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中国大学永远的丰碑

西南联大:中国大学永远的丰碑

  • 公众号读书无界 原创首发


20世纪上半叶, 欧美国家都说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分别是英国、美国和中国昆明。这里的中国昆明说的就是西南联合大学,没有大楼只有大师的联大在山河破碎战乱纷飞年代谱写的中国教育最美的篇章。


西南联大起因于抗日战争,37年华北沦陷,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办学,起初设在长沙,名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11月1日开学,后武汉保卫战失败,学校再次迁移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校庆日为1937年11月1日,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完成战时大学使命,停止办学。清华、北大和南开均返回北京天津办学,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就是昆明师范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西南联大:中国大学永远的丰碑

西南联大由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三位校长组成常务委员会领导,不过主要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负责打理学校事务,清华校长处理事务不偏不倚,这在当时也十分难得。

三个名校组合在一起,有矛盾和争论很正常,学生之间教授之间不免有嫌隙,曾经就有北大学生和教授找蒋梦麟诉苦,称不公平。蒋梦麟晓之以民族大义,让大家务必团结在梅贻琦校长周围,否则西南联大难以维持,这样就中了日本人的下怀了。张伯苓应该说最有经验,但他也主动让贤积极配合,让梅贻琦集中精力统一管理西南联大。

蒋梦麟和张伯苓之所以让梅贻琦更多负责西南联大事务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南开被日本人炸毁了,除了老师和学生几乎没什么家底了,北大转移出来的物资也是很少的。而清华很有远见,早已转移出来大量的书籍和设备,加上清华有丰厚的资金支持,就这样,梅贻琦校长在蒋梦麟和张伯苓的支持下,西南联大开启了八年的奇迹时代。


西南联大:中国大学永远的丰碑

西南联大虽然物质上非常困难和匮乏,但其师资力量举世无双,据统计,1941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179名教授和副教授有156名有留学经历,全校各学院院长都是留学归来的博士,既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又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

陈寅恪、汤用彤、吴宓、冯友兰、梁思成、钱锺书、钱穆、费孝通、吴大猷、吴晗、华罗庚、朱自清、罗庸、潘光旦、叶企孙、周培源、陈省身、闻一多、刘文典、胡适、傅斯年等几百个大师组成的教授天团,比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还豪华不少。


西南联大:中国大学永远的丰碑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美国学者费正清等也曾到过西南联大讲学。


电影《无问西东》最后七分钟的致敬短片里就有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字,也有很多我们不是很熟悉的,他们几乎都与西南联大有很大关系。

西南联大主校区是由受梅贻琦校长邀请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专门设计的,不过因为资金很有限,教室和宿舍都很小。


西南联大:中国大学永远的丰碑

西南联大毕业生有3343名,其实学生不止这么多,大约还有3000多名学生直接上了战场参加了前线的抗战。


西南联大:中国大学永远的丰碑

据不完全统计,联大八年共开出课程1600门以上(重复课程不算),比抗战前三校中任何一校都齐全、充实、完备。


沈从文出国访问,专门研究西南联大的汉学家问他:“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苦,环境那么差,联大8年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总和?”沈从文回答两个字:“自由”。

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所写:西南联大以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唯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物理学家任之恭回忆在联大的经历时写下了这样的话:战时大学代表着保存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也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西南联大的意义,不仅仅是造就了一个辉煌时代: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更重要的是,它在战乱频仍的时期,就像一把保护伞,庇佑了中国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担负起了传承中华文脉的使命。


纪录片《西南联大》

豆瓣评分:9.3

西南联大:中国大学永远的丰碑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