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启蒙:《西南联大英文课》引发的思考

这是软实力英语的第476篇文章。

最近,看了部电影,《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呈现了清华四代学生的选择和命运。

本来是冲着清华的名气,寻找“大学的精神”的,却不曾想,我的驰骋的思想,定格在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联大学生后来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因为是英语老师的缘故,我的兴趣和思考的重点,落脚点一直都在外语相关的问题上。在如今中国外语文学界,为何不能像西南联大外文系一样,培养出诸如李赋宁、王佐良、许国璋、许渊冲这样的英语名家,以及像马识途、汪曾祺、朱德熙那样的文学大家?

为了寻找我心中问题的答案,我有查阅各种资料,包括各种访谈录、回忆录、小说电影等。在此过程之中,有一本书映入我的眼帘:《西南联大英文课》,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编者为时任外文系主任的陈福田。

“全书共收录四十三篇课文,涉及文学、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等。该书选文多样,有小说、散文、论说文、传记等。所选英文文章,必出自大家之手,如毛姆、赛珍珠、兰姆、梭罗、爱伦·坡、罗素等,其中不乏中国的作者,如胡适、林语堂。这些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更重要的是,它们充满了深邃的思想、睿智的对话和审美的体验。” (原书序)​

《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西南联大外文系“通识为本”和“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第一篇就是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的《贫瘠的春天》,此外,还有英国作家,写过《月亮和六便士》的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河之歌》、林语堂的《生活的目的》、安德烈·莫洛亚的《致青年》、英国/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的《民主社会中教育之功用》等。

英语启蒙:《西南联大英文课》引发的思考

​了解了这本全英文教材的内容之后,我突然感到非常震惊,震惊的是这是一本面向全校所有一年级学生的英文必修教材,但是其选材的文学底蕴和思想内涵,完全是按照英语专业学生来要求的啊。

反观我们现在的英语启蒙,包括学校的英语教学,无论从教材,还是从教学方式上看,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追求实用的小圈子,其教学和教育目标,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学校的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教授学生如何解答高考英语、或大学英语四六级三、五百字的豆腐块文章,家长们为了孩子考一个理想的成绩,给孩子报了各种以应试刷题为重心的培训班。

从中考、高考,到大学四六级、考研,我们学英语的道路,由各种各样的考试题铺就,我们宝贵的青春,就在这不断地刷题中悄悄流逝。

试问,这样的英语教育,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像李赋宁、王佐良、许国璋、许渊冲这样的英语名家?

这就是差距的根源。

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家庭英语启蒙“,欣喜地看到大家开始使用国外引进的一些优秀的英语分级读物、章节书,甚至是一些畅销书和名著。但是,我认为,我们还应该走得更远,从文学类走向人文社科类,使孩子的眼界更宽广一些,思想更深邃一些。

就我自己对苗苗英语读物的选择而言,初衷是希望借家庭英语启蒙教育,与学校的应试教育相抗争,是不想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每当我听学生说,”周末就是换一个地方写作业“,我的内心和孩子一样,总是充满了痛楚和无奈。

80年前,许渊冲在西南联大时,莎士比亚课考试满分100分。如今,90多岁高龄的许老,依然勤于翻译莎士比亚,希望能在100岁的时候,译完莎士比亚全集。许渊冲教授在获得世界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之后,依然勤于笔耕,令人敬佩。

由此看来,并不仅仅是因为一本英文教材,西南联大就培养出了这么多大师,是”大学的精神“,造就了学生们艰苦卓绝的品质与敬畏学问的精神。

​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潘光旦曾经说过:“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我会每天分享英语启蒙、家庭教育和高考英语相关的干货。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我们明天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