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戰時研製過原子彈,爲何沒有成功?

軍事一點通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最先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但最先下手研製的卻是納粹德國。

在二戰之前,美國已經是世界上的第一工業大國和第一經濟大國,但若論科技水平卻要排在歐洲列強之後。




發現核物理原理的科學家盧瑟福

當時的世界上,英德兩國是世界上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其次是法國。

無論是軍事還是科技水平,上述三國位於世界第一團隊!之後才說的上美國和蘇聯以及意大利!

納粹德國是當時第一個最先研製原子彈的國家,並且還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最後的贏家卻成了美國人。

這其中大概有以下這麼幾點原因!

世界上第一個設計出核反應堆的科學家費米

由於希特勒的反猶排猶主義,使得有大批的德裔猶太科學家逃到了美國,這其中有著名的如愛因斯坦、費米等,這樣一來既削弱了德國的科技力量、又無形中加強了美國的科技水平。

其次是當時的德國閃電戰打的一帆風順、碩果累累、戰績輝煌。

也許希特勒認為,即使沒有原子彈也可以照樣能贏得戰爭。

第三點原因很重要,納粹德國設在挪威的原子生產重水車間曾遭到英國特工的嚴重破壞,導致它再也生產不出原子彈!

而美國既有充足的經費投入、又是遠離歐亞兩洲的戰爭危險之地,所以它最終摘得了原子彈的頭號桂冠!

美國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至於日本麼,我只能說他可能成立過原子彈類似的科研機構!

但它遠遠的造不出原子彈,它離能夠造出原子彈的目標差的太遠太遠!

首先是它的科技水平在原子領域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至少不會高過蘇聯和意大利!

它既無物理學家方面的頂尖人才,也無大批的核物理學家。

即便是有,他又怎能跟歐洲的核物理學家相提並論。

其次是戰爭打得如火如荼,它哪兒來的經費投入?

美國在一九四二年的春天,杜立特上校就已經率領轟炸機群轟炸了東京,它哪兒來的安全環境?

納粹德國儲備著眾多的核物理學家,他又怎能會去幫著日本去發展原子彈?

別看今天的日本覺得牛的很,但在德國眼裡比扶不起的劉阿斗好不到哪裡去,就算到了現在日本不還一直服氣德國麼?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批原子彈

生產原子彈可不是像生產飛機那樣簡單,它需要眾多的、一整套龐大複雜的體系才得以完成,如從天然的鈾礦石中提煉出實用性的濃縮鈾,還要有阻止減速的原子重水等!

所有這些,日本如何能夠完成?

德國的優勢不知比日本強多少倍,都尚且半路夭折,更何況是日本?

所以,日本生產不出原子彈就一點都不足為奇了!

原創不易,歡迎大家來發表自己的見解,也謝謝大家對我的關注,同時也謝謝那些平時給與點贊和關注過我的人!


東西方不敗i


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和缺少原料兩個原因。

日本製造原子彈的計劃一共有兩個:N計劃、F計劃。

1938年12月德國化學家奧托·哈恩和弗裡茨·施特拉斯曼發現核裂變後,發達國家的物理學家們很快就認識到了這一發現的軍事用途。

1941年,仁科芳雄才接到官方委託,研究製造核武器的可能性。在仁科芳雄研究的同時,日本海軍也展開了單獨的核武器研究。

小男孩原子彈

1943年3月,日本海軍在首份研究評估報告中說,雖然製造原子彈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估計就連美國也很難在戰爭中實現對原子能的使用。基於這一預判,日本海軍對核武器項目失去了興趣。

但日本陸軍並未放棄。不久之後,陸軍啟動了通過氣體擴散法分離鈾235的實驗項目。但該計劃依舊毫無成果。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模型

在此期間,日本科學家還發現缺少實驗所需的鈾礦石。科學家們原以為,日本的鈾礦能提供充足的高質量鈾礦石至少需要兩噸。

因此,日本部隊的所有指揮官都被要求在各自轄區內尋找合適的原料。就連日本的盟友德國都被問到能否提供鈾礦石。雖然最終蒐集到一些原料,但只夠在1944年製造出一枚米粒大小的六氟化鈾晶體。

鈾金屬

陸軍的實驗室最終被美軍的轟炸摧毀,而且直到戰爭結束都未獲得重建。以組織者仁科芳雄名字的首字母命名的“N計劃”失敗了。 

但在此期間,1943年3月放棄了核計劃的日本海軍重新轉向。1943年秋,在認識到戰爭形勢對日本越發不利後,日本海軍開始與京都大學聯合實施“F計劃”。但巨大的技術難題和鈾礦石供應量過少導致該計劃在剩餘時間內也未能獲得成功。

到1943年,日本的N計劃和F計劃由於技術的不足和原材料的緊缺都失敗了。


鼎盛軍事


在當今世界能夠獨立製造出原子彈(也稱,核彈)的國家不多,美國和俄羅斯是世界上擁有核彈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國是六十年代才研製成功的。

實際上日本早在1938年時就開始研究原子彈枝術,甚至進度是世界最快的。

那麼,日本在二戰時研製過原子彈,為何沒有成功呢?

