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鸡口 不为牛后

宁为鸡口 不为牛后

"宁为鸡口 ,不为牛后"中的鸡口指的是鸡嘴,牛后指的是牛肛门,这句话的意思是宁愿做小而干净的鸡嘴,也不愿做大而恶臭的牛肛门,通常被人们比喻为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也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

这是人们根据《战国策·韩策一》记载的苏秦所说的一句话“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引申出来的一个成语。

战国时期,中原大地狼烟四起,战事不断。各个诸侯都怀狼子野心,欲吞并其他国家,称雄天下。这些诸侯国里实力最强的是“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雄中,秦国位于最西边,其他六国都分布在秦国的东边。秦国自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为相,实行变法,国力日渐强盛。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秦国的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秦国的国君已经不满足自有的疆域,他想兼并六国,称霸天下。六国看清秦国的野心后,就以楚国为首,联合起来,实行合纵的战略,西向抗秦。面对联合起来的六国,继位的秦惠王采纳宰相张仪的“连横”外交政策,四处游说,破坏六国的合纵政策。

苏秦是当时极力主张诸侯国联合抗秦的一个辩士,他在得知韩王准备接受秦国的条件,投靠秦国的消息之后,就马上动身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见到韩王后,苏秦说:“我心目中的韩国是个英勇的国家。韩国地理条件优越,四周都是高大的山,易守难攻,可以做屏障。国内又有几十万英勇善战的精兵良将,武器锐利,装备有天下第一的强弓劲弩。韩王您又是一位贤德爱民的圣主,如果与另外六国争雄,是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您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

韩王沉默不语,苏秦又说:“大王您要知道,韩国一旦和秦国结盟,就要屈服于秦国,以秦国贪得无厌的个性,他们一定会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还会要求您把韩国的要地宜阳、成皋划给他。大王您今年给了他这些地方,明年他还会有新的要求,韩国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国的贪欲却是无止境的。那时,大王就只能将自己的国家拱手让给垂涎已久的秦国了,这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吗?有句俗话说的好:‘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如果现在大王屈膝向秦称臣。那与甘居牛后又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的贤能,再加上韩国的精兵良将,却要落个牛后之名,就连我都替大王感到羞耻啊!”

韩王听了苏秦的话,犹如醍醐灌顶,只见他激愤地拔剑而起,仰天大喊道:“韩国宁可做一个独立的小国,也绝不当秦国这个大国的附庸。哪怕是战死,也绝不屈服于秦国!”

就这样,苏秦利用他的善辩言论成功分解了张仪策划的秦国连横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