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不如買茅台?

2017年9月25日,貴州茅臺成為中國A股第一支穩定突破500元大關的股票,僅僅32天后,“600519”就再次突破600元大關,以649元的價格收盤,漲幅28%。更別提,這支屢屢陷入口水戰的股票,就在今年初才剛剛300元出頭,10個月市值幾乎翻了一倍。

坊間有曰:一根陽線血壓上漲、兩根陽線改變信仰、三根陽線集體進場——這個用高粱和水勾兌酒精飲料,毛利率90%以上的企業,自然也成了投資飢渴症候群的新目標。

有人說,TMT的真諦,其實就是“Tencent & Mao Tai”(騰訊和茅臺);還有人說,我們已經進入了“茅房時代”,要麼趕緊把貨幣換成磚頭,要麼抓緊把貨幣換成茅臺。

尤其在眼下一線城市房產交易遭凍結,大中城市被要求增加土地供應和保障房建設的節骨眼上,茅臺似乎更成了不容錯失的投資良機。可是,我們聽說過“京滬永遠漲”,但茅臺能永遠漲嗎?

茅臺不是白酒

和其它“國粹”不同,白酒(中式燒酒、高粱酒)常常被外界誤解為中華傳統。這種直到清末都主要由底層勞力消費的酒精飲料,從來沒在中國飲酒史上佔據過主要位置,歷史上真正的國酒是黃酒。《清詩鐸》中有云“黃酒價貴買論升,白酒價賤買論鬥”,無論大江南北,上流社會的飲酒時尚是喝本地生產的黃酒,只有窮人才喝燒酒。

然而伴隨著清朝治理黃河,大量高粱被種植出來無處消解。人們不愛吃,卻發現拿高粱蒸餾酒口感比其它糧食好,且價格便宜,“於是民間不得不以歲收所入,燒造為酒,變易銀錢。”在其後的歲月中,戰火中斷了黃酒的運輸線和生產力,而燒酒卻體現出了生產、運輸、貯藏等全方位的優勢,而且這種高度酒一杯就醉,比喝黃酒便宜多了。

隨後,由於民國政府遷都重慶,愛喝花雕的名流貴族也不得不屈尊品嚐“大麴、茅臺”,並將其推廣至京滬粵。而紅軍路過茅臺鎮時,更是解放了土豪家裡的罈罈罐罐,裝滿軍用水壺,甚至直接倒進臉盆泡腳。因此建國後,茅臺便自然被定義成“國酒”。直到今天,當吳戰狼在銀幕上舉著茅臺對瓶吹,憑酒量放倒黑人兄弟時,那種“烈性奢侈、吾國門面”的複雜品牌意識,依然濃重而有效。

買房不如買茅臺?

不難看出,白酒不是什麼名貴酒,更不是什麼“中華傳統”。只因特殊歷史環境與經濟條件所限,因而流行起來。不過這倒好理解了,一瓶成本不到50元的飛天茅臺,能夠賣到1299一瓶,不僅不打廣告,還限價限購,那麼價格中一定包含了很多“口感、氣味、工藝、品質”以外的因素。

我的朋友鄭褚曾經和五嶽散人打過一個賭,以普通人的感官,是根本無法分辨“陽澄湖大閘蟹”和其它螃蟹的。雙方以視頻直播的方式進行試吃測試,結果五嶽散人在十組不同螃蟹中,只有兩次正確指出哪一隻螃蟹來自陽澄湖。

幾乎可以同樣推斷,拿茅臺和其它同檔次的醬香型白酒進行雙盲測試,普通人也基本很難分辨出區別——1984年全國第四屆評酒會上,就有些評委無法分辨郎酒和茅臺的區別,業內專家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別提了。

如果某產品並非天生名貴,又沒什麼無法複製的後天技藝,也不處在一個禁止競爭的行業,竟然還能賣出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溢價……只能認為,茅臺有著遠超那瓶酒精飲料的產品價值。酒不過是這種價值的載體,什麼護肝、不上頭、香甜,都是因人而異難以衡量的。或者乾脆說,

茅臺壓根就不是白酒

“現在誰還喝白酒啊?”

茅臺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呢?

為什麼在上文的段子裡,TMT是騰訊和茅臺?因為茅臺的確是社交產品,而且在線下社交場景中,是高消費群體的一類社交剛需。

早在十年前,就有人質疑過,“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喝白酒了”。實際上,這樣的論調在哪個國家都有,可以說任何時期的年輕人對烈酒的消費量都不算高。然而隨著年輕人的年齡增長,這樣的情況會迅速變化——

買房不如買茅臺?

買房不如買茅臺?

根據李鎰衝等人所著《中國2012年18~59歲就業流動人口飲酒現狀分析》可見,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無論是飲酒率、飲酒量(絕對酒精含量)、還是超量飲酒(應酬場合)都呈明顯上升趨勢。

買房不如買茅臺?

買房不如買茅臺?

買房不如買茅臺?