一句話回答::::沒有、缺少所需原料。

原子彈爆炸原理就是核裂變,日本能不知道嗎?造不出來嗎?回答,不是!日本絕對能造出來!而且比美國還要早!那麼問題出在那兒呢?問題就出在日本根本沒有製造原子彈的原料一一鈾一235。

鈾一235,是製造原子彈的原料,鈾一235是一種同位素。其含量不到天然鈾的1%,所以分離提取鈾一235需要大量的鈾礦石,然而,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能源缺乏國,鈾礦石更是奇缺!這樣的話,日本要造出原子彈真是難上加難。

1938年,德國科學家最早發現了核裂變原理,日本科學家仁科芳雄立刻意識到它的重要軍事性能,建議日本政府開發研製,日本高層任命仁科芳雄為總工程師專門主持研製原子彈工程。而且很快取得完成了。可就是關健材料鈾一235被難住了!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找遍日本,只得到了一丁點,少的可憐!沒有原料!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只得寄望德國,那時,侵華日軍也在我國各地尋找鈾礦石,求救德國而德國也和日本一樣,乾的是同一事!德國也同樣急需大量鈾礦石!但德國還是答應日本請求,決定供給一部分鈾礦石。

當時,英美兩國己控制了制海權,沒辦法,德國只能用潛艇運礦石到日本,第一次順利運到,而第二、第三次由於種種原因都未運到失敗了!再加上德國自已也大量需要,因此,最後德國停止了對日本鈾礦石的運輸援助!而日本只得了那麼點鈾礦石,當然不夠研製試驗用!那裡還能生產製造出原子彈!以後最終因沒有鈾礦石研製陷入困鏡,不得不停止了研製。


美元179402171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軍部已瞭解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對研發原子彈發生了興趣,並命令安田武雄中將負責研製工作。安田武雄出生與岡山縣,幼年即進入大阪陸軍地方幼年學校。1909年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進入陸軍炮工學校高等科,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電氣科,1916年畢業。曾任職於中國駐屯軍司令部,1937年3月成為陸軍少將、1939年8月晉升陸軍中將。作為一名技術型軍人,安田武雄十分關注國外在軍事方面的科技進展情況,自然也注意到了核裂變的發現。1940年,安田武雄擔任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所長時,獲悉核裂變具有極大軍事潛力後,向他東京帝大的老師嵯峨良吉教授請教了這一問題。嵯峨良吉曾到過美國,結識一些年輕的物理學家,對核物理的最新發展比較瞭解。在安田武雄的要求下,嵯峨良吉以書面的意見指出,核物理的最新成就在軍事領域潛力巨大。武田安雄將這份意見書交給了時任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東條英機閱後,指示武田安雄認真研究研發原子彈的可能性。1941年5月,安田武雄向日本物理化學研究所(簡稱“理化研”)下達了研發任務,由核物理學家仁科芳雄教授領銜。因此,日本研製原子彈的計劃取仁科芳雄姓名的第一個字,叫“仁方案”。

1944年6月20日,塞班島被美軍攻佔,日本戰敗幾乎已成定局時,東條英機督促陸軍兵器行政本部“儘早研製出能應對當前戰局的奇襲兵器”。所謂“奇襲兵器”,其實就是原子彈。

在東條英機辭職那天,位於東京新宿的陸軍兵器行政本部長菅晴次中將,召見了該部第八技術研究所(通稱“八研”)技術少佐山本洋一,命令他:“必須不擇手段,不惜代價獲得10公斤鈾。此事十萬火急。”

但是,日本最終仍未研製出原子彈。為什麼?上世紀80年代,日本著名紀實作家、“菊池寬獎”獲得者保阪正康曾多次對當年參與原子彈研製的山本洋一進行採訪。他告訴保阪正康,“塞班失守後,如何儘快研製出原子彈成為緊迫課題。陸軍兵器行政本部長菅晴次中將命令,無論如何必須獲得鈾。他強調,不管採取何種手段,也必須奪回塞班島。研製出原子彈並向塞班島投擲,一舉殲滅美軍,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然而,研發原子彈的原材料——鈾,非常匱乏。日本到處勘察,仍無所獲。

