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清军有多少种死法?

文|陈卿美

鸦片战争,是个大概念,它是由多个局部战争组合成的综合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从南进犯到北,清军不断阻击。最终结果,以清军失败,割地赔款结束。如果总结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多次小战争中,英军人数总是少于清军。清军也不是完全溃败状,也曾有顽强的抵抗。但不管过程如何,清军官兵的下场大多都是惨死。至于战场上的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与我们的想象并不一样。

首先是炸死。这是战场上最常见的死亡方式,特点是快速致人死亡,士兵少有痛苦。1841年1月7日,英军1400名士兵进攻虎门。这种进攻方式,就是大炮轰击。据当时的舰长霍尔回忆,“复仇神”号军舰向清军的战船发射第一颗炮弹后,战船就被炸飞,火光迸射,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火光、爆炸巨响、战船残骸,伴随清军残缺的肢体都让人毛骨悚然。

清军如此死亡也算是壮烈牺牲,但有些清军就没有如此幸运,竟然被自己的火绳枪给烧死了。烧死,也是一种常见的死法。在热兵器时代,除了被子弹打死、炮弹炸死等迅速致人死亡的方式,基本就是烧死。一位英军军医发现,很多受伤的清军倒地后,火绳引燃了身上的火药,引起大火。由于火药基本都是绑在棉制服内的胸部和腰部。遇火后,棉制服先被点燃,然后火药爆炸燃烧,整个人就会被活活烧死。

鸦片战争中,清军有多少种死法?

某博物馆模拟的清军英勇作战情景

​烧死略微有点冤,但死得更冤的是踩踏死。同样是1841年3月,在乌涌之战中,清军大面积溃败。士兵在四散奔逃的过程中,竟然很多人被自己人踩踏而死。这一幕连英国人都笑了,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清军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在镇海战斗中,同样出现了踩踏事件。据《英军在华作战记》一书记载,清军面对突如其来的众多英军被吓傻了,竟然一动不动。在回过神后,清军士兵慌忙奔逃,这过程中,不少士兵被踩踏致死。

清军在逃跑过程中,英军在后边用密集的子弹开始射击,大量清军士兵被打死。英军使用的是步枪子弹,与机枪扫射还不同。即使这样,当时仍有一千余名清兵被打死,而英军死亡只有16人。被子弹打死与被炸弹炸死,应该是当时最为普遍的战死方式。

还有一种是被榴弹炮打死。1842年3月10日凌晨,英军进攻宁波,与3000名清军遭遇。不知何故,众多清军士兵全部拥挤在一条又窄又长小路上。英军直接向最前面的清军射击榴弹炮,前面死亡一批,后边又推搡上前一批,又被清军打死一批。就这样,打了几轮后,已经消灭差不多。搞笑的是,这些清军士兵都是四川人,由于听不懂长官的方言,携带的武器竟然都是长刀。

广州之战中,清军用50艘火船偷袭珠江上的英军“复仇神”号军舰,遭到英军的猛烈还击。火船上的清军惊慌逃窜,很多人是掉到珠江里被淹死。这情景被英军看得清清楚楚。淹死,在水战、海战中也是比较多的一种死法。这也说明,清军士兵大多不会游泳。

除了热兵器外,还有一种是被冷兵器打死。宁波之战失利后,大批清军逃往慈溪的一座小山上,这里是清军的一个根据地。很快,英军追击至此,对小山实行了包围。不知为何,英军虽然有野战炮队,但没有使用,直接拿冷兵器向上冲。清军不知是吓破了胆,还是其它原因,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竟然没有战斗力。大批清军士兵被英军“枪刺刀砍”致死。英军砍杀清军,就像砍瓜削菜一般。

战场上与其被敌人所杀,还不如自杀。自杀,在当时的清军中也同样有很多。1842年5月18日,英军登陆嘉兴乍浦。当地300名满洲守军躲在一座庙里顽强抵抗,英军用炸药将庙炸塌,很多士兵被大火烧死。幸存下来的43名士兵成了俘虏,被英军用辫子绑在了一起。其中一名士兵趁英军不注意,拔出佩剑,刺破自己的喉咙而死。一名逃跑的士兵躲在坟头后被英军发现,英军军官没有杀死他,眼看着这名士兵拿出匕首自刎而亡。那些成为俘虏的清军士兵,最后大都绝食而亡。

在当时,选择自杀的清军士兵不在少数。霍尔舰长特别观察到了这点,他发现,清军士兵在无力抵抗的时候,基本都选择了刎颈自杀,而且谁也拦不住。有些士兵在死前,还杀死了自己的家人。或勒死自己的孩子,或扔井里淹死,或杀死妻子,或全家服毒自杀。连英军都感到可怕,不知道清军士兵为何如此野蛮。

在镇江之战中,英军攻陷城市后发现,很多清军杀死家人后,纷纷选择了上吊自杀。在很多房子里,都有成排的上吊自杀者。据当时的一名英军军官洛兹在《对华战争的最后几战》一书中回忆,一名驻守镇江的清军士兵在砍杀自己妻子、孩子时,英军果断击毙了他,试图解救这个家庭。但该女人对英国人却破口大骂,满脸的仇恨。

打死、炸死、烧死、淹死、踩死、砍死、饿死、自杀……无论哪种死,都是一种牺牲。尤其是顽强抵抗者,或是自杀者,表现出的则是一种忠义气节。正如这些士兵临死时说的,自己是为皇上而战,必须死在战场上。

事实上,真正顽强抵抗的大都是满洲八旗士兵,因为他们是为自己的民族而战。相反,一些汉人士兵并不愿与八旗兵并肩战斗。很多八旗兵平时作威作福,早就让汉人非常厌恶。据镇江之战的事后统计,阵亡的清军士兵中约30%为八旗兵,而来自湖北、四川、河南、江西的汉人士兵只有不到1.6%。

其实,真正要反思的是,为何清军人数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为何还会败于英军。搞懂这个问题,似乎才能对得起那些因各种死法而牺牲的士兵。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