而無論是換天津、河北乃至日本的數據來看,都會得出類似的結論。

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告訴記者:中國人在25歲之前以飲低度酒為主,25到30歲時飲用的白酒度數逐步增加,35歲以後隨著年齡、閱歷以及對中國文化理解的加深,其飲用的白酒度數會增加,55歲以後又呈遞減趨勢。

其實李董事長說得太含蓄了,所謂“對中國文化理解的加深”,實際上就是指這些高度數興奮劑是酒桌上最好的社交工具。之所以是白酒而不是黃啤紅成為商務政務主要用酒,就是因為白酒可以使人迅速進入興奮狀態。在商務政務活動中,人們時間寶貴,尋求迅速消除陌生感,進入易溝通狀態。即便不是為了談合同,勸對方喝下53度或更高度數的白酒,也彰顯勸酒者的社會地位,驗證對方的服從性——很多中國家庭在節假日都會上演這樣的戲碼。

越貴越想買

買房不如買茅臺?

根據茅臺官方給出的數據,自2012年政府打擊三公消費之後,公務消費佔茅臺總消費的比例就已經從30%跌至了1%。然而茅臺的銷量卻從未下跌,那29%乃至更多的市場缺口,由誰堵上了呢?

雪球創始人、福建人方三文曾經問過一位做茶葉生意的親戚,在中國做茶葉生意最大的難點是什麼。親戚說:

“你請人喝一瓶或送人一瓶茅臺,對方知道值1000塊;而你請人喝或送人一盒1000塊錢的茶葉時,對方總是將信將疑。”

白酒天然不是禮品,但茅臺是。網友“紅色番茄醬”抓取了三個季度的京東茅臺銷售數據(在京東上買茅臺基本完全過濾掉了政府公務行為)。這其中,送人和自喝的比例大概是1.5:1,而購買者中,絕大多數都是位於京東會員體系最頂端的Plus會員和鑽石會員。

要知道,自從2012年9月1日開始,飛天茅臺的出廠價一直都是819元,五年未動。可這五年間,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全在8%以上。茅臺通過限產限價限購等一系列手段,“把茅臺酒的主要消費群體定位在全國1.09億中產階級”。

網友“劉備教授”統計了茅臺價格與平均工資的對照表——

1980年,飛天茅臺實際價格20元,全國平均工資每月47元,每月工資可買2.5瓶茅臺。

1990年,飛天茅臺零售價200元,全國平均工資每月200元,每月工資可買1瓶茅臺。

2000年,飛天茅臺零售價220元,全國平均工資每月800元,每月工資可買4瓶茅臺。

2010年,飛天茅臺零售價1000元,全國平均工資每月3000元,每月工資可買3瓶茅臺。

2017年,飛天茅臺零售價1300元,全國平均工資每月6000元,每月工資可買近5瓶茅臺。

2017年已經是茅臺上市以來,普通人最能喝得起且買得到茅臺的年代了。而茅臺由於同時具備消費品、收藏品、投資品的屬性,價值自然也水漲船高。在滿足這一切需求的同時,卻並不需要茅臺增加什麼成本。

茅臺,就屬於投資者最喜歡的那類公司——把管理層都換成狗,也不會影響公司價值

買房不如買茅臺

買房不如買茅臺?

總結一下,茅臺早已不是酒,而是中國最好的30—60歲男性線下社交工具,同時也是消費升級紅利的高端收割器,牢牢掌握著6000億白酒市場的龍頭位置。

其實購買茅臺股票跑贏房價並不難,如果你從2007年持有茅臺到現在,股價上漲了1400%,而作為北京比較標誌性的瘋漲樓盤,望京的上京新航線社區從2007至2017這十年間,也不過上漲了1110%(難的是,面臨那麼多次政策變動,估計沒幾個人敢拿這支股票十年)。

當然,如果你有一瓶茅臺酒,那麼將其存起來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買房不如買茅臺?

這瓶酒在1980年時按說賣20元,這個年化收益自己計算一下吧……

值得一提的是,茅臺此次大漲背後的因素構成複雜。

茅臺本輪漲勢的起點,是2013年底2014年初。

買房不如買茅臺?

如果投資者從2014年持有至今,那麼實際上他賺了兩部分錢——

一是業績增長帶動的股價上漲,這很好理解(TTM淨利潤上漲0.7倍);二是2012年反腐政策及塑化劑風波導致估值偏低,後來修復的幅度(TTM PE上漲2.87倍)。

很明顯,投資者賺的主要就是估值修復的錢。即是說在今年之前,茅臺的股價上漲,主要是補齊之前受到的傷害。

從行業來看,白酒行業目前總體規模(銷量)已經趨於平穩,未來將是存量博弈下的內部結構升級和集中度提升。由於白酒的地域特性,導致白酒企業不可能像啤酒那樣輕鬆兼併整合,囿於製作流程等原因,茅臺的產量也無法瞬間上一個臺階。因此茅臺的銷量上漲必然是個平緩的過程。經歷了多次限酒令之後,茅臺似乎也不再那麼懼怕消費層面的政策變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