由於鈾礦較豐富的捷克處於納粹德國統治下,於是,日本便向德國求助。德國曾經用U-234潛艇運送560公斤氧化鈾前往日本,結果因情報外洩,潛艇被埋伏在馬六甲海峽的美軍擊沉。此後,德國在蘇德戰場連連失利,自身難保,無暇顧及日本。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雖然研製原子彈日本在理論上已經突破,但最終仍因為沒有濃縮鈾235而“功虧一簣”。幸虧如此,不然不只有多少人將因此遭難。


馮瑋



喀秋莎61589681


日本二次大戰期間,有沒有從事過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呢?回答是肯定的。擁有毀滅人類的的終極武器,是一切擁有稱霸世界野心的國家領導朝思夢想的事。想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出來又是另外一回事。日本缺資金、缺技術、缺原材料,最根本是日本缺少核物理研完的領軍科學家團隊及核心人物。德國是最有可能率先在全世界研發出原子彈的,他們擁有世界一流頂尖的核物理科學家:世界核物理理論奠基人~愛因斯坦;哈默博士~美國曼哈屯工程首席科學家。希特賴是一個缺少國家宏觀戰略發展思想的低能兒,反猶排猶運動迫使大批德國、歐洲各國頂尖猶太血統科學家紛紛避走英國、特別是美國,讓美國佬檢了個大便宜!德國戰爭面臨失敗前夕,向日本提供了大量先進絕密技術:1.先進噴氣式戰鬥機∪e262。2.原子彈鈾235材料及試驗數據……只可借,美軍、英軍是早有防備的,兩國大洋艦隊,潛艇部隊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佈置了多層警戒線,德軍潛艇∪~571遠洋潛艇攜帶相關原子彈核材料、圖紙、原始數據在大洋上被美海軍封鎖艦隊攔截,日本派出的核物理科學家見大勢已去,將所有機密材料拋向大海後全體自殺;德艦長向美海軍打出白旗投降。後到美國國會作證:德國向日本轉移原子彈研發技術成果這一事實經過。既使日本拿到這批原子彈研發技術成果,依日本在原子核物理研發水平也很難短期內有所作為:因為已經太遲了,美國的胖男孩原子彈即將投向日本的廣島、長崎;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即將給在中國東北三省關東軍以毀滅性打擊。日本法西斯的喪鐘已敲響!


前鋒35


核彈先是雷管引爆普通炸藥,利用這次爆炸的能量使核材料達到超臨界狀態,再是超臨界狀態下中子點火,引起核爆炸。這兩步雖然很短暫,但步驟分明。

二戰各國研究情況。

美國:研究成功並使用。

德國:理論研究成功。但認為需要全世界的鈾才夠。而且鈈元素一直沒有搞到足夠的。(沒有創造出原子槍,也就是第一步)

日本:理論都不清晰。濃縮技術也不達標。

蘇聯:至今二戰到什麼水平都是一個迷!所以出現了在1950年前,偷核彈技術一說。


yyyysssswwww


…………日本研究原子彈的理論技術再牛逼,沒有鈾頂屁用。你想德國為啥沒能造出原子彈,那可不光是技術人員和經費不足的問題,盟軍在1943年以後就開始對德國的重水工廠搞事情;在1944年又把準備將生產設備和製造出來的一批重水搬遷到德國本土的運輸船給炸沒了。德國沒了生產原子彈的原料 ,造個屁的原子彈啊。對日本來說也是一樣。

從1938年發現核裂變之後,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核裂變可能帶來的潛力。而很多科學家也意識到核裂變可能帶來的軍事潛力,那就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其中德國早在1938年就啟用海森堡來研究原子彈,而日本在1940年也開始了自己的原子彈計劃。

當時日本有個物理學家叫仁科芳雄,他在1939年提出了將核裂變這一原理進行軍事應用的可能性,他也建議日本政府應該立即展開對原子彈的研究。後來日本軍方採納了他的意見,並在1940年對其進行了討論,同樣認為製造原子彈是可行的;並且在1941年5月批准了日本空軍科技署的“製造鈾彈報告”,並通知仁科芳雄帶領著一百多名相關領域的專家來進行對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比美國早了一年,比德國晚了三年)由於該計劃是仁科芳雄先提出來的,所以這個計劃也就被稱為“仁計劃。”並將目標設為製造一枚一公斤的純鈾235爆炸裝置,其爆炸當量要相當於18000噸的TNT當量。

