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少年英雄为万人首领,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扬

十六岁少年英雄为万人首领,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扬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洪武三年,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等从塞外班师还朝、奉上平沙漠表,朱元璋欣喜之余,大封功臣勋爵。

这次,一共封公六人,封侯二十八人,后来又补封了两个伯,共封功臣勋爵三十六人。

不用说,最为尊荣的是封公六人,他们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

这六个人中,李善长不必多说了,乃是朱元璋座下第一文臣。

徐达呢,则是朱元璋座下第一大将。

常茂名气不高,但他有一个很牛逼的老爸,即堪与徐达比肩的开平忠武王常遇春。

李文忠不但能打、屡建战功,最主要的是,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

十六岁少年英雄为万人首领,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扬

冯胜在常遇春死后,与徐达、蓝玉并列明初三大将,能力和功勋也是没得说的。

邓愈——说起邓愈,大家都知道他资历深,也立过很多战功,但若果要单独拎出来说说他的战功和光辉事迹,往往又不知何从说起。

一句话,六大功臣中,除去靠父亲功勋封公的常茂,名气最低的其实就是邓愈。

但是,细考一下邓愈的经历,你会发现,朱元璋对他的好是无以复加的。

十六岁少年英雄为万人首领,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扬

比如说,邓愈原本的名字并不叫邓愈,而叫邓友德,邓愈这个名字,是朱元璋替他起的。还有,朱元璋治军是非常严厉的,手下将领稍微有违,定斩不饶。至正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悍将张定边发动了对安庆的猛烈攻击,守将赵仲中抵挡不住,败逃回到应天,立即被朱元璋斩杀。斩杀的理由很充足:军法有规定,凡责令守城者,必须与城池共存亡,否则格杀勿论。然而,半年之后,即至正二十二年三月,江西洪都发生了祝宗和康泰之乱,邓愈身为守将,战败逃亡,依例当斩。但朱元璋实在是太爱邓愈了,网开一面,没有加以处罚。

当然,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洪武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辎重,邓愈领军征讨。凯旋归来时,不幸染上重疾,部队行至寿春,溘然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听闻噩耗的朱元璋失声痛哭,停朝三日,亲迎灵柩祭奠,同时追封其为宁河王,赐予谥号武顺,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还亲自选择墓地,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门里的西山,墓前置六对石翁仲石马,山上遍植松柏,禁止樵猎。并命人将邓愈的功绩写入《洪武功臣录》。

朱元璋对礼部尚书朱梦炎历数邓愈的战功,说:“友德随我二十二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八州,有功无过。你当撰文刻诸石上,以昭不朽。”

朱元璋还为邓愈像题辞:“天生元辅兮辅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流。”

十六岁少年英雄为万人首领,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扬

那么,邓愈何以得朱元璋如此恩宠呢?

主要是邓愈率军来投时的第一印象太好了。

邓愈的父亲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团练,不久,顺应天下大势,聚集兵马反元。可惜的是,至正十三年,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的过程中,中箭身亡。接掌兵权的是邓愈之兄邓友隆。但邓友隆是短命之人,没多久就患病故去。这样,重担就落到了十六岁的邓愈的稚嫩的肩上。

至正十五年春,朱元璋攻克滁州,小邓愈慧眼识真主,率领自己的部众近万人前来投奔。

朱元璋这时刚刚开始发迹,王相未显,得邓愈来投,大喜过望,封其为管军总管,邓愈之名,也是这个时候赏赐的。

这之后,邓愈在朱元璋手下为将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征战苏皖、驰骋中原、进军西南。

十六岁少年英雄为万人首领,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扬

朱元璋也在不停地奖赏、提拔,不断地委以其新的重任。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初得重镇南昌,朱元璋便任命其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因为降将祝宗、康泰的叛变,洪都失守,朱元璋也没有怪罪。徐达还师收复洪都后,朱元璋仍命邓愈辅佐大都督朱文正镇守洪都,赏赐金千两,缎百匹。

邓愈二十八岁时,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镇守襄阳等处。三十岁任御史大夫。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登基,加封邓愈为太子谕德。

十六岁少年英雄为万人首领,投朱元璋成六公爵之一,惜乎威名不扬

洪武三年封赏功爵时,邓愈的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爵位封为卫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朱元璋还将距其皇宫仅五里多的洪武正街的一处宅第,赐予邓愈作为府邸。又在邓愈的老家泗县,赐城南良田500顷,佃户73家,守坟户150户,仪仗户19家。

如此大的功勋,威名不扬,原因大概就是邓愈和胡大海、朱文正、徐达、常遇春等人搭挡时,常常作为副将;而他身为主将时,却又常常留镇后方安抚士众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