰、脾、雙腎、甲狀腺、乳腺、婦科等狀況(有無腫塊、結石等),以及評估血流血供、鑑別良惡性病變等,都能看清楚。且價格適中。

    正位胸片能看清心、肺、胸廓,射線少於CT。但就排查肺癌而言,準確性較低。建議吸菸者、40歲以上者,每年做一個肺部CT。

陳磊指出,除“入職體檢”外,多數常規體檢基本涵蓋上述內容。對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能大致反映健康狀況。工作環境特殊者,可以增加體檢內容。

若年齡再大些,或過往有疾病史、有某些家族病史,那就要在1的基礎上,增加X。

「一二三四奔健康」每年体检还得病?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根據年齡、高危因素,選個性化項目

“X”,是指健康體檢的“專項體檢項目(備選項目)”。主要針對不同年齡、性別及有慢性病風險的人,進行專項篩查項目。

01

結合工作環境

長期久坐:加查頸椎、腰椎。考慮頸腰椎的正側位X線檢查,結果異常者,可考慮進一步做核磁共振。

工作環境噪音大:加強聽力篩查。

長期久站立:排除下肢靜脈曲張等下肢循環系統問題,考慮下肢靜脈彩超。

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排查心腦血管疾病和甲狀腺疾病,尤其是已有高血壓、高血脂者,加查頸動脈彩超或冠脈CT,以及甲狀腺B超。

長期在空氣汙染環境下工作的人群,應重視肺功能和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

02

結合性別和年齡因素

30歲以上男性,檢查激素水平。

40歲以上男性,可加選前列腺超聲和腫瘤標記物PSA等項目。

已婚女性不論年齡,每年要做一次人乳頭狀瘤病毒檢測(HPV)、液基細胞學檢測(TCT)、卵巢和子宮附件超聲、乳腺彩超。

未婚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聲,並檢查激素水平。50歲以上女性要針對更年期,加做骨密度、乳腺鉬靶等檢查,還要篩查婦科腫瘤標誌物。

40歲後,無論男女、抽菸與否,建議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排查肺癌。

50歲以上,無論男女,建議全面篩查腫瘤標誌物、頸動脈彩超。

03

結合生活方式

喜歡吃海鮮、居住沿海地區者,每年做一次甲狀腺B超。

經常在外應酬吃飯、嗜酒、老覺著胃部有不適感的人,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檢查和胃腸鏡。一般,今年做胃鏡,明年做腸鏡,兩者交復、以此類推。

吸菸者,應考慮檢查每年一次的胸部低劑量螺旋CT、肺功能、頸動脈超聲等。

04

結合過往疾病史或家族疾病史

過往已發現風溼性疾病者,要做風溼3項。

胃、十二指腸潰瘍者,每年要做一次胃鏡,旨在排查胃癌。

結腸息肉患者每年做一次腸鏡。旨在排查結直腸癌。

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者,或偶有胸悶、心悸者,或有心腦血管病家族史者,每年要做心功能、心臟彩超、頸動脈彩超(40歲後加做冠脈CT),排除心、腦血管疾病。

有食道、胃腸道腫瘤家族史的人,要加強胃腸鏡檢查。

有肺癌家族史,要加強胸部低劑量螺旋CT。

有乳腺癌家族史者,<40歲時,每年做一次乳腺超聲檢查;

≥40歲,每年做一次乳腺超聲檢查,1—2年做一次乳腺鉬靶。

「一二三四奔健康」每年体检还得病?体检到底有没有用?

快問快

A:選那些:

1.能解讀報告、開具個體化健康處方;2.出現異常數據時,能指導你下一步如何幹預,或應該到哪些對應科室、進一步排查;3.能長期留存數據;4.最好固定在一家機構體檢,以形成動態數據。

尤其是第4條容易被忽略。比如,A的甘油三酯每年都在升高,雖在正常範圍內,但仍需引起關注,最好請專科醫師把關。

Q:體檢結果異常,就是病?

A:更準確地說,異常數據是一個“提醒”,建議受檢者到綜合性醫院專科進行諮詢,排除/確診疾病。

舉例來說。因為1024排CT被大量用於體檢,我國肺小結節發現率陡然升高,切除量呈幾何級增長。其中,大量<1cm的結節是良性的。

要分辨好傢伙還是壞傢伙,就需要有經驗的放射科醫生讀片,並規律隨訪(3—6個月複查一次)。

Q:異常,都能檢出來?

A:未必。體檢就像一個大篩子,先把大石頭篩出來,但小個頭的石頭可能就漏過去了。也或許石頭很大,檢查方式或檢查者沒有發現。所以,體檢的頻次、項目、地點,都很重要。

Q:母親患癌,子女就是有“癌症家族史”嗎?

A:所謂家族史,是家譜中幾代近親、數人,都有同一問題。可能和基因遺傳有關。若只是有一位長輩發病,未必是家族史。不用太刻意做全面篩查。

Q:有癌症家族史的人,要做基因檢測嗎?

A:基因檢測是一把雙刃劍。其檢測結果是一個“概率”,50%的肺癌發生率,這不是生病的必然性,也沒告訴發病期限。而且,知道這個概率又能如何?不是每個人都能如安吉麗娜·朱莉(美國演員,因發現特定基因,切除乳腺),說開刀就開刀。

目前,關於基因檢測,各方說法不一。不建議作為常規體檢項目。

Q:PET-CT做體檢,能發現癌症嗎?

A:

PET-CT是用來看病,而不是看健康。TA更適用於兩類情況:1.高度懷疑惡性腫瘤,但其他檢查無法明確腫瘤原發灶;2.已經確診腫瘤,要明確/排除轉移灶。

Q:腫瘤標誌物數值高,就是癌?

A:腫瘤標誌物是篩查腫瘤的一個輔助手段。在腫瘤早期,陽性率不高。炎症也會影響腫瘤標誌物的數值。查出異常後,需要加做其他檢查,或3個月後複查腫瘤標誌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