後來和日本陸軍一直撕逼的昭和海軍在1942年也開始了對原子彈的研發工作,這個項目是以裂變的英文單詞“Fission”的首字母“F”命名,因此也被稱為F計劃。該計劃由日本京都帝國大學來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該團隊的負責人是日本物理學家荒勝文策。不過隔壁空軍由仁科芳雄領導的“仁計劃”早已在1943年完成原子彈的所有制造理論。

不過當時的日本普遍缺錢缺資源(廢話,錢都投入太平洋戰場和東亞戰場了)對於原子彈的製造計劃,日本當局僅僅播出了200多萬日元;顯然這點研究經費根本不夠用,製造原子彈的計劃也是逐漸放緩,經費也是一拖再拖。而且由於日本缺少鈾燃料,計劃更是陷入了停滯狀態。於是日本軍方便在日本本土,高麗街乃至中國境內到處尋找鈾礦石;同時還求助於自己的盟友德國。不過德國在1943年年末和1945年5月分別運送油燃料到日本的兩艘潛艇都被盟軍截獲並擊沉………

在德國戰敗前夕,日本軍方在福島附近終於找到了鈾礦石;但是由於礦石的純度並不高,日本提煉了將近一年才提取到少量用於實驗用的鈾。不過正當日本人準備在原子彈製造上進行初期試驗時;在1945年4月,仁科芳雄在東京的實驗室被美軍轟炸。“仁計劃”被迫中止,而荒勝文策領導的“F計劃”由於分離鈾燃料所用的加速器一直不合格也被迫中止。

後來日本在廣島捱了一顆原子彈之後,仁科芳雄帶人在廣島實地檢測,隨後便確認為是使用鈾235所打造的原子彈所為。當日本在長崎又捱了一顆原子彈之後,日本軍方又召集了仁科芳雄和荒文勝策等科學家商討最後的對策;軍方聲稱將與美軍在本土作戰,至少要堅持半年之久,並要求仁科芳雄和荒文勝策等人必須在半年內製造出原子彈。但仁科芳雄的話打碎了日本軍方最後的天真:“我們既無鈾,又沒有電,也沒有生產設施,別說六個月,就是六年也不夠。”

在日本投降之後,駐日美軍發現了日本用來提煉鈾235用的五個迴旋加速器,為了防止日本揹著美國偷偷造原子彈來報復美國,就將這五個迴旋加速器損壞後丟進了東京灣。(加速器都不合格,你還丟它幹嘛……)

我們真應該慶幸日本人最終沒有生產出原子彈,倘若日本搶先於美國造出了原子彈,那麼後果將是不可估量的;歷史也可能將改寫,誰勝誰負也就成為了一個謎團。


二戰吐槽君


日本著手研製原子彈的起始時間並不比美國晚。但是缺乏物質投入:人力、物力、資金,都不如美國。

美國研究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當時總花費了25億美元,集中1000多位科學家,最多的時候53.9多萬人做研究,歷時3年才完成。

日本缺乏鈾礦石,當時日本想獲得鈾礦石,必須要通過海運。盟軍對日本海上封鎖,使得海外資源無法運進來。沒有了鈾礦石,別說製造原子彈了,連研究都無法完成。

幸好日本和納粹德國沒有研製出來,要不然又要有多少冤魂被軍國主義罪惡的鐵蹄踐踏。


黑鬱金香966


我覺得還是資源,或者說是原材料吧。本身就是一個島國,自產的資源還是有限的。而研究原子彈(核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配套的設施等。

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對核裂變是有研究的,但核裂變的主要原材料~鈾-235,所需的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為此,日本進行了多次分解,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而此時的德國也在研究及提煉鈾-235,為此,日本不得不向德國求救,但是,德國當時也是需要大量的鈾礦石來提煉鈾-235。可就是這樣,德國還是對日本進行了援助。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通往日本的海上運輸線被掐斷,德國為日本援助鈾礦石的潛艇被擋在了外圍。與此同時,德國正在面臨著英國和蘇聯的進攻,自顧不暇,所以就終止了對日本的援助。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還在不遺餘力的分解鈾礦石,但均以失敗告終。1945年李梅將軍指揮的東京大轟炸,使得日本研究核裂變的機器以及實驗室化為烏有,從而徹底澆滅了日本對於原子彈研究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