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長要違抗命令,政委堅決制止,結果師長升官,政委平調

羅榮桓元帥為人所熟知的,便是遼瀋戰役時的錦州之戰。在毛澤東與林彪圍繞先打錦州還是長春爭執不下、部隊猶豫不決的時候,羅榮桓作為政委,說服自己的搭檔林彪執行中央決定,保證了後來的戰略勝利。以致後來毛澤東在羅榮桓逝世、寫詩悼念時仍念念不忘:“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師長要違抗命令,政委堅決制止,結果師長升官,政委平調

林彪、羅榮桓一起指揮戰役

其實,在解放軍輝煌戰史上,還有一位與羅榮桓類似的政委。不過這次與羅榮桓和林彪那次不同,正好反過來。這就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2縱5師政委王鳳梧(1955年授少將銜)。

師長要違抗命令,政委堅決制止,結果師長升官,政委平調

王鳳梧將軍

可惜這個人被他一個搭檔的耀眼光輝,或說是當時自己的意見決定給“掩蓋”了。這個搭檔就是開國少將鍾偉。鍾偉(據稱是電視劇李雲龍的原型,另有說是王近山),東野猛將,打仗是一把好手,有拿槍威逼上級的傳說;寧為雞首不為鳳尾,不幹副職,由師長直升縱隊司令;評少將嫌低了,稱要把軍銜掛到狗尾巴上去;正直剛勇,敢在彭大將軍的批判會上挺身而出,仗義執言,……。

師長要違抗命令,政委堅決制止,結果師長升官,政委平調

鍾偉將軍

王鳳梧面對的歷史情景,與羅榮桓何其相似。

1947年3月8日,5師奉林彪令,配合1縱聚殲國民黨新1軍。行進至朝陽川北間,聞報敵71軍88師於靠山屯駐紮,遂圍住屯子內敵師264團一千多人。

《步兵第116師師史》記載:5師在執行東進命令,還是就地殲敵問題上,師領導產生了嚴重意見分歧。

師長鍾偉堅決主張打。

理由之一,敵88師在退卻中,戰鬥意志必不堅定,戰鬥部署也不一定周密,我一個師出擊是要冒一定風險,但至少可以追殲其一部,最低限度不會吃大虧。同時,我18師、獨1師位於靠山屯東北,均可支援。

理由之二,如果機械地執行東總的命令,經靠山屯以南繼續東進,則勢必同敵人的行軍縱隊交叉、被迫投入戰鬥,造成邊走邊打的局面。這樣,仗也不好打,路也走不成。不僅放跑了敵人,錯過了殲敵機會,而且必然不能在限定的時間到達指定位置,兩下落空。

理由之三,我師前兩次下江南沒有打上仗,全師指戰員求戰情緒高,有必勝的信心和把握。

鍾偉慨然表示:打錯了由我負責!

有的同志認為應該執行上級命令,甩開這裡的敵人,爭取時間,繼續東進,理由是:

其一,此地敵情不明,如果邊偵察邊打,勢必浪費時間,而且,我師孤軍深入,勝利的把握不大。

其二,東總給我師東進之任務關係到戰役全局,如不東進,將會干擾東總決心,貽誤戰機,後果嚴重。

這個“有的同志”,主要指師政委王鳳梧。據稱還包括當時的師參謀長、參謀處長等人。

更有文學作品生動描述:雙方意見相持不下,5師領導均主張走,惟鍾偉一人要打。戰機眼看就要錯過,鍾偉下了決心:“就這麼定了,留在這裡打他個狗日的,打錯了,砍頭掉腦袋我擔著,打!”

5師連著接到林彪三個即時東進的電報,均不為所動。向林彪回報的主題只有一個:你的命令我暫不能執行,就因為眼前有大仗打。

林彪終為鍾偉的執著所動,改變決心部署。最後,5師全殲敵師一個整團,又拖住前來增援的敵87師,促成了三下江南的勝利。

事後林彪表揚鍾偉:“要敢於打違抗命令的勝仗,如5師在靠山屯那樣,三次違抗命令”。

師長要違抗命令,政委堅決制止,結果師長升官,政委平調

林彪指揮作戰

鍾偉和王鳳梧後都離開5師。鍾偉直接升為縱隊司令,而王鳳梧卻平調去了炮兵2師當政委,從主力師去炮兵,雖然是平調,可大家都懂的。

王鳳梧曾在縣立甲種農業學校和河南公立農業學校讀書(一說1927年畢業於河南農學院),是那個年代革命隊伍中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也算是老革命,1929年入黨,早年做白區地下工作。從軍經歷豐富,1936年參加紅軍,給徐海東當過秘書。抗戰時任八路軍旅政治部科長、縱隊秘書長、旅政治部主任、旅政委、軍分區政委等職。

據稱,鍾偉打仗本事大,性格脾氣也大,與歷任政委都“尿不到一個壺裡”。王鳳梧比鍾偉年長十多歲,但兩人帶兵打仗配合較好。5師“系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能猛打、猛衝、猛追、三猛著稱,善於運動野戰,攻擊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歷史不容假設。如果當時的師政委換成是羅榮桓,結果會怎麼樣?無從想象。

一個政委堅持原則,服從上級、把住關口,最終勝了,好評如潮;一個政委最終改變遷就,沒有堅持執行上級的命令指示,仗是打勝了,也受到了上級肯定,但卻幾乎“湮沒無聞”。

在戰爭的一瞬間,也許不僅僅是原則、服從、機動、果斷等一閃而過的靈光,還有很多未知的因素需要去把握,後人難以求全責備。

作為把關定向的政委,當時也很難保證自己的決斷就一定是對的,唯有在堅持原則、履行職責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綜合判斷把握下定決心。

其他的交給歷史去評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