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西南联大,战火中的奇迹

1937年7月,日军侵华,南开大学遭到日军的轰炸,校园一片狼藉,北大和清华亦满目疮痍。8月,国民政府命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校在迁往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0月,三校共一千六百多名师生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不久日军逼近长沙,无奈之下,临时大学的师生们只好再次转移,迁往昆明。一路千难万险,历经近半年时间,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终于正式开学,并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担任新校校长。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梅贻琦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日本飞机时不时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从没有间断过学习,他们都铆足了劲,只为等待报效祖国的那一刻。

在那里,教室的屋子是铁皮顶,宿舍的屋子是茅草顶,校长的夫人要上街摆地摊卖糕饼,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西南联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们。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分别迁回原址。

西南联大虽存在仅八年,却群星璀璨、大师云集,教师们皆为学术泰斗,他们的名字各个如雷贯耳、振聋发聩:陈寅恪、钱钟书、闻一多、胡适、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吴晗、吴宓、华罗庚……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而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也都不辱使命,其中就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称号获得者、171位中国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

在这些杰出校友中,获得“两弹一星”称号的邓稼先和郭永怀尤其令人怀念。西南联大的四字校训“刚毅坚卓”,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两弹一星”:

邓稼先

邓稼先于1924年6月25日在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出生,出生八个月后,母亲便带他和两个姐姐到了北平。他的父亲邓以蛰留学归来,在北大、清华等学校当教授。从小在清华园中长大的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学习英语和数学,还通读世界名著。

1936年,12岁的邓稼先考入崇德中学,1939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崇德中学停办。父亲随后安排他南下昆明念书,并叮嘱他:

“一定要学科学,科学才能兴国。”

1941年,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这所学校此时汇集了众多顶级的学者,当然也包括顶级物理学家。虽然学校条件简陋,时不时还有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但全校师生都憋着一股劲,日以继夜地拼命学习。邓稼先自然不甘于人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1947年,23岁的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了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邓稼先就婉拒导师的挽留,登上了归国的轮船。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邓稼先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后,发表了多篇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拉开了序幕。1958年8月,邓稼先秘密加入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虽然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邓稼先和许多同事都遭受了批斗,但他们仍然埋头苦干研制氢弹。

1979年,一次氢弹空投试验失败,邓稼先不顾危险立刻赶去辐射区勘查,也是因为这次事故导致他身体受到了辐射影响。1986年,62岁的他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

杨振宁曾问邓稼先:

“原子弹研究成功后,得到了多少奖金?”

邓稼先回答:

“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

郭永怀:

郭永怀于1909年4月4日在山东荣成的一个农家出生,从小天资聪颖,10岁开始在学堂里读书,20岁考取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24岁被推荐到北京大学的物理系继续深造。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1938年,郭永怀跟随学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大他亲眼目睹日军的飞机在头顶轰炸,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得最先进的科技来报效祖国。在之后的中英“庚子赔款”委员会举办的留英学生招生考试中,他报考了“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并与钱伟长、林家翘同时被录取。

1941年,郭永怀几经辗转终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主修空气动力学,就是在这里他成为了钱学森的学弟,也成为了世界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他的才华让他在美国声名鹊起。

1956年,在得知钱学森率顺利回到祖国后,郭永怀放弃了美国优异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国。

1960年,郭永怀临危受命担任研究院副院长,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做试验准备工作的郭永怀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于是准备马上乘飞机赶回北京,5日凌晨,飞机在降落过程中失去平衡而坠毁。

坠机现场惨不忍睹,人们从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得发现他的遗体和警卫员的紧紧抱在一起,当两具烧焦的遗体被分开后,人们发现他们中间有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且完好无损。

是怎样坚定信念才能让他在生死存亡之际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就在他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他是被授予“两弹一星”称号的元勋中唯一被追认为“烈士”的科学家。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我们现在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清华大学的校长亦是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曾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为什么当时条件环境那么苦,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回答:

“自由。”

名校记(1):西南联大 我们已不缺大楼,却为何出不了大师?

2005年,钱学森在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答案是:人才的培养,大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师和学术自由